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真的假的? 雷射筆發明和愛因斯坦有關? 8月初, 香港浸信大學學生購買10隻觀星用的雷射筆,被香港警方逮捕 ,引起反送中運動又一波爭議,更讓「雷射筆」突然備受關注。 雷射光對人體有殺傷力嗎? 又是誰發現與證實了雷射光? 讓我們從科學專業的角度來了解這道「20世紀最重要的一道光」。 從人造紅寶石獲得人類第一束雷射. 最早提出「雷射光」概念的人是大名鼎鼎的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他在論文中已經預測了「受激放射光」(Stimulated emission)的特性,只是當時技術仍不足以在實驗室中證實。

  2. 2023年4月24日 · 在社群平台上用「診所 癌症細胞治療」、「NK細胞」等關鍵字搜尋,就會跳出許多生技公司、診所的廣告推銷。. 《報導者》走訪醫療院所和產業現場,他們異口同聲表示,未經政府核可而私下進行的癌症細胞治療,滿街都是;更有生技公司透露:「檯面上執行 ...

  3. 2022年5月15日 · 這種後遺症稱為後新冠狀態」(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長新冠」(long COVID),而承受此後遺症之苦者稱為長期承載者」(long haulers)。目前醫界對長新冠尚未有標準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HO則提供了參考定義如下

  4. 2017年9月27日 · 台北市四季和安婦幼診所院長、台灣母胎醫學會常務理事徐金源及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賴宗炫都認為,如果以Nancy 1到2公分的肌瘤,「優先建議,絕不會是手術」。 徐金源說,經期異常的原因很多,不能認定就是這個肌瘤作怪,也有可能卵巢巧克力囊腫等問題,手術不見得能去除真正引起月經異常的原因,又可能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賴宗炫說明,任何手術前都應該有評估流程,包括病史、開刀史,如果女性經期不規則,永遠要先想到懷孕、以超音波驗孕,排除之後再做其他檢查,「檢驗、治療都要按部就班,小肌瘤、症狀若沒有影響生活品質,先用藥物控制、追蹤,如果肌瘤變大、症狀又加劇,才考慮手術。 台北馬偕婦產科主治醫師翁嘉穗也表示,肌瘤即使只有1公分,用子宮鏡有時也很難切,會做很久,手術時間過長,灌的水也會比較多。

    • 出院後「像換一副身體」,更大的痛苦才剛開始
    • 看不見病毒,病症卻真實存在,長新冠不是「假議題」
    • 中年求診者最多,倦怠、咳嗽、腦霧比例最高
    • 比確診者更茫然的「疑似個案」,該怎麼辦?
    • 兒童腦炎、Mis-C、甚至心血管疾病,都是新冠待研究的後遺症

    Murphy在忙碌的行銷公關行業上班,每日工作時間長達12~14個小時,出院後一週,他就重回崗位,身體卻不斷發出警訊。 細瑣的毛病開始出現且難以忽視,「這一週變成胸痛,去了急診照X光卻看不出問題,打了止痛針又引起蕁麻疹,今天早上只好再去補一針,真的沒有經歷過這麼常跑醫院的狀況,工作再忙也不曾出現過。」採訪時,距離Murphy確診已經過了10個月,他還在各種症狀中受苦。 不只Murphy,他的媽媽也在出院後,躺在床上整整2週,甚至還促發了糖尿病。因為打疫苗後立刻確診,讓媽媽也對疫苗有了恐懼,遲遲不敢繼續接種疫苗。 Murphy也說,「我一直告訴我自己要正面思考,開玩笑說自己走在時代的尖端、超趕流行、萬中選一,有這個想法至少我不會拘泥為什麼是我?但事實是,這件事情一直揪在我心上,心理壓力一直在,...

