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5日 · 媽媽藏藥、癌細胞復發、升學之戰,17歲少年與他的「隱形隊友」如何走過抗的每一關?. (攝影/余志偉). 一個17歲的男孩如何勇敢抗?. 當對抗疾病之路缺少家人支持,又有哪些重要的陪伴力量?. 3年前,尚未成年的嘉源確診血癌,但母親因對 ...

    • 科學家站上法庭
    • 直面挑戰:資料疏漏、缺乏女工研究
    • 三代職業醫學的接力
    • 想像一個新的開始

    2015年,RCA工作資歷長達21年的劉荷雲接任理事長,扛下帶大家走完最後一哩的重任。當年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判RCA工人勝訴,被新聞媒體熱烈報導,但那句「我們贏了!」終究來得太晚,那年底她們送走受乳癌折磨的戰友、一審證人秦祖慧,至今已有40多名原告在訴訟過程相繼過世。 相較其他老同事,劉荷雲知道自己「健康多了」,這也是她曾一度短暫退出協會,又回到抗爭前線的動力。但即使訴訟進行多年,最初她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直到2013年,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保中站上法庭證人台,從陳保中密密麻麻的投影片中,她才看見自己身上的疾病。 「我從來沒有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立場,直到2013年,陳保中老師出庭作證,簡報上寫了三氯乙烯會導致哪些癌症、四氯乙烯產生哪些疾病,都列出來,我一看,哇,我怎麼全都中鏢!」經...

    「我們重做(研究)的時候,延長觀察時間,前面資料不足(的問題)也重新克服,得到了與勞研所有差異的結論,所以對方律師一直咬著,勞研所也是官方的,怎麼出現不一樣的證據?我們(台大和勞研所)學者之間,有些也是我的老師,彼此心裡也有點疙瘩,」回憶作證過程,陳保中坦承確實有壓力。 陳保中解釋,勞研所的研究中,資料其實不全,像是以工作年資作為暴露資料,忽略了主管職與產線工人的暴露程度有所差異,加上台灣勞保就醫資料跟癌症登記都是RCA運轉後好幾年後才建立,對遺漏的資料只能推估。另外,癌症潛伏期長,該報告僅追蹤5年,明顯不足。 「我跟學生也這樣講,我們要協助台灣勞工,要做到盡量去找證據,盡我們所能,」陳保中說,只有得到更完整的次級資料,才能做出接近真實的結果。 於是,陳保中的研究團隊做了很多龐大、卻不為人知...

    陳保中大學時就讀高雄醫學大學,身處那個工廠林立、天空灰濛一片的城市,他選擇了職業醫學,病房被廠房取代,傾聽工人的生命故事成為他的「臨床工作」。 當年因為指導教授王榮德帶領而接觸的RCA勞工,雖然不是陳保中最早的「病人」,卻是人數最多、歷時最久,如今此案還成了醫學系的必修課。「這真的是一場接力賽,」陳保中說,學術上,RCA的子代研究還得繼續下去,同時,他也希望學生們受到RCA勞工的牽引,離開象牙塔,與社會連結。 在大學時期修林宜平的課,了解RCA事件、並且實際到廠區調查污染的大學生陳秉暉,現在已是住院總醫師,因為持續關心污染及勞工議題而協助RCA訴訟。這一、兩年,新生代的陳秉暉還成了律師團口中的「小天使」,律師們只要碰到資料文獻上的難題,都會發訊息問他。 「在RCA廠房快要關門前,林宜平老師拿...

    在《勞基法》修惡,過勞頻傳、職業病黑數龐大的當代社會,職業醫學科醫師正面臨著更大的社會責任。 今年7月初,我們和劉荷雲、工傷協會專員劉念雲在關懷協會見面。協會新辦公室離RCA舊址更近了,時常有人好奇停下來,東看西看,說自己也有家人曾在RCA工作。 與劉荷雲第一次見面,其實是我在做另一起職病工人案件的時候,那時劉荷雲特地從桃園搭客運到台北,一起接受採訪,多數時間她都蹙著眉頭,認真抄寫筆記,好像那是自己的案子。 「像你們照顧我們一樣,去照顧更多的人,」劉荷雲說,這20多年,從抗爭到漫長訴訟,她們從不孤單。雖然關懷協會面臨過重組,律師團也曾解散又成立,但一路上,這些組織運動者、專家學者、學生志工都給了她們最大的奧援。 自2001年接下第一屆義務律師團召集人,現任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林永頌認為,RC...

  2. 2023年3月22日 · 2023/3/22. 文字. 陳潔. 攝影. 林彥廷. 設計. 黃禹禛. 共同採訪/楊惠君、方德琳、黃浩珉;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張詩芸. 醫療. 科學. 科技. 藥物. 細胞治療被視為癌症與重症的新希望,但細胞治療發展多時,由最早的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到近期癌症治療、膝蓋軟骨修補,都算細胞治療的一種。 《報導者》採訪免疫學教授、臨床醫師,解釋並梳理細胞療法的發展,更解答多項關鍵問題:目前坊間最火紅的NK、CIK、DC等癌症細胞治療有用嗎? CAR-T、iPSC是什麼?

  3. 2018年衛生福利部通過 《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後稱《特管辦法》),開放6種自體細胞療法,目前共954人接受治療,超過8成都是癌症患者。. 然而,癌症細胞治療地下市場的規模遠遠超過通報數字。. 在社群平台上用「診所 癌症 ...

  4. 《報導者》繼2023年4月推出 《變調的細胞療法》系列報導 後,再緊追新技術下的「基因檢測」納管面臨的問題,同樣因為「巿場規模」已然形成,但亂象叢生、糾紛不斷,甚至面臨健保為了讓友精確用藥、即將要把癌症藥物基因檢測納保的需求下,衛福部2021年在「特管法」修法中,將實驗室納管,正面表列了7項「實驗室自行開發」(LDTs)基因檢測列管,限由醫療機構才能進行、基因檢測報告必須由醫師講解,並給予3年落日時間,2024年2月9日前,沒有申請通過或補件者,統統不准進行這七大項的基因檢測。

  5. 2024年3月12日 · 相較於營利機構,台灣民眾更信任國家學術單位發起的生物醫學研究計畫,代表許多民眾確實是因學術機構公信力及公益的心態參與試驗。 (攝影/陳曉威) 當台灣目標百萬人的精準醫療計畫,啟動3年即因經費不足與爆發爭議暫停收案,英國卻能在不到2年就說服百萬人參與;美國與冰島則是踩到商業紅線爆發糾紛⋯⋯各國經驗凸顯這場國際賽的法規、倫理與社會溝通難題。

  6. 2019年4月2日 · 1979年,因米糠油引發的多氯聯苯中毒風暴(後稱「油症事件」) 爆發,但第一代受害者顏平芳說,她過了將近30年才知道自己是中毒者。 因為從未接收相關衛教資訊,她並不知道受害者不適合生育下一代,早已產下一子。 回憶起兒子小時候,因為先天性視覺障礙,不太會走路、也不太會講話,那陣子顏平芳常常忍不住放聲大哭,「我會在孩子睡了之後躲進衣櫥,以前還不覺得說這樣的行為是有什麼樣的,我只是會覺得說我想要安靜,我想要先遠離。 」當時,顏平芳用盡氣力,維繫著看似平凡的日常秩序,如今回首才發現,心理壓力早成了一股巨大力量,重重襲在她的身上。 除了視覺障礙,顏平芳補充,兒子的異位性皮膚炎從小就非常嚴重,從手臂、頭皮,到身上各處的皮膚,都可以看出紅腫的痕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