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Yahoo奇摩字典
    • 1. wuhan pneumonia; COVID-19; coronavirus

    Powered by 資料僅供參考

  2. 武漢肺炎的疫情爆發點,武漢台商終於可以包機返台,但為何有人選擇留下?包機的各種可能裡,各有哪些考量和醫療配套?

  3. 短短兩年多(截至2022年11月7日),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已造成全球6.37億人確診、660萬人死亡。 科學家們用全新技術,以及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出 疫苗 ,試圖打造終結疫情的鑰匙,但病毒也同時在變異。

  4. 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武漢肺炎」元凶是一株人體首見的新型冠狀病毒株,先將病毒命名為「2019-nCoV」,後把疾病取名為「 COVID-19」 。 隨著大批農曆春節返鄉人潮, 台灣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擴散的威脅大增,疾管署也全面調升防疫等級 (疫情即時更新可見此) 。 了解,是最佳的自保,《報導者》採訪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曾參與抗SARS的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以及林口長庚感染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景泰,整理出10個你必須掌握的關鍵問題。 (《報導者》3月24日推出懶人包第二彈: 【肺炎疫情關鍵問答】科學解惑: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 )

  5. 2020年2月20日 · 沒有被用上,可能代表兩個結果: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疫情止住了;或者原廠藥的藥廠吉立亞在需要的時刻,供應台灣足夠的藥物。 2團隊半個月達陣,合成藥物純度97%. 中研院「瑞德西韋」合成團隊,團隊負責人為化學所副研究員陳榮傑(中)。 (照片提供/中研院) 但為完成這項以「不使用為前提」的任務,中研院和國衛院團隊在2月初開始,日以繼夜輪班趕工,進行「瑞德西韋」合成。 本週二(18日)《報導者》團隊走訪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藥物合成進度已近8成、在最後結晶純化和擴大量級階段,團隊放下原本手邊計畫案全力衝刺,甚至打算在實驗室裡擺一張床,24小時全天守候;院長梁賡義、副院長司徒惠康當天特別給團隊打氣。 同一時間,中研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榮傑領導的年輕多國籍團隊,也在趕進度。

  6.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發展瞬息萬變,《報導者串接即時更新的病例資料庫以多媒體地圖圖表解釋疫情最新發展更看見台灣本土防疫和科研進展

  7. 2020年4月10日 ·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 自2019年12月底中國傳出疫情後,全球已170萬人感染、10萬人死亡。 台灣1月20日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月21日出現首例病例,這支新型冠狀病毒侵台83天,至今(4月11日) 已有385例確診、6人不幸死亡 。 不只台灣,全球疫情都迅速進入大噴發期。 台灣的病例也從一開始境外移入個案以中國、港澳為主,轉變到近期主要來自歐美返台留學生、旅遊團,確診症狀、臨床表現都有所不同。 因應疫情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政策不斷更新,有些甚至翻轉了前期防疫措施,例如,到底口罩能不能用電鍋乾蒸後重複使用? 除了咳嗽、流鼻水,還有哪些症狀需注意? 《報導者》整理出3大類、共6項指揮中心政策改變及說明,並由專家學者一一解析,釐清政策轉變前後的考量和疑慮。

    • 武漢肺炎 英文1
    • 武漢肺炎 英文2
    • 武漢肺炎 英文3
    • 武漢肺炎 英文4
  8. 2020年2月10日 · 「高傳染、低致死、流感化! 」 為安撫國人因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疫情擴大,持續非理性搶購口罩、衛生紙等民生物資的恐慌,「院士級」副總統陳建仁連連在Facebook發文衛教,以流病專家身分,為這支引發武漢肺炎的新病毒下了註解。 高傳染,代表社區感染恐難以避免,要緩解疑似病例爆增形成就醫及負壓隔離病房被塞爆的壓力,快速篩檢試劑必須儘快研發;而低致死和流感化,則代表需靠藥物或疫苗研發長期對抗。 試劑、藥物、疫苗的解方,全繫在「病毒」身上,台大副校長張上淳2月8日宣布:「 我們分離出病毒株了 ! 」國內各研究單位的P3實驗室加緊備戰,排隊等待這支病毒「分發」。 病毒是子彈,準確擊發,可迅速讓研究迸發能量。 但病毒子彈一上膛,也要防範實驗室「擦槍走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