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義大利神父的故鄉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00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agoda.com

    Agoda一站式自助預訂,無手續費,慳錢慳時間,仲畀你精明旅遊貼士! 提早預訂鎖定低價,或者留待最後召集大劈價,不同旅遊方式都有最抵優惠。

    • 高雄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先訂後付

      Agoda.com最低價格保證

      火速預訂,免費取消!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7日 · 呂若瑟. 網摘精選. 發布時間:2020-04-07. 瀏覽數:12579. 81歲的呂若瑟神父在台灣奉獻一生不忍義大利家鄉因新冠肺炎重創寫信求救引發各界響應與捐款6天就湧進1.2億元台灣人的熱情與善心讓神父除了感謝還拜託大家不要再捐了! 」緊接著投入醫療物資整備的他,也寫了一封公開信,感謝台灣社會。 自四月一日起,媒體報導了我們這些來自義大利的神職人員對家鄉疫情的關切,同時希望台灣社會在可能範圍內能夠給予義大利一些協助。 沒想到消息一出後才短短幾天,來自各地希望透過我們轉交給義大利的善款和物資,竟源源不斷而來,金額、數量都龐大到讓我們驚訝,甚至來不及反應。 也因此,我們原訂接受捐款和物資代轉給義大利教會的兩個禮拜期限,雖然只過了6天,但也不得不在此刻立即喊停:

  2. 1996年12月1日 · 遊子回鄉再生根. 留學歐洲藝術家回到老村落,整頓人去樓空古建築; 貿易商忙著回鄉讓失落花鼓陣重新起舞,公司因此休業也不悔。. 在地方文化即將被經濟發展遺棄,甚至鄉村面臨散村同時, 從南到北、從小街到老鎮, 一個個鄉土重建例子,一 ...

  3. 2015年5月21日 · 義大利最近可說三喜臨門除了正在舉辦兩件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大事:米蘭世界博覽會及威尼斯雙年展之外經濟也傳出終結衰退出現成長的好消息。 但這個國家,南義和北義,截然兩個不同的世界。

  4. 2018年1月17日 · Off學. 美食. 台灣女婿的義大利鄉愁在天母默默生根. 在天母的義瑪卡多Il Mercato餐廳市集獨棟玻璃屋的設計及道地的義大利美食從一開幕就一位難求而這一切都起始於義裔台灣女婿德鵬達對祖父最深沉的思念。 義瑪卡多創辦人德鵬達(右)及夫人趙莉真。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文. 周敏. 天下雜誌640期. 發布時間:2018-01-17. 瀏覽數:24038. 美籍義裔的台灣女婿德鵬達(Michael de Prenda),20多年前來到台灣學中文時,一個中文詞意擄獲了他。 做生意,以字面解釋,doing meaning of life,他的內心有如畫過一道閃電,做生意就是做出人生的意義,他想,「那我來對地方了。

    • 您搭乘的「人口老化超快列車」,正加速前進中
    • 台義相似 1:活得長、生得少
    • 台義相似2:不是不想生,而是沒結婚
    • 台義相似3:家庭萬萬歲
    • 汙名化的安養機構
    • 義大利的「瑪麗亞」:Badanti
    • 老齡照護是誰的責任?老人、子女、政府
    • 外籍看護是長久之策嗎?
    • 代代相養走向社會共同養老

    「2014 年我到義大利做研究,每天會經過一家醫院。醫院門口就像跨國市集,各種國籍的面孔在那裡擺地攤,波蘭、印度、菲律賓、烏克蘭人……」柯瓊芳回憶起數年前的歐洲行。 這些人為何千里迢迢來到這個南歐大國? 「外國同事告訴我,義大利有非常非常多老人,家人無法照顧時,就會雇用外籍看護。這些長輩住院,陪同的外籍看護會抽空外出透氣走動,醫院門口的低價商品地攤也就變成外籍看護的購物中心。」 新冠疫情暴襲時,義大利的醫療系統一度崩潰,部分原因即是:每 4 位義大利人,近乎就有 1 位是銀髮族。在這個超級高齡國家,男性平均壽命 81.2 歲,女性 85.6 歲。 但悲傷的是,長壽未必是樂事,義大利男人出生時的平均健康餘命僅 66.8 歲,代表他們五分之一的人生可能在不健康的日子中度過!比悲傷更悲傷的是,接下...

