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12日 · 前陣子,《報導者》有篇很特殊的報導,從小學就是台語八點檔觀眾的記者德倫,用一個忠實粉絲的視角,介紹了它們近年的「基因突變」——從幾年前的瑤婷女女戀、到最近的夾到手、洗咧哈囉,跟上當下話題、甚至創造無數迷因的台語八點檔,早已不只是中高齡觀眾的飯後消遣,網路上也有一群忠實的年輕粉絲。 不管你是台語八點檔的粉絲、還是還停留在過去印象的朋友,這一集,來聊聊現在台語八點檔裡那些「有梗」的事、一個忠實粉絲從中觀察到了什麼。 劇情荒謬、業配好明顯? 聽他們說為什麼愛台語八點檔、那些粉絲與迷因的歡樂故事。 「八點檔宇宙」為什麼頻頻出現演員換臉的設定? 一探拍攝現場,四機齊出、當天拿到劇本當天拍的極限製作! 經典台詞「洗咧哈囉」是怎麼來的? 演員親自獻聲,聽他怎麼講!

  2. 2020年,人們飛不出去、減少聚會,甚至隔離,《報導者》推出的Podcast節目 《The Real Story》 ,在睡前、瑜珈、通勤或是一個人的深夜,成為許多人的陪伴。. 我們收到6,000多條來自世界各地的回饋,訴說他們為什麼「聽」報導者,Podcast雖不是一項最新的技術,卻 ...

    • 迷因、狗血與陪伴:台語八點檔吸引年輕觀眾的三位一體
    • 「即拍即播」流水線 vs. 跟時間賽跑的人們
    • 協力翻玩:年輕人用社群造出八點檔「邪典」次文化
    • 新世代讓「鄉土劇」迎來二次演化?

    網路社交平台Instagram(IG)有個專頁名叫「台八成果發表會」,裡頭有超過400張的迷因梗圖,素材全都來自台語八點檔。經營者八八(化名)是社工系三年級的大學生,目前IG已有接近2萬5千名的粉絲,她最初也沒想到此專頁能引起迴響。 八八說,台語八點檔常會出現荒謬片段,「大家會吐槽這個畫面怎麼長這樣,或是演員的情緒表達很有張力,看的當下就會想說,我看到考卷的情緒,跟演員拿到DNA報告的情緒是一樣的,」即便現實生活中沒有天天做親子鑑定,戲劇裡的情緒卻可以套用在生活情境,「我會把它們連結在一起做出來,但不會刻意,因為那是很自然而然的東西。」 吐槽和惡搞是看八點檔的特殊樂趣之一。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楊乃女,10年前就研究台語八點檔觀眾的網路行為,她形容這是一種遊戲,透過二次創作得到更多參與感...

    走進挑高的攝影棚,上有滿滿燈光、下有諸多線路,這是電視機的另一邊,觀眾看不見的製造工廠。 台語八點檔的常態是今天拍、明天播,極限時可能還壓縮在同一天裡。為了不開天窗,每日拍攝都有3至4組團隊同步進行或輪流接力,2組棚內、2組外景加快拍攝速度,棚內場景隨著劇情變化拆除或新建。龔美富說,《台灣霹靂火》時代的編組只有現在的一半;此外,為了讓演員拍一次就搞定且利於後製,棚內拍攝都是4機作業,以便捕捉不同的角度和鏡位。 首次接下台語八點檔的演員許明杰,過去也有偶像劇拍攝經驗,但他坦言八點檔的速度跟壓力是其他戲比不上的,「沒有可以給你等待的時間,因為攝影師在等你、導播在等你,所有人在等你,大家只想趕快拍完、趕快下班。」許明杰形容八點檔就像戰爭,沒充足時間準備就得提槍上陣。 軋戲的時候,早上6點出外景,中...

    台語八點檔前進網路戰場是不得不為的策略。 龔美富表示,網路社群討論確實能帶動電視收視率成長,尤其三立八點檔的觀眾群有6成都在55歲以下,是最受影響的一群,「聲量和收視率是成正比的嘛,昨天討論區特別熱,曲線就會特別高,表示年輕人沒有出去玩。有時候八點檔會變成一種話題,第二天上班或上課的時候,就會講到昨天的橋段,熱度就會愈來愈熱。」 關於成為網路討論的熱點,許明杰算是經驗老道,由黑翻紅的滋味他嘗了兩回。 他飾演的顏聖元最初是和女主角戀愛的正派角色,但不討網友喜歡,引來演技不佳的批評,甚至直接到他個人Facebook留言謾罵。台語八點檔演員被網友人身攻擊不是新聞,許多演過「壞女人」的演員都曾因觀眾太入戲而被針對,許明杰說,演正派還被罵得一文不值就很少見了。 網友的「指教」讓他決定來個翻轉,「那時候...

