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25日 · 1月25日,中國。繼1996年英國複製羊桃莉之後,動物複製發展有了爆炸性的突破——中國成功複製了兩隻長尾獼猴「中中」與「華華」,是自桃莉羊以來首批以體細胞核移植複製成功的靈長類動物。美國科學期刊《細胞》(Cell)於24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成果,這項重大突破為相關領域和醫療 ...

  2. 2023年11月16日 · 被稱為「避孕之母」,也是美國第一所節育診所的創始人瑪格麗特・桑格(Margaret Higgins Sanger,一八七九年⏤一九六六年),就曾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歷經十八次懷孕後死亡。 許多女性由於同時得生養小孩與辛苦勞動,造成健康受損,為了避免一再生育,有些人四處尋找流產草藥,或請秘密診所幫忙執行流產手術。...

  3. 2019年6月2日 · 「我們不是尋死,是尋找真的生命!」1989年6月2日,天安門廣場紀念碑湧進上萬人圍觀,四位作為知識分子代表的人物:劉曉波、德健、周舵、高新,共同發表〈六二絕食宣言〉,呼籲政府與學生都能冷靜、解除對立。他們被稱為天安門「四君子」,決心絕食的初衷,是希望用溫情力量,化解 ...

    • ▌「微歧視」:被收養孩子的挑戰
    • ▌養父母的挑戰
    • ▌「家在世界,根在中國」?

    除了身體或生命上的安危,跨種族收養的孩子更常面對到的,是要應付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微歧視」(microaggression),以及成長階段中的自我認同危機。 「微歧視」指日常生活中有意或無意地透過簡單、短暫的語言、肢體,消極詆毀特定性別、人種或弱勢族群。不同於直接的歧視,生活中的微歧視自己與他人都不容易察覺,形成因素和個人的信念、文化窠臼有關。 研究發現,美國跨種族收養的孩子同時會面對到社會上對他們存在「種族」與「收養」雙重微歧視。孩子直接面對的種族微歧視,如路人問孩子「你知道你『真的』父母是誰嗎?」;或者對孩子說「你真漂亮!」,即使養父母感覺驕傲,但也會有疑惑「你說她漂亮,是因為她長得不一樣、『有異國情調』?」 孩子面對的收養微歧視則如:路人問家長「你收養孩子花多少錢?」或對孩子說「你真...

    誠如美國小網紅Rosie(美國收養、中國出養的唐氏症女孩)的媽媽在第一次母女相見時說:「無論你在哪裡,愛會讓我找到你」,一項調查詢問美國已經進行國際收養的家長當初的收養動機,九成的人回答是「希望給這些孩子一個永遠的家」。 然而,收養不同國家、種族的孩子,只要有滿滿的愛心就夠了嗎? 當父母不容易,收養非本國或同種族的孩子,還要面對更多的挑戰。 首先,不僅是孩子,養父母也會面對社會上的微歧視,像是與孩子走在路上,路人問家長「這是你的(孩子)嗎? 」、「她是被收養的?她從中國來的?你是她的母親嗎?」。這些話語雖然可能是不經意地說出,但可能會讓養父母感覺自己是孩子的「假父母」,具有血緣關係的才是正統家庭。 有家長曾洩氣地表示:「在我看來,(這些話語)否定了收養家庭的合法性......你開始有這種感覺...

    2006年,湖南六家福利院被控買嬰。其中一名嫌犯和記者表示「福利院說要更多嬰兒,一開始每個嬰兒120美金,之後漲到250美金,到2005年漲到500美金」。之後2009年貴州省、2011年湖南省,都有政府官員強行帶走不符合收養規定的孩子,若家人想贖回,需付出高額的社會撫養費;若沒有贖回,則透過偽造文書將孩子改名、註記為「棄兒」並送至福利院。 若福利院出養成功,福利院會獲得約3,000美金的「捐贈費」,相關涉入人員則會獲得約1,000美金抽成。雖然有人反駁說這些捐贈費是並未違反《海牙公約》,並且是用於補助福利院撫育孩子的花費;然而缺乏有力監督的狀況下,經費使用與孩子的來源也都在黑箱裡。 至於歐美所相信「透過國際收養解決中國一胎化造成的遺棄女嬰」的論述,美國學者凱.安.強森(Kay Ann Jo...

  4. 2019年6月8日 · 「民主女神倒塌了,還有誰記得這段慘痛的歷史?」2019年6月4日,中國六四事件屆滿30周年。時至今日,天安門所發生的一切,仍為中國政府難以正視的歷史;微妙的是,中國的論述也漸從「天安門什麼也沒發生」的彌天大謊、演進至現今「鎮壓有理、鞏固中國強大」的支持。由國家對全民發動的最 ...

  5. 2018年11月23日 · 《小魔女瑪蒂達》 (Matilda)是 英國 著名作家 羅德.達爾 (Roald Dahl)的經典童書,並由知名插畫家 昆丁.布雷克 (Quentin Blake)繪圖。 故事主角是三歲就能自己閱讀的天才兒童瑪蒂達,無奈爸爸是個賺黑心錢的二手車商,媽媽成天賭博不管事。 兩人都覺得小孩子應該多看電視少讀書,對瑪蒂達棄之如敝屣,還好瑪蒂達有圖書館可以去。...

  6. 2021年8月30日 · 廖珮 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期望以人地關係的角度紀錄世界。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時報報導文學獎、鍾肇政報導文學獎。自從在蒙古和中亞流浪一段時間後,對遊牧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除了持續關注中亞議題,最近也開始關注圍繞台灣猛禽棲架所組成的生態農業實踐。持續累積專題《遊牧過渡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