    「台灣有點誤打誤撞,許多外籍配偶實際上是隱形的家庭看護,這讓我們延後面對照護缺口。」她率直地說:「但這幾年,我們也開始擔憂起高齡化議題。歐美是不是也有相同困境呢?我發現義大利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國家。」 我們與義大利這個遙遠的地中海國度,有許多相似的疊影。比如,老人越來越多,新生兒越來越少。 2019 年,台灣搭上的高齡列車一路奔向前,超過 15%為老齡人口 ;但這一年我們的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只有 1.05%,在「世界人口綜論」的報告中全球排名吊車尾!義大利不遑多讓,2016 年名列歐盟會員國中最不愛生的。 台灣少子、高齡現象持續攀升,總出生率逐漸下降,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往超高齡國家邁進。2019 年底台灣老化指數(65 歲以上人口/0-14 歲...

    什麼原因讓人口結構「銀」得發亮?又是為什麼,大家都不生孩子了? 試試從親友隨機街訪,「養孩子多花錢,誰敢生啊。」「兩個恰恰好?一個都苦哈哈了!」不敢生、不願生是我們的日常版解釋。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過去研究數據顯示,少子化並非大家不生第二胎,而是結婚率不斷下降──在台灣,越來越多育齡人口沒有找到合適伴侶,選擇或非自願拒絕婚姻,又哪來的育兒大計!回頭看看義大利,結婚率同樣是歐盟末段班。結婚率低、總生育率低,非婚生育率也遠遠被法國、荷蘭、愛沙尼亞甩在後頭。 從這個角度觀察,義大利與台灣、日本彷彿困在同一條胡同裡,不想生的人或許沒有那麼多,問題在於結婚率不停下滑,但社會不支持非婚生子。 「我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性別平等、生育率、非婚生育率呈現高度相關!」柯瓊芳說明這個有趣的發現。她以「當社會的工作機...

    相似的少子化、婚育文化,義大利人的家庭價值也很台灣味。 根據歐洲價值觀調查,各國對「父母應該竭盡所能照顧子女」大多雙手贊成;不過被問到「無論父母是否盡到責任,子女都應該敬愛父母」、「照顧體弱或生病的父母,是成年子女的責任」,結果天壤之別! 87%的義大利人認為應該奉養爸媽,但是贊成的瑞典、丹麥人卻只有約 25% 。 柯瓊芳分析,北歐國家傾向「接力式奉養」,父母照顧子女,孩子成年了繼續把資源傳遞給下一代。相反的,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南歐國家則接近儒家的孝道文化,重視父母高過孩子,撫養照顧老邁爸媽更是天經地義。 各國對愛護小孩態度差異不大。但南歐多半認同兒女要照顧年邁父母;北歐則傾向個人主義,成年後便各自組成家庭。1998 年,也有超過 9 成台灣人認為不論父母是否盡責,子女都應該敬愛爸媽;但...

    過去父母老了,兒女一肩扛起;但如今,生得少、活得長,義大利面臨了台灣很熟悉的煩惱:越來越多人無力照顧長輩。「家庭養老」的功能正遭受挑戰。 過往這些照顧壓力大多由女性承擔,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顧小孩、顧老人。隨著婦女就業率提升,加上不斷延後的高齡化壽命、漫長的不健康歲月,「自家的老人自家顧」變成說不出口的苦。 但奇特的是,北歐、西歐普遍的安養機構,在義大利卻不怎麼受歡迎。 義大利無法自理生活的老人大約 150-270 萬,僅僅 28%住進安養院。柯瓊芳解釋,在高度家庭主義的社會中,照顧是子女理所當然的責任,把年邁老父母送入安養院,老一輩台灣人可能痛罵子孫大不孝,傳統義大利人則會用「cold-hearted」眼神殺死你! 安養院被義大利人視為「窮人的救濟機構」,又窮又冷血才把父母「放...

    找看護到家裡幫佣,成為最佳折衷方案。 和台灣相似,居家看護大部分是女性外籍勞工,傳統被稱作 Badanti。不過,台灣外籍看護必須由正式管道申請,義大利則多半是非法雇用,估計至少有 70 萬以上的黑戶。 原因是,義大利政府對外籍勞工有嚴格的權益規定:簽訂正式工作契約,勞雇雙方繳交勞工保險,勞動條件也需符合規定,包括一年保障 13 個月薪水、享有育嬰假、法定特休……。若看護入住家裡,雇主還需要證明自己年薪超過 2 萬歐元(近 70 萬新台幣),每週保證至少雇用勞工 20 小時。 因此,不少家庭喜歡偷偷雇用 Badanti,省下「法定成本」。她們大部分來自羅馬尼亞、波蘭、烏克蘭等平均薪資較低的歐洲國家,有些則遠從同樣為天主教信仰的菲律賓而來;年齡多為 40-50 歲中高年女性,為了貼補家用,跨境...

