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1月19日 · 37年前的中壢事件是民眾為抗議國民黨選舉舞弊首次自發性上街為之後的街頭運動揭開序幕而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當時參選桃園縣長也是此事件的導火線。 (資料照片,余志偉攝) 1977年以前的台灣,流傳著一句話:「國民黨當選靠兩票,買票和做票」。 當時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明目張膽的用各種不法手段操控地方自治選舉。...

  2. 2017年11月19日 · 劉阿榮告訴中央社記者當年事件主角之一的許信良曾比喻中壢事件可以說是啟動台灣民主的動能就像開電一樣」。 不過當時的民眾並不知道,「中壢事件對台灣民主的影響與啟示超乎他們的想像。...

  3. 2022年2月3日 · 中壢事件有許信良背信參選的一面中壢事件還有陳婉真溫婉棄選的一面我親歷其境甚而參與其事見證了許信良是否背信以及看似火爆的陳婉真重情重義的本性歷史的巨輪推動著他們不同的個性和際遇決定了他們在1977年的角色也影響了他們的未來人生與台灣歷史。 讓我告訴你一些埋藏許久的故事。...

  4. 2021年12月28日 · 2021-12-28 16:38. 人氣. 「中壢事件關鍵人物之一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26日指出綠兩大陣容互不相容形同台灣內部存在兩個敵國民進黨政府應著手改善。 (資料照,柯承惠攝) 國史館26日舉辦《「奧會模式之形成史料彙編中壢事件相關人物訪談錄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 對中壢事件之報導與決策
    • 從一場餐會看選前氣氛詭異
    • 我的職務變動與「後中壢事件現象」
    • 重大的政治新聞事件總是跟著我跑
    • 時報經歷的「後中壢事件現象」
    • 變與不變,蔣經國左右為難
    • 貽誤時機,民主之路至今不成典範

    中壢事件既然不在採訪組的職責範圍,當然不容我置喙,就由地方通訊組主任及其以上的總編輯乃至老闆決定如何處理了,但是依照當時的慣性,這樣的新聞必有黨部的指示。果然,當晚大概11點的時候,余先生找我們去他家開會,被找去的人有總主筆、總編輯、執行副總編輯、地方通訊組主任,以及我。他也知道中壢事件在新聞上沒我什麼事,但一方面他習慣拉我開會,一方面大概要我知道政治形勢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二天果然,各報都乖乖聽話。時報在第三版做了簡單報導,雖然余先生沒有說一個字都不能登,這個簡單報導簡直簡單到等於一個字都沒登,完全不具實質性,令人看不懂。《聯合報》登的也差不多,沒有「違規」。對於這種所謂「新聞協調」,兩報隔三岔五地會輪流違規一下,誰都別怨誰,這回倒是都挺守規矩,可想而知,昨晚黨...

    很奇怪的是,到了那一天,從午後開始,我就不斷接到同業打來的電話,千篇一律地向我打探是不是許信良今晚有個記者會?向我確認時間地點。我一頭霧水,不是約好跟時報人吃飯的嗎?怎麼沒經過商量和通告就改成大拜拜了?心裡不免嘀咕他到底在搞什麼飛機!在我終於聯絡上吳仁輔後,他也覺得莫名其妙:「沒有啊,明明就是原來約好的那樣啊,沒有要開記者會啊!」非常納悶。晚上到了餐廳,真的來了一堆記者:「我們收到通知,說許信良要在這邊開記者會,所以我們就來了。」壓根兒沒有一個是老許他們發的通知,費了一番唇舌,他們才散去。 接著大家一陣七嘴八舌,研判定是情治單位攪的局,當他們探知我們要和許信良一起吃飯,不曉得有什麼玄機,就故意通告其他記者,說許信良要開記者會,來聽我們談些什麼。鬧了一場以後,同業們無趣地走了,我們猜想,說不定...

    與中壢事件時的情況很不同的是,到了1979年12月美麗島事件時,我們總社的記者能參與其事的機會就大得多了,一因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已經形成總社支援甚至指揮地方的模式;再者,事件後的逮捕和審判多在台北發生。但若要深刻認識到當時情況,恐怕不能不以我的職務變動做為案例,因與當時的環境有密切的連動關係,可視為一種「後中壢事件現象」。 話說1977年1月1日我當採訪主任時,尚不足30歲。重點不在前所未有的年輕,而是我的長官們與同級主管,無不大我20、30歲,即便我底下的記者,也有不少差距20歲左右的前輩,大我7、8歲到十幾歲的更是大有人在,比我資淺的則屈指可數。這說明余先生和我這師徒二人真夠大膽,一個敢大膽用,一個也敢大膽接。 事實證明這步棋是成功的,時報因此率先完成了世代交替,一時人才鼎盛,充滿銳氣,而...

