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1月14日 · 透過這樣的提問,大概可以了解自己是屬於優先或是備胎人選,也能推測一下獵頭是不是在亂槍打鳥找人,畢竟這種情況也不能說沒有。 Who 請獵頭介紹一下自身資歷與背景、了解他在這行業的專業經歷。近年來獵頭公司數量快速竄升,也有許多年輕人 ...

    • 獵人頭選人才,先看職銜和職掌
    • 數字成就寫清楚,吸引獵人頭的目光
    • 這些履歷,獵人頭不敢隨便推薦

    許書揚指出,「中高階主管主要還是看學歷與經歷,職位愈高,學歷影響愈少。」雖然還是有不少公司指明學歷條件時,直接說要「台、成、清、交、政」,但他認為學歷只是第一道篩選門檻,重要的還是資歷。 「有時候甚至連履歷寫得好不好都不重要,」你在哪個公司工作、職銜名稱,兩句話就決勝負了。他舉例,如果一個人寫他當過宏碁的研發長、台積電的財務長,你還會看他的履歷嗎?所以,寫清楚公司名稱、職稱,最好是有國際知名度、上市櫃公司會幫你的 profile 加分。 如果獵頭公司要看履歷,會先分兩種,非技術性職務的和技術性職務。 技術性職務,例如你是交大電機,接著在某上市公司當工程師,這種人才很搶手,企業主有需求,他們看到就會直接請來面談。只有非技術性職務,例如人資、祕書、行銷,履歷或 profile 寫得好不好會左右你...

    「很多台灣人履歷都寫錯了,」許書揚表示,很多人寫完職稱、工作內容、負責專案就到此為止,但「國際標準寫法一定先寫你負責什麼 responsibility(項目),接下來一定要寫 achievement(成就、達成結果)。」他舉例,像是達到公司 KPI 或超達標至 106%、破公司歷年來什麼紀錄,甚至還得到公司頒給你的總裁獎等,這才是清楚的履歷。 如果數字不夠漂亮怎麼辦?許書揚說,數字有很多種寫法,例如你業績達到 3000 萬美元,超越去年的 50%,或較去年 2500 萬美元高,但實際上公司給你的目標是 4000 萬美元。他認為這種寫法既沒有騙人,但也很好地包裝了自己。 至於剛畢業的學生,沒工作經驗也可以寫出漂亮履歷。例如你去打工,你從打工裡學到什麼?你是不是可以請打工地方的主管幫你寫推薦函;...

    但他也提及,有些東西可以包裝,有些東西無法包裝。例如工作轉換頻率,30 歲以下,每 2~3 年換一次那是正常,但最怕每次都換不同領域,一下做人事、一下做客服,容易讓企業主覺得這個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30 歲以上或中高階主管要看歷程,」如果工作者從小公司、中型公司,一路換到國際知名公司,這職涯路徑就很漂亮;如果一位工作者在同一家公司待了 10 年,他們會看升遷曲線;10 年內如果只升官一次,這樣的履歷就會令人擔心。 許書揚建議,工作者平常可以和人資顧問、獵頭公司保持關係,比如在 LinkedIn 上主動加入獵頭公司的顧問。即使自己沒有要換工作,但如果知道對方在找人,幫對方推薦合適人選,和對方成為夥伴,也能為你的職涯鋪路。

  2. 2020年1月18日 · 到底如何透過獵頭談判一份薪水呢?對於求職者來說,有時,獵頭像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角色,一方面我們期望能藉由獵頭,幫我們談出我們不敢談的薪水,但另一方面又被業務導向的獵頭偷偷給賣掉。

  3. 獵頭不是一次性可拋資源。好的獵頭會成為你之後換工作、獲取職場訊息的重要管道,但同時,他幫你,你也得幫他。有時獵頭聯繫我一些不是很適合的職缺、或是我不想要的市場時,我會推薦其他適合的人選,讓他們對我留下好印象。

  4. 2020年2月14日 · 當接到人頭公司的電話,怎麼說才會成為理想職缺的首要人選? 本文整理了 10 大人頭公司必問問題,告訴你獵人頭公司想要知道什麼,你又該怎麼答。

  5. 2019年8月15日 · 1. 獵頭的摸索期. 進入獵頭的前 3 年,往往都是流動率最大的時候。 身處在這個行業的你,必須要時常問清楚自己: 「我適不適合這個行業? 」 當你的個性、特質和能力,愈符合這個角色時,摸索期就會跟著縮短。 但我認為,摸索期的時間長度不是關鍵, 給自己一段時間去驗證才是重點。 有可能一開始對自己的能力不太確定,在經過一些案子的歷練後,到後來才比較肯定自己的適合。 這個適合不適合,更多的是指: 你確保這真的是你喜歡,有潛力,並且也能做得好的議題。 也就是你看得到自己能在這個產業中,能穩定產出的成功(穩定結案),與持續性的個人成長。 以我來說,在入行第一年就相當確定,想往獵頭產業做深入發展,但時間長度絕對不是探索期的關鍵,遵照自己的步伐,來確定你的選擇。 繼續? vs 不繼續?

  6. 2019年11月19日 · 我聽說啊⋯⋯。 」這樣的情境通常帶有些敏感的色彩。 跳槽的優點. 接觸更多種工作環境. 透過跳槽,能夠藉由原有經驗籌碼,去接觸多種的公司環境,包括內部運作方式、流程與決策依據。 在這加速的過程中,能更有機會能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或是擅長的環節。 我的一位 Candidate,簡稱他為 John,早期是做某軟體技術的開發工程師,他在職涯早期頻繁地換工作,跳槽原因是——他想去驗證自己在這個技術上的頂點。 透過幾段雇主的回饋,事實證明他對於技術領域與實作能力非常高,但也由於這段跳槽經驗,讓他理解技術職薪資、向上發展方式的模式,並非他感到理想的,則毅然在早期階段轉往業務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