    雇用看護成為現代家庭的喘息之道,但當經濟結構、性別分工、社會環境都已大不同,養兒不一定能防老,還得祈禱別被啃老!許多人不免也想問:政府的安全網在哪裡? 在義大利,要尋覓品質佳的照護機構,不是價格昂貴,就是得苦苦排隊。公設安養中心大不足,讓安養院與大家的距離更加遙遠。 柯瓊芳提到,荷蘭照護設施非常普遍,分散在社區中,住在養老院的長輩依然在地生活。就算子女不能時時探望,鄰人、朋友也能常常來往。但義大利安養院不夠普及,距離遠、舟車勞頓,原本的社交網絡被切斷,自然更排斥老年移居。 社會安全網不足、國家不積極設置長照機構,顯示了政府的角色被邊緣化。 過去就有研究,在荷蘭、瑞典、丹麥等國,大眾普遍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老齡照護,年紀大了,會優先選擇入住安養機構或接受政府居家照護。相反的,南歐有超過三分之一受...

    但人口老化的指針答答答快轉,單靠家庭、看護真的能撐起養老一片天?這些困擾顯然很有既視感,讓我們把鏡頭轉回台灣。 2017 年調查,54%台灣老人認為和配偶、子孫共居是最佳選擇,比起 2013 年的 65%減少,但仍超過半數。柯瓊芳觀察,家庭照護仍被視為主軸,但隨著社會文化改變,公共照護機構、日托中心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她直言,外籍看護除了是折衷選擇,也應該是過渡方案。 「不論台灣或義大利,我們身在家庭主義、資本生活的兩面夾擊,當公共照護資源還沒完全建立起來,多數人只能暫時從 family model of care(家庭照顧模式),轉向 migrant in the family model of care(外籍看護在家照顧模式)。」 維持在家老化,但照顧者從兒女轉換成外籍勞工。而台灣其實...

    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說:「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人,揭示出這個社會的原則和目的。」 看看義大利,回頭思考台灣。外國路線未必能複製,但相似的困境與嘗試仍可提供反思。好比在義大利,天主教教會除了改設養老與日托空間,也會提供社區送餐服務。未來,台灣宗教組織、衛生所、偏鄉學校、便利超商,或許也能加入公共照護行列,打造「街角日托」。 除了照護制度,柯瓊芳強調正視老邁和死亡議題、創造友善老齡文化,也是台灣的課題。比如,提供多元銀髮節目或有聲書,傳遞運動、營養、用藥、反詐騙常識;鼓勵青銀共居和交流;推動老人再教育。當我們提供更多文化資源,高齡的人們才不會在急速前行的旅途中被丟下。 「現代家庭的樣貌已經改變,走向我們與政府,而非我們各自與家庭的關係。例如幼兒公托、教育,都需要國家共同承擔責任。」柯瓊芳語帶關切地說...

  5. 2020年12月11日 · 本日焦點. 國會改革四大影響一次看 形同為中國敞開大門? 年輕人為何焦慮?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千歲神父村的大腦靈光術規律生活常運動保有幽默感. 一般人失智多發生在65歲前後,但神父會延長到80、90歲才發生。 14位年逾80、90歲的神父住在一起,就算身體狀況不同,大腦卻都還很靈光,幽默智慧的對話,常逗得眾人笑開懷。 文章語音朗讀・ 10:34. 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文. 林貞岑. 康健雜誌. 發布時間:2020-12-11. 瀏覽數:3266. 早上10點,陽光斜照在紗門內和人等高的聖母像,在磨石子地板上折射出多道光影,靜謐安詳,只聽得見滴溜鳥叫聲。 一輩子扮演指引、關懷角色的修女、神父們,老了、弱了之後,誰照顧他們?

  6. 2018年3月26日 · 藝文. 洪蘭:沒有文化,等於靈魂沒故郷. 年過半百,更能領悟古書詩句中的意境。 藏書中的生命經歷,成就文化的根,若拔掉根,人們還剩下什麼?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 洪蘭. 天下雜誌644期. 發布時間:2018-03-26. 瀏覽數:16028. 這次花蓮地震有個在美國工作的學生趕回來看父母。 他來去匆匆,但在機場打了個電話給我,告訴我,他現在終於了解,為什麼我當他們導師時,一直叫他們要讀點中國的古書來增加自己的厚度,使年老時,靈魂有自己的故鄉。 他說當年不能領會什麼叫「厚度」,靈魂為什麼要有「故鄉」,現在五十歲,在異鄉特別能感受到中國文化和文學修養帶給他的慰藉。 他說下班時,看到落日,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