    回顧我在時報的日子,彷彿重大的政治新聞事件總是跟著我跑:1977年11月中壢事件、1979年12月美麗島事件、1980年林宅血案,我是採訪主任。1981年7月陳文成事件,他任教的CMU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內基美隆)與我念書的匹茲堡大學比鄰,我受命採訪美國方面的反應。 1984年8月兩岸首次奧運相逢、1984年10月江南(劉宜良)被刺,我是總編輯。我職業生涯的跌宕起伏、顛簸流離,與這些世變緊緊相連 : 中壢事件後,下台;美麗島大審後,放逐;奧運衝擊與江南命案後,關報、走人。下台,放逐,關報,走人,一個不願順著政治正確走、總自期有些使命感的新聞人,便注定了這樣的飄零坎坷。 美麗島事件發生的時候,正逢國民黨在陽明山召開第11屆四中全會,在這種高度政治性的集...

    我且簡要敘述幾個親身經歷的時報故事,來看當時的情境。 (1)林宅血案發生後不久就傳言,唯一生還的林家大女兒林奐均甦醒後說:「兇手是來過我家的叔叔。」這個大有問題的傳言,余先生信以為真,我不表認同,他執意刊出這句話,認為這個時候應當表現「道德勇氣」。結果不但被強烈質疑,數日後撰稿記者一夜未歸,一度疑為遭遇不測,結果是烏龍一場。情治單位約談該「失蹤」記者詢其當日何往,不得要領,至今是謎。 (2)美麗島事件震動國際,在國內外壓力下不得不公開審判,但因被告辯護律師陣容堅強,而軍法官素質有所不足,官方深恐相形見絀。司法行政部長汪道淵特來向余先生請託,希望時報在報導上有所考慮。余先生試圖囑之於我,我說既是公開審判,國際媒體身臨其境,《中國時報》豈可報導失真,貽笑大方?有關方面應該另想辦法。他不語而去。 ...

    前面說過,以我採訪國民黨十一全大會的體驗,我感知到,在當時的那個時間點上,蔣經國確實有著改革的念頭,可是並沒有劍及履及。另外,記得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前,聽余先生跟我們講過,蔣經國有一回召見他們3位中常委報老闆——《中央日報》曹聖芬、《聯合報》王惕吾、《中國時報》余紀忠,很剴切地跟他們說:「關於將來改革的事情,開放的事情,包括國會怎麼樣處理的事情,還有黨禁這件事情,我都會做,但是希望你們不要在報紙上逼我、催我。」 蔣經國顯然想改,但是顯然他也需要一個步驟或節奏,他並不能隨心所欲。推想當他要推動時,必定有各種掣肘的力量群起包圍,蔣也必須顧慮到他們會怎麼反彈。掣肘的力量口口聲聲為了黨國,但對社會走勢從無警覺,也無遠見,一遇紛亂,只會主張壓制,就更難改革。 中壢事件之後,果然「李主任換,王...

    然而,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又是不可逆的,僥倖掌權者往往食髓知味而忘其所以,不自覺地步入極端,以致物極必反。於是1983年,在王昇赴美接受美國高規格接待後,劉少康辦公室瞬間遭到裁撤,大權一夕歸零。緊接著1984年,情治首長派竹聯幫幫主赴美刺殺美國公民江南,惹毛了老美,情治機構多行不義遭自斃。於是,態勢扭轉了,保守派垮台,開放的機會出現了。 總的來看,美麗島事件是因爭取民主自由,反而帶來一連串全面緊縮;而江南案則因一心保衛政權,反而帶來改革開放,終於走上民主道路。事情就是如此弔詭。 以今視昔,如果蔣經國死得晚一點,或者說,如果改革開放開始得早一點,是否會對台灣的民主發展比較好?由於歷史無法假設,更無法回頭,這個問題當然沒有答案。 不過回顧歷史發展的事實是,台灣政治改革的列車從1986年9月民主進步黨...

  5. 2014年11月19日 · 許信良表示中壢事件從民主運動的意義來說桃園人民自動自發護衛民主並啟動了台灣民主運動的一個新的動能,「就像開電一樣把電能打開了」,在中壢事件以後就有橋頭示威事件1979年澎拜的台灣民主運動再來就是美麗島事件等。...

  6. 2022年2月4日 · 與中壢事件時的情況很不同的是到了1979年12月美麗島事件時我們總社的記者能參與其事的機會就大得多了一因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已經形成總社支援甚至指揮地方的模式再者事件後的逮捕和審判多在台北發生但若要深刻認識到當時情況恐怕不能不以我的職務變動做為案例因與當時的環境有密切的連動關係可視為一種後中壢事件現象」。 1 2 3 4 5 6...

  1. 相關搜尋

    許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