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29日 · COVID-19無症狀感染無法準確判定潛伏期等詭譎症狀讓它快速在全球蔓延也成為防疫最困難的盲點。 在多數國家病例陡升下,韓國是少數歷經社區大爆發後,少數能達到 「拉平傳染病曲線(flattening the curve)」(註) 的國家──3月初疫情高峰時,每日新增病例就近千人,在1個月內獲得控制,如今已降到百餘人;截至3月底韓國總確診為9,500多人、死亡人數152人。 針對COVID-19病例確診,WHO及各國衛生單位訂定的標準,仍需以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反轉錄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做確診工具,也是目前台灣做的篩檢方式。

  2. 2021年5月22日 · 抗原快篩用在社區可以快速找出潛在感染者但需要有配套陳世英說目前台北市的做法是抗原快篩陽性者不會馬上送到醫院去而是送往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等地方隔離再透過PCR篩檢排除偽陽性若出現重症再轉往醫院就不會壓縮醫療量能

  3. 2020年9月9日 · 以COVID-19為例目前發表的研究顯示實驗室所選用的試劑檢測的誘餌若是只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數量最多的核蛋白N蛋白檢測其可能會與其他種類的冠狀病毒產生交叉反應,「偽陽性的問題就會較多要克服偽陽性會用比較可行成本較低的試劑先行篩選再去檢驗是否對病毒其他蛋白如S蛋白有反應或在 P3實驗室 進行細胞實驗,確認血清中是否有「中和抗體(Nt Ab)」。 中和抗體除反映保護力,還有開發藥物潛力. 各種抗體裡,中和抗體的標記最為重要,這個抗體具有把病毒中和掉的能力,因此,檢出某種病毒中和抗體者,代表他身體的免疫力不僅戰勝了病毒、還留下「保護力」,可免於受到該某病毒再次的感染。 但抗體產生後的保護力可以持續多久?

  4.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短短 3個月襲捲全球 逾百個國家, 一隻全新的病毒和新興疾病在世人眼中形成面對新的考驗不僅各國衛生政策防疫措施要快速應變新的病毒壓迫下也給科學推進新的刺激。 為什麼沒有症狀也會傳染? 為什麼同一個疾病有多個名字? 天熱究竟會不會成為病毒消失的關鍵? WHO為什麼這麼遲才發布「全球大流行」? 英國提出「群體免疫說」有沒有道理? 緊急傳染病爆發期間為何不要自行就醫? COVID-19開啟了許多公衛與病毒的新認知。

  5. 2022年4月11日 · 根據行政院規劃,採用「篩實名制」,是針對確診熱區進行實名制登記,民眾統一到藥局領取,物流交由中華郵政負責,等於是運送成本由國家負擔,類似「口罩實名制2.0」,將每劑價格壓低至100元。 對照市售平均價300元,可減少三分之二價格,希望以低廉價格鼓勵更多民眾願意自主定期篩。 原本只考慮徵用國內廠商,不過此舉遭經濟部反對:國外廠商不徵用以原價銷售,等於高價市場全數被國外大廠拿走,不利培植國內廠商。 經過討論後,行政院擬僅徵用國內全部產能與國外廠商部分數量,民眾仍可到超商等零售通路買到篩試劑。 但國內篩廠商抱怨,此舉會讓市占率拱手讓給國外廠商,配合國家政策不應該遭到這樣對待,建議仍應該國內外快篩一律徵用,或對於不配合政策廠商課徵關稅。

  6. 2020年7月27日 · 這次用在COVID-19確診病例診斷上包括台灣在內多使用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RT-PCR)」,即將新型冠狀病毒的RNA反轉錄成互補DNA後再進行DNA擴增反應並以螢光染劑偵測每次PCR循環後產物總量藉以判斷疑似病例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基因是一種即時定量的檢測技術。 這個檢測有兩大關鍵:第一,必須找到專一性高的「引子」(primer)釣出病毒特定片段,由於引子設計有螢光標記,會隨反應過程增加亮度、被儀器記錄下來,因此能換算出病毒數量。 此次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月,即對各國公布COVID-19的病毒引子 ;第二,則是要算出病毒「陽性」定量的Ct值(cycle threshold)──即螢光亮度到達設定的閾值所歷經的循環數。

  7. 2020年8月28日 · 從彰化血清抗體檢測爭議看COVID-19研究加速運轉下的倫理與防疫挑戰. (攝影/蘇威銘)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畫雖初步證實台灣社區安全但篩檢工具研究倫理引發諸多爭議帶給台灣學界與防疫單位的省思是什麼? 《報導者》專訪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看他如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