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13日 · 最常見的致敏原有雞蛋花生牛奶海產小麥類豆類果仁類及水果皆屬日常食物。 張智良指香港法例上食物標籤需列上的常見致敏食物,以上大部分有包含其中,海產更會細分甲殼類(蝦、蟹和龍蝦等)、介貝類(如蠔、蜆和扇貝)。 易致敏的尚有麩質,他說香港人較少有麩質過敏,水果致敏也不多,僅極少數人會對奇異果或菠蘿等過敏。 外出用膳挑戰大. 傳統上,食物敏感者對單一食物敏感佔多數,近年則多了對多種食物過敏的個案出現,在飲食安排確添了挑戰。 張智良曾接觸一患者,幾乎對所有含蛋白質的食物都產生敏感,豬肉、雞肉、海鮮、魚類、豆類、黃豆和奶類都致敏,在飲食上面對一定困難,慶幸類似個案不多。 對某些食物敏感,先要避免進食。

  2. 2022年6月5日 · 身體腸道本身都有小量B12,其實人體毋須太多維他命B12的,如想額外攝取,一些啤酒酵母、穀物、小食都會寫明會添加B12。 鐵質和鈣質在很多素食食物中可見,以上營養素來源在素食食物中輕易獲得。 除非準備懷孕,否則毋須太多維他命B12。 2.素食減肥? 林:這是一個謎思,其實食素都可以好肥,因為當中也有油膩煎炸類別,視乎個人怎樣食。 只可以說相對少些肉類脂肪攝取,但能否減肥是一個問號。 王:食素是一個經過揀選的飲食過程,部分是因為健康前提選擇茹素,正因為「揀過度過」會傾向選擇較健康的食物。 但放諸在食肉,一樣可透過挑選吃得健康些,如選擇較低脂、低熱量的食物,所以不能斷言食素可以減肥。 如果素食者愛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總熱量吸收超過消耗,一樣可以致胖。

  3. 2021年10月14日 · 1. 選擇健康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人一定要少糖,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會影響血糖水平。 因此,重要一點是需要了解哪些食品含有碳水化合物,然後從中揀選相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並注意食物分量。 較健康碳水化合物包括全麥食品、蔬菜和水果、豆類和奶製品。 同時,少白麵包、白米飯和高度加工食品等這些精緻碳水化合物。 2. 鹽多必失. 鹽過多增加高血壓風險,它反過來又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而糖尿病患者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本來已經比一般人高。 每天最多要超過6克鹽(大約一小茶匙),但留意很多成品和半成品食品中已經含鹽,所以要盡量減少加工食品,如果確定含鹽量,仔細查看食物標籤是上策。 3. 多豆類和魚類. 各種豆類蔬菜、豌豆、扁豆富含纖維,對血糖影響不大,可以作為肉的替代品。

  4. 2021年4月24日 · 該疾病可增患心血管病的機會但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只要日常用膳食對食物可助糖尿病患者減低患上心血管病的機會。 糖尿病主要分一型及二型,一型糖尿病發病時較年輕,與肥胖無關,日常必須使用胰島素,佔香港糖尿病患者少於10%;至於二型糖尿病人主要為中年或較年長人士,惟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通常與肥胖有關,逾90%香港糖尿病患者屬此類型。 CNN一篇有關糖尿病的專題報道中提及,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之間有着密切關係,因此病人需「竭盡所能」降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至關重要,改變生活方式包括多運動和飲食健康是必須的。 精明揀選7類食材.

  5. 2019年9月28日 · 但其實選食材、如何煮都有技巧,中醫為大家一一解釋當中的要點。 註冊中醫師陳俊傑茹素近20年,他指無論肉食、素食者都吃得健康,無分哪種飲食方式特別好,只需多加留意。 現今世代,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鼻敏感、濕疹或食物過敏等問題也常見,陳醫師補充:「食素代表完全解決這些問題,而是發病機率相對較小,定期或長期茹素可防止營養過剩的情況。 日常飲食要均衡,食材選擇也要小心。 於中醫角度看,每一種素食方式都需講求平調寒熱,以免因失衡而帶來身體問題。 陳醫師指食錯方法,或與體質不符,均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即使間中茹素,也要小心留意。 想健康先要平調. 平調講求的是,在食材配搭和煮法上都要有相應調整。 基本上豆、菜、菇類及時令水果都要,才叫均衡。

  6. 2021年4月17日 · 許醫師推介大棗、淮山、雲苓、白朮及甘草都對胃部有益,煲湯時可以加入少許。 建議每天早上必定要早餐,晚上則不宜過飽。 飯後兩小時後才做運動,少喝冰水冷飲。 汽水啤酒等碳酸飲料,易傷及胃黏膜,咖啡也不能空肚喝,過濃的港式奶茶亦影響消化。 胃寒氣虛的人,炒菜時不妨加幾片薑,難消化的食材如糯米、花膠等過量,寒涼食品如龜苓膏等就少為妙了,綠茶及抹茶亦不能常飲,水果方面少西瓜、梨及山竹。 胃熱的人,少辛辣、煎炸及火鍋等食物,荔枝、龍眼等熱氣水果也宜淺嘗。 她介紹了一款三米粥食療,用3種米煲成,適合大部分人食用,連孕婦也適用,用來作早餐、或是胃痛時代替主餐也可。 粥底可煲至綿身一點,更加容易吸收。 所有材料洗淨加水,煲至米爛即可,可按口味加入小量鹽或糖。 此粥性平,對養胃有一定功效。

  7. 2021年9月12日 · 不少人會購買醫療保險,惟在醫療保險一般的不保事項中,已清楚列明將懷孕及產科相關的賠償排除在外,不過,市面上仍有不少產科專科保險供準媽媽選擇,主要分為兩大系列:其一是保障整個孕程風險,只要已懷孕7周至36周都可以投保;其二是只保障生產時所產生的費用支出,也是相對比較熱門的險種,包括順產、剖腹產、甚至難產,由於等候期通常是9個月後,技術上應該是投保後才開始努力「造人」。 賠償涵蓋孕婦及初生嬰兒. 以保障孕程為例,範圍包括「準母親產前產後保障」及「新生兒保障」。 主要是賠償負面的風險,針對孕婦的例如懷孕併發症,住院現金保險,身故保險賠償、懷孕第三期時胎死腹中、妊娠急性脂肪肝等等;而針對嬰兒的包括腦積水、顎裂、嚴重初生期黃疸、因早產而入住深切治療部、即時接受新生兒保育箱護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