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頁面工具列說明 -- 這裡記錄了編輯介面上可使用之工具列說明。. RSS內嵌語法 -- 可在頁面內嵌RSS捕捉最新消息,若您經營或覺得不錯的棒球部落格,歡迎新增至 棒球部落 。. 影音嵌入語法 -- 想在頁面嵌入生動的影音服務?. 先學如何編輯語法吧!. Google地圖 ...

  2. 出生日期: 1994年 10月20日(29歲). 身高體重:183公分 86公斤. 投打習慣: 左投左打. 守備位置: 投手. 最快球速: 146 km/h ( 中華職棒 時期/ 2024年 ). 擅長球路: 滑球 、 沉球. 出生地點: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最高學歷:University of Arizona. 職棒選秀: 2017年 ...

  3. 中繼成功的紀錄在棒球規則中並未明確規範,在世界各國中關於「中繼成功」的記錄方式也略差異,目前尚無世界公認的記錄規則可循。 在實務上,通常以 中繼投手 (非 先發投手 、最後任投手)登場時是否「 救援成功 」的機會(亦即 救援機會 )作為判定標準,但是在各國 職棒 當中,標準 ...

    • 指定打擊制度的歷史
    • 指定打擊制度在台灣
    • 指定打擊制度於各國的現況

    指定打擊制度最早出現於1973年04月06日,由美國職棒的美國聯盟率先採行此一制度,並由紐約洋基隊的Ron Blomberg擔任史上首位上場打擊的指定打擊球員。其後,日本職棒的太平洋聯盟也於1975年的球季開始實施,並稱之為「指名打者」。國際棒球總會也曾經從1973年開始試行3年,但直到1976年才被列入棒球規則之中,並且保留球隊有不使用指定打擊的權利。至於世界盃棒球錦標賽則是於1976年才開始使用。

    台灣於1976年(民國六十五年)09月開始採用指定打擊制度,但是實施的範圍也僅止於成棒而已;三級棒球部分仍然維持投手必須上場打擊的舊制度,至今仍未改變。值得一提的是,金龍旗青棒賽曾經破天荒地出現可以使用指定打擊的規定,為三級棒球中罕見的特例。台灣在剛剛開始採用指定打擊制度時,由於對這種新制度不太瞭解,所以在台灣的成人棒球比賽中很少被採用,也常常出現運用錯誤的情形。在1977年09月12日的中華成棒代表隊選拔賽中,就發生過這樣情況,並被錯誤地運用。 當時的選拔賽為陸軍棒球隊與亞洲信託隊(北體)之戰,雙方於賽前都排出指定打擊。雙方比賽至六局上半時,陸軍棒球隊的第五棒李盈南被亞洲信託隊的投手投球擊中臉部受傷送醫,陸軍棒球隊於是調動守備位置。但由於當時台灣球界尚不熟悉新設的指定打擊制度,陸軍隊原來擔...

    成立於1982年的韓國職棒、成立於1990年的中華職棒,以及成立於1997年的台灣大聯盟等,均自聯盟成立之初便全面採用指定打擊制度;與美國職棒、日本職棒同時擁有兩聯盟、兩種不同制度的做法大相逕庭。現行日本職棒的跨聯盟比賽和「日本大賽」,則是依照主場球隊的規定,來決定是否使用指定打擊制度。 美國職棒於1973年起的「世界大賽」和跨聯盟比賽(1997年開辦),也是依照主場球隊的規定,來決定是否使用指定打擊制度。不過,自1976年到1986年的「世界大賽」,則是規定一年用指定打擊制度、隔年投手必須上場打擊的規定,輪替使用。2022年起,國家聯盟也一併跟進美國聯盟採用指定打擊制度,同時,因應大谷翔平等二刀流選手的起用法,兩聯盟也對指定打擊制度作出修改:隊中的先發投手可以同時兼任該比賽的指定打擊,在此...

  4. 球在接近本壘板之前會比 滑球 (Slider)還要大幅度的轉向,其變化程度介於 滑球 (Slider)和 曲球 (Curveball)之間,故因此而得 滑曲球 (Slurve)之名。. 通常會投 滑曲球 的投手,也會投 滑球 或 曲球 ,由於出手方式像 滑球 (動作差異不大),可是變化幅度又比 滑球 大 ...

  5. 這種情況並不是只有在跑壘員跑向時一壘才適用,跑向二壘、三壘、本壘的跑壘員一樣要「三呎線」的觀念。 「三呎線」通常只有畫在 本壘 與 一壘 之間,其他壘間並無畫設,這只是為了給 裁判員 及雙方球員作為參考之,沒有人會真的帶尺來量,一切全憑 裁判員 的自由心證,來判斷 跑壘員 ...

  6. 在成棒的「六行庫時期」,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使用軟式棒球,後來雖然 改為 ... 除另有註明,本站授權協議採創CC (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詳見版權信息。 隱私政策 關於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