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0月14日 · 2016-10-14 07:20. 人氣. 現正熱映中. 世紀文豪海明威和第二任妻子的合照 (圖/wikimedia) 狹義的依戀障礙指的是無法完整形成在有所選擇之下對特定依戀對象的依戀」。 換句話說,有這種依戀障礙的人,不是對誰都無法建立依戀,就是反過來對誰都能親密相待。 後者乍看之下似乎沒有問題,但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那其實是很嚴重的障礙。...

  2. 2018年12月4日 · 人氣. 【下班瀚你聊】2024-05-29 Ep.173 國會改革藍白勝利!郭正亮爆賴清德準備出這招來大決戰!再曝青鳥行動黯淡收場!背後原因居然是遭DPP放飛?@TheStormMedia. 逃避型依戀者也有對於愛和依戀的需求, 他們只是無法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對方,也無法從他人那裡接受到愛 。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簡單心理) 逃避型依戀是怎樣形成的?...

  3. 2020年4月10日 · 《愛的迫降》劇照。 (圖/tvN 드라마Drama自從楓林網被警方抄掉後不少盜版追劇平台也聞風關站這也讓許多原本看免費的觀眾開始尋求正版的收看管道以下列出十大常見的追劇平台及收費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什麼是逃避型依戀?
    • 逃避型依戀者的具體表現
    • 逃避型依戀是怎樣形成的?
    • 當迴避遇到焦慮:來啊,互相傷害啊
    • 怎樣和逃避型依戀的人相處?
    • 逃避型依戀的人還「有救嗎」?

    成人依戀最初被分為三種大類型: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的人佔人群的60%左右,焦慮矛盾型(anxious preoccupied attachment)和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各佔20%。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親密恐懼 fear of intimacy 逃避型依戀的人們往往對於伴侶之間的親暱行為很抗拒,比如牽手、擁抱、性接觸等等。甚至有時伴侶對自己表達關心時,逃避型依戀者都會覺得窒息到想要躲開。 2.假性獨立 pseudo-independence 逃避型依戀的人常常壓抑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需要,說自己「對談戀愛不感興趣」或是「談戀愛好麻煩啊」,並且看似很獨立,所以對他們來說,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是很困難的。 3.「花花公子...

    除了上述的主要特徵,逃避型依戀還通過很多種方式來表達。總體來說,壓抑是他們常用的策略,雖然具體表現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為了避免對當下對親密的渴望,例如: 逃避型依戀者也有對於愛和依戀的需求,他們只是無法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對方,也無法從他人那裡接受到愛。

    逃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如果母親對於孩子的降生本身是不期待的、無準備的,甚至是充滿了懊悔和失望,那麼她可能就會冷漠地對待孩子,很少給予回應。然而兒童是天生需要母親的愛和照顧的,但每次對母親的依戀有渴望和需求時,他們都會因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久而久之,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迴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並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最可怕但也最常見的是,逃避型依戀者很容易吸引到焦慮型依戀的人。一個對親密有恐懼,一定要保持距離;另一個對被拋棄有恐懼,拼命拉近距離。又因為創傷的強迫的性重複,雙方都沉浸在「你追我跑」這種熟悉的痛苦中無法脫離。 通常,兩人的真實需求都被表面的疏離、抗拒或者憤怒、焦慮所掩蓋,相互不能識別彼此的痛苦,導致溝通上經常出現障礙,一件小事可以釀造成巨大的爭執。 筆者自己是一個逃避型的人,前男友是非常典型的焦慮型依戀,他時刻想要和我保持聯繫,見面的次數和時間越多越好,他會想要認識我的每個朋友,完全的融入我的生活,但這讓我特別恐慌,覺得他和我要像連體嬰一樣活著。 我們最大的分歧就在對於「休息」的定義上,他覺得倆人一起去咖啡館待一會兒,或是到對方家一起看個電影是很好的休息放鬆的方式。但對於迴避型的我來講,當我...

    如果你喜歡的人、交往的人、你的伴侶偏向於逃避型依戀,那麼以下是一些在與他們相處時的建議: 1.不要強迫他們 如果逃避型依戀的伴侶對你若即若離,很排斥你的接近的話,那麼首先不要強迫他們接受。強迫或者暴怒只會讓他們處於更加激烈的壓力狀態下,變得更加退縮。 2.幫助他們認識並接受自己 我們能夠做的,是努力去幫助逃避型依戀者更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反應的規律,比如在哪種情況下容易讓他們產生迴避,哪些是他們難以接受的親密舉動等等。 3.說出需求而不是玩套路 如果你和他人相處往往在不舒服的感覺下結束,但卻反覆發生,導致你總是產生疑問:「怎麼老是這樣?」、「他為什麼總是躲著我?」這可能是因為你們一直在玩「心理遊戲」(mind game),雙方進入到一個無限循環的「套路」中,無法打破溝通模式。 關...

    我們並不提倡一個人需要「糾正」自己的依戀模式。每一種依戀其實都是藉由自身經歷而形成的防禦模式,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迴避親密關係,那一定是這種方式在之前的某一刻保護過他,產生了積極的反饋。 依戀模式確實是影響深遠的,但並不是完全固定不變。我們可以透過自省和調整,來減少依戀模式中帶來負面影響的那些方面。 Dan Siegel博士認為,通過理解早年的經歷(making sense of your story)可以來逃脫被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定義和禁錮的境地。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試著去寫自我小傳(coherent narrative),回憶自己過去的經歷,並且重新審視這些經歷的原因。例如:「父母對我的冷漠並不是因為我不可愛,可能是他們沒有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愛。」 透過重塑經歷,來產生新的認知。 誠如Dan...

  4. 2018年10月18日 · 依戀是大家很熟悉的心理學概念一些父母或養育者不能一以貫之的滿足兒童的需要他們有時會很及時有時卻很遲鈍。 就像家長們經常爭論:孩子哭鬧, 哄還是不哄。 其實兩種選擇都是可以的,最可怕的就是變來變去:一會兒哄,一會兒不哄。 在兒童眼裡,父母這樣的回應是不穩定、不可預期的,這時兒童會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們不知道該期待被如何對待。...

  5. 2021年3月8日 · 親密關係始於生命最原初的依戀.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和他的同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恒河猴的實驗:將新生的小猴子和媽媽及同類隔離開,放在鐵籠子裡面飼養。 籠子裡面有一個有奶瓶的鐵絲猴媽媽,還有一個沒有奶瓶的絨布猴媽媽。 實驗發現, 只有當小猴子餓的時候,才會跑去鐵絲猴媽媽那裡,而喝完奶以後,就會依偎在絨布猴媽媽身上,而如果把絨布猴媽媽拿走的話,那些小猴子就會發脾氣 。...

  6. 2018年1月27日 · 成人依戀最初被分為三種大類型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的人佔人群的60%左右,焦慮矛盾型(anxious preoccupied attachment)和迴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各佔20%。 以下是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的典型表現: 1、親密恐懼 fear of intimacy....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