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23日 · 2019年台北美術獎首獎父親的錄影帶以同志議題和父子之間的私密交流為題帶觀眾重新思考家庭裡的同志關係。 (攝影/余志偉) 我從大學時期開始參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義工,熱線從成立初期就開始服務同志的父母親,當這些父母發現孩子是同志時,往往情緒強烈卻又孤立無援,熱線成為他們少數的資源之一。 但當父母來到熱線舉辦的支持團體時,卻又可能將對於孩子的不解與憤怒投射到同樣是同志的義工身上。 「為什麼要做這種變態的事? 」 「你有沒有為你的父母想想看? 」 「是不是要追流行、連孝道都不管了? 我聽過最離奇的論點是:「我兒子很愛去健身房,一定是健身房的冷氣裡頭被偷放進了什麼東西,才會讓我兒子吸到毒氣變成同性戀。 這些令人啼笑皆非、卻又極度緊繃的對話,重複在父母團體中出現。

  2. 10個問題解惑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Lala女同志子趙相機即將3歲. Jay Lin:男同志,與伴侶在美國找了代理孕母,6月即將有對雙胞胎。 Jovi:女同志,女兒苗苗3歲。 木木&小花:女同志伴侶,雙胞胎女兒六寶、七寶3歲。 陳釩&穆德:女同志伴侶,大女兒蛋捲,6歲;小女兒奶昔,1歲。 陳子良:住在美國的男同志。 與伴侶Stuart有13歲的兒子陳愷樂,由Stuart的妹妹自願捐卵並代孕。 蘇珊、尤齡玉(Lana):女同志伴侶,蘇珊正懷著雙胞胎,且是蘇珊跟Lana各提供一個卵。 Jay Huang:男同志。 他的伴侶已離婚,與前妻育有2個男孩。 如今4個男生一起共組家庭。 Q1:你們為什麼想生小孩? 陳子良與Stuart全家福。 (照片/陳子良提供)

  3. 2022年1月27日 ·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志工Amy,曾遇過一位女同志身分的媽媽向她求助。 這位「拉子媽媽」一度進入異性戀婚姻、有了孩子;離婚後,前夫不斷告訴孩子:「媽媽有病,離婚都是因為媽媽是同性戀害的。 」Amy發現,其實這位媽媽就住在她家巷口,「那一次我才發現,這些故事都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同志婚姻平權運動推行後,愈來愈多以人工生殖、收養組建的同志家庭進入大眾視野;但其實,仍有很多不被訴說的同志家庭經驗藏在社會角落。 17年來陪伴他們、也深度訪問好幾位拉子媽媽的Amy發現,在那個「一男一女才能組建完整家庭」觀念的年代,有的女同志上網徵求同志「假結婚」;有的冒著法律及衛生風險,「滴精」求子;有的放棄同志身分,進入異性戀家庭⋯⋯. 這些家庭發生了哪些故事?

  4. 2022年8月10日 · LGBTQ+. 兩個母親一個被男同志兒子的男友喜稱婆婆一個被女同志女兒帶女友回家感動。. 媽媽們跟同志孩子們一起經歷熱戀、分手、吵架,說著說著,媽媽們的淚水又來了,「我們真的不能用情太深哎!. 」可愛的媽媽們邊錄音邊點頭。. 但外界異音仍 ...

  5. 台灣目前有哪些救濟的方式? 即便未發生在自己身上,當得知身旁便有人遭性騷擾,我們可以提供哪些協助和判斷? 如何避免自己對他人造成不舒服的行為? 我們有哪些準則可以依循? 台灣#MeToo運動揭開了存在社會、積習已久的性騷擾言行,除了當事人透過自己的經驗,公開說出自己的故事、挺身面對行為者,並提醒社會重視之外,面對不同型態的性騷擾或強迫,我們如何做到「不要就這樣算了」,並提高意識,事先預防,打造性別平等的環境? 《報導者》透過專家採訪與資料整理,理出性騷擾重要的關鍵十問,希望這十問能提供在各場域的每個人,理解性騷的光譜,以及目前「性平三法」的基礎內容和申訴管道;在保障未臻成熟的此刻,每個人可以為打造性別平等的社會,一起努力做到什麼。 編按.

  6. 2016年11月22日 · 目前最常見的5個對同性雙親收養子女有疑慮的說法其實都能根據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研究結果做出回應。 一、同志家庭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上會不會有問題? 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帕德森(Charlotte Patterson分別於1992年與2013年發表學術論文回顧自1980年代起的相關文獻發現大部分的研究結果相當一致同性雙親與異性雙親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性別發展社會關係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該報告中提及的心理發展層面廣泛,包括自尊感、自我概念、憂鬱症狀、焦慮、道德發展、偏差行為、藥毒使用、學校適應、智力等等。 (「性別發展」與「社會關係」的討論留待第二點與第三點): 事實上,甚至有部分研究顯示:同性雙親的子女在某些發展向度上更優於一般家庭的子女。

  7. 溫暖穩重的楊家敏是竹東某間醫院日理萬「雞」的泌尿科醫師,醫院很得意的宣傳她是「新竹縣9大鄉鎮唯一的女泌尿科醫師」;熱情黠慧的張喬婷則是專司地下水與土地汙染的環境律師,平常也很熱衷社會運動。 活潑隨和的一家人,領著《報導者》採訪團隊到住家附近的河濱公園野餐。 找了一處有樹蔭的草皮,鋪上格紋野餐墊,拿出飽滿香甜的葡萄和番茄,任由小布丁在附近爬來爬去。 雖然天氣有些許悶熱,這家人清新的氣質,總會讓周圍有種風和日麗的感受。 兩人可說是一見鍾情。 家敏在認識喬婷之前只是個乖乖牌醫師,但卻因為喬婷,頭一次為了苗栗大埔案在行政院前靜坐。 「『靜坐』完全在我生命之外。 那時候只覺得靜坐很熱、很無聊,大家一直傳遞吃的,」家敏說。 布丁一家人,楊家敏(後)和張喬婷。 (攝影/吳逸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