    世界衛生組織(WHO)、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和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都對長新冠提出解釋。WHO認為,發病後3個月,症狀若依舊持續,就稱為是長新冠(Long COVID);美國、英國則認為,急性期症狀約莫1個月,一旦超過,就可算是後遺症(Post COVID Conditions)。「簡單來說,大部分病人的急性期症狀,1~3個月內會漸漸消失,如果持續,那就被歸類為長新冠。」林昀毅說。 自2022年5月開始負責長新冠門診的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系主任林恕民說,長新冠的致病機轉目前仍未確定,林口長庚針對長新冠病人做過基礎檢查,「發病4週後的病人,極少看到發炎指數過高,胸痛、失眠、腦霧,也都沒有直接證據找到病毒入侵器官,但病症真實存在。」 事實上,在疫情初始時,長新冠並沒有被重視,醫界也有不同聲音...

    每一個病人的症狀、康復的速度差別很大。林恕民說,在他的門診經驗,咳嗽等急性感染症狀,約莫1、2週就能改善,但失眠、憂鬱、腦霧,恢復的時間較久;也有些病人在確診後過敏症狀加劇,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就會需要花更多時間治療。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負責長新冠門診的林冠吟說,在Alpha、Delta時期的感染者,肺部、嗅味覺異常的症狀較多,因為感染者較少,因此個案數也少;Omicron的感染者雖然急性期症狀多數較輕,但感染人數眾多,「雖然不到重症,但確實留下許多症狀。」 不管是林昀毅、林恕民或林冠吟,他們在診間的經驗都很類似:中年族群是因長新冠來求診的最大宗。症狀最多為會喘、倦怠、咳嗽、腦霧,常合併出現、程度不一,而失眠、焦慮、憂鬱的比例也很高。 根據一篇統整12萬名確診者發生長新冠的統合分析,...

    2023年1月,我們再次採訪Murphy。在確診Delta後10個月,2022年5月時,他又不幸得了一次Omicron,這次的急性症狀輕微許多,但身體卻還是有諸多不適。這次,他向公司請假4個月休息,儘管如此依舊是「每週一病」。採訪的那天,他說自己已經腹瀉了1週,又重新回到醫院看診,盡可能降低工時,多多照顧自己。 偶爾,Murphy會看到網路上有人提到,希望趕快確診才能請領防疫保險金, 會不會恐懼沒辦法回到染疫前健康的自己?Murphy說自己沒有指望、只能接受,「我自己感受到體力落差很大,明明還這麼年輕,因為染疫卻讓身體年齡一下子可能變成已經4、50歲,但我只能積極去改善它,調整作息、養成更積極運動的習慣。」 事實上,有許多人可能比Murphy更茫然,因為他們從未被確診,甚至無法進入健保署規劃...

    除了長新冠之外,疫情3年還捲動了種種謎團,需要長期研究追蹤。例如2022年中,Omicron疫情下,突然出現大量兒童腦炎個案,就像1998年腸病毒71型再現。當年最早發現腸病毒71型不尋常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常務董事林奏延,也在這次挺身而出,串連16家醫學中心合作,希望針對病童與家屬抽血,透過全基因定序的方式,找出腦炎病童是否自身也有特別、共通的基因。 林奏延說,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已收案150名受試者。負責執行研究的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郭貞孍補充,一共為120名小朋友,另有30名家長,針對兒童腦炎與「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兩種疾病的個案抽血,並進行全基因定序,希望能了解Omic...

  5. 2018年10月14日 · 關於粒子的部分他則是透過單束雷射光直射展場而我們仔細觀看的話也能看到在雷射光中散布的空間粒子灰塵等)。 上述種種複雜的實驗又或是李浩作品的狀態都讓我們意識到世界是透過粒子與波的基本元素組成」。

  6. 細胞治療4大問:它能成為癌症新希望嗎?. 治療費用、風險與挑戰有多少?. 病人抽血後,在細胞製備所分離、培養細胞、經過品質檢驗後,再送回醫院供病人治療使用。. (攝影/林彥廷). 細胞治療被視為癌症與重症的新希望,但細胞治療發展多時,由最早的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