    原本目標群眾是中高齡族群的通俗劇,卻因逐漸綜藝化和網路社群的高互動性,成為年輕世代翻玩的對象,佔比逐漸提高的年輕觀眾讓台語八點檔有了不同以往的形象。 至今仍有人習慣將台語八點檔稱為鄉土劇,即便它從早期描繪台灣鄉土民情的戲劇誕生,如今也有了迥異面貌。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生陳誼安深入分析鄉土劇文本,她指出以2000年為界,台語八點檔有巨大轉向,透過提高中、英文的比例、去除「台味」元素來打造更「時尚」的形象,除了希望把戲劇銷往國際市場,也是為了拓展台灣的觀眾群。 如果說,2000年是製作方由上而下發動台語八點檔的第一次演化,20年後的現在,年輕人的積極參與帶給它第二次轉變的可能,他們由下而上提升了觀眾參與的重要性,讓戲劇為他們的偏好服務。 今年37歲的成遠(化名),大學時就熱衷於台語八點檔,隨著...

  3. 2021年4月8日 · 本集專訪有15年經驗的喪禮花藝師翁采宜她的工作是承接親友們對逝者的回憶與懷念替他們設計獨一無二的喪禮這15年翁采宜目睹了好多告別: ——她遇過一個禮拜後即將完婚的情侶男方意外逝世喪禮辦在原訂婚禮的那一天那天女方穿著婚紗親友穿著為婚宴準備的衣服出席他們希望翁采宜把現場設計得如同婚禮圓滿沒辦法完成的遺憾。 ——她遇過一位饅頭老闆去世,她將老闆奉獻一輩子的饅頭店場景搬到告別式,親友們看見現場,就憶起逝者的生前點滴,大家更一起吃饅頭、談論過往。 ——她為一位老媽媽辦過喪禮,每天維護花海時,就能看見下班回家的女兒到棺木旁和她輕輕說話…… 翁采宜說,她的工作,就是希望喪禮不再冰冷、忌諱,而是成為與逝者連結、癒療生者的場域。

  4. 2019年7月16日 · 這不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資深博弈工作者的告白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39歲的台灣人Leslie(化名)踏入線上博弈產業已經滿6年。 剛開始只是想逃離3萬元的低薪困境,所以跟著中國老闆到了菲律賓。 在那裡,老闆經營豪華賭城,Leslie以為自己只要負責打理行程;但隨著老闆拿下博弈牌照,線上賭盤開張,Leslie也逐漸涉入博弈生態裡的各項工作,做過文字客服、行銷拉客,得到信任後甚至開始幫老闆們換錢、包機運女伴到各地,更一手將賭金所得「洗」白成房地產和名牌包。 我們與Leslie訪談多次,Leslie堅持不用本名,不准英文名曝光,不准拍照(即便是些微背影),擔心一旦被辨識,牽涉利益太大,「有可能被丟入太平洋」。

  5. 2023年4月10日 · 全台服務業大徵才,但不同世代的服務業員工,在疫情後對工作和職涯的想法是否有所變化? 圖為高雄翰品酒店附設餐廳的外場人員。 (攝影/楊子磊) 端盤子、切肉切菜,餐廳打工向來是對年輕人而言最平易近人的工作,現在卻不再有吸引力。 多采多姿的網路新興產業給學生更多賺錢選擇,願意投入耗體力的餐飲業者幾希。 消失的年輕世代正讓這個產業的人力市場進入惡性循環。 《報導者》訪問不同世代的服務業工作者及經營者──擁有店長資歷卻只願意當工讀生的30歲中間世代、擁有日本料理店的扎實訓練卻不想傳承給新人的40歲老餐飲人──他們具體而微地呈現出,餐飲大缺工數字背後正在崩壞的美食文化圖像。 20、30、40,跨世代餐飲人的心聲. 「豬五花油脂比較多,請一次烤一片,火燒起來再幫我們移旁邊喔!

  6. 2021年1月29日 · Facebook上的臉,和你的臉,哪一張才是你真正的臉? 一個人的畫像,與那個人,誰比較真實? 不論是社群媒體上用來經營自我形象的照片,數位或非數位媒體上散播的宛如真相的畫面,或是各類視覺藝術呈現的作品,都是「影像」。 許多時候,我們預設「影像」附屬於真實。 在觀看西方古典繪畫時,即是如此。 面對一幅以傳統技法繪製的作品時,我們往往很快可以看出畫裡描繪的是什麼東西,花是花,鳥是鳥,拿破崙就是拿破崙。 在這些作品中,畫家運用細膩的技巧,重現真實事物,使人們讚嘆畫裡的東西宛如真的一般。 這種認為藝術就是在擬仿真實事物的看法,稱為「藝術模仿論」。 依照標準的藝術模仿論,一個人的畫像,是對真正那個人的再現或模仿(mimēsis, representation/imitation)。

  1. 相關搜尋

    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