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冬至

      • 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
        農曆 十一月廿一
  1.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南北宋,年假大不同. 令人稱奇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宋朝的新年假期竟然和今天一樣,也是放假七天。.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自宋太宗即位以後,到宋真宗退位以前,歷年元日均給七天長假。. 除此之外每逢冬至與寒食同樣 ...

  2. 古代的傳說的起源與真實性待考卻描繪了臺灣人從冬至餉耗到新正時的行事與習俗與傢俱器物崇拜的傳統民間信仰。 反正猴子超生氣就對了。 資料來源: 1.

    • 何謂食補?
    • 台灣原住民的食補
    • 台灣華人傳統食補文化
    • 台灣食補三寶
    • 傳統四大食補
    • 補冬(Póo-Tang)
    • 做月內(Tsò-Gue̍h-Lāi)
    • 手術(Tshiú-Su̍t)
    • 從食補到養生
    • 推薦閱讀

    何謂食補?補指添足所缺少的,用在身體就是滋養身體。食補相對於藥補,食補是以食物來滋養身體,藥補是以藥物來調理身體。中國傳統醫療觀念是「藥補不如食補」,因為只有食物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營養,以增加抗抵力,預防勝於治療。 不過,中醫也有「藥食同源」的理論,有些食物可以藥用,有些藥物也可以食用。衛福部中醫藥司已公布兩百多種「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包括常見的菊花、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山楂、山藥、銀耳、龍眼肉等。 總之,食補不是吃藥,而是吃營養或有藥性甚至珍貴的食物,所以很受民眾歡迎。 台語的「食補」有兩種發音:一是名詞 si̍t-póo,指以營養的食物滋養身體;一是 tsia̍hpóo,就是進補、吃補品的意思。

    台灣原住民傳統的狩獵的文化,獵物包括鹿、豬、羌、狸、猴等,早年鹿肉是主要肉食來源,直到清代中期以後鹿逐漸消失。 美國歷史學者 Tonio Andrade(歐陽泰)認為,17 世紀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男人長得比荷蘭人高大許多,應該與經常食用鹿肉有關。 當年荷蘭男人的身高不像今天,一般只有約 168 公分,而西拉雅人比荷蘭人高半個頭,約有 176 公分。 清代台灣方志記載,原住民捕獲鹿之後,除了吮血、食肉,還會把鹿的「臟腑醃藏甕中」,稱之「膏蚌鮭」。 《諸羅縣志》(1717 年)則說:「細切鹿肝為醢,名膏蚌鮭,藏久,云可愈噤口痢。」這就是說,把鹿肝切成醬後醃漬,久放之後,聽聞吃了可治「噤口痢」,就是中醫所說不想進食的痢疾。 華人視動物內臟為補品,大概也以此觀點來看原住民的醃內臟食物吧。

    華人飲食文化受中醫影響,中醫的食補有兩大學說: 以臟補臟:吃動物內臟可補人類內臟,例如:吃腦補腦、吃肝補肝、吃腎補腎、吃眼補眼,以及吃鞭壯陽等。因此,華人飲食文化以為動物的內臟比肉營養,所以早年養豬在沒有抗生素、荷爾蒙殘留問題之前,內臟的價格比肉貴。 台語俗諺說:「見頭三分補」、「見頭三分參」,只要是頭,吃了就有人參十分之三的功效。 另說:「一鹿九鞕」,比喻假貨多,可見鹿鞕搶手。 此外,還有「以形補形」的說法。例如:吃核桃補大腦,因為核桃形似人腦。吃番茄補心臟,因為番茄的顏色和外形都像人類的心臟,切開也有四個腔室。 食物屬性:食物有寒、涼、溫、熱、平五種性質,看對身體之利弊來選擇食用。 如果身體虛弱、畏寒,或是為了預防、抵禦寒冷的氣候,那麼就應該忌食涼性、寒性食物,可吃溫性、熱性的營養食物來...

    在「四臣」、「八珍」、「十全」等中藥材配方之外,薑母、麻油、米酒是台灣食補最常見用來搭配肉類的材料,「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就標示了台灣食補三寶。 薑母、麻油、米酒大都三合一,先在鍋中倒入麻油,以小火將薑片爆香,再加入肉類及米酒。台灣網友戲稱台灣人進補過冬的「歲寒三友」:「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薑母、麻油、米酒三者不可或缺。 台灣有名的「三杯雞」、「三杯中卷」等「三杯料理」,與醬油並列的另兩杯是麻油和米酒,在爆炒料中也有薑母。 薑母:台語的「薑母」就是老薑,客家語則稱薑為「薑嫲」(kiong-ma),老薑就是「老薑嫲」。 清《臺灣府志》(1685 年)說:「薑,三、四月種,五、六月發紫芽,纖嫩如指,名子薑,隔年者,名母薑。」清《淡水廳志》(1871年)說:「薑,春種夏熟...

    台灣人平時就愛吃補,春夏補陰,秋冬補陽。因此,有台語俗諺說:「食苦當做食補」,比喻苦中作樂。近年台灣漁市場流行海產拍賣,有賣家在賣魚頭時說:「見頭三分補,無補真艱苦。」 當然,在特定時令、青少年成長期,或是生產、生病時,更需要加強版的食補。

    冬令進補,台灣北部人在「立冬」、南部人在「冬節」(冬至)這天吃補,以增強禦寒的體力。 補冬一般食用羊肉、番鴨等肉類,可加酒、中藥材燉湯,另外也吃以糯米、桂圓、糖、酒蒸的米糕。 不過有句台語俗諺說:「補冬補喙空。」這是嘲諷的話,說是冬令進補,其實就是愛吃。

    坐月子,婦女產後一個月內的休養,飲食忌生冷,食補非常重要。 最常見的補品是麻油雞(麻油雞酒),早年常見吃掉二、三十隻雞。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有句台語俗諺說:「生贏雞酒芳,生輸四片枋。」(芳音 phang,香;枋音 pang,木板) 生產成功可享用美味又滋補的麻油雞,生產失敗就會死亡躺進棺材。

    「手術」一詞源自日語,一般也稱住院「開刀」。因為醫院不提供食補,所以早年常見有人帶補品去醫院探視開刀的親友。 開刀後的食補,最常見的是「鱸魚湯」或「𩼣魚湯」。台灣的鱸魚、𩼣魚兩種海魚,因肉質軟嫩 Q 彈,魚皮富含膠質,一般認為有助開刀傷口的癒合,所以稱之「開刀魚」。

    隨著台灣民生富裕,早已沒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再加上醫學知識的普及,「食補」轉為「養生」(台語音 ióng-sing),講求食物的安全與營養的均衡,才能真正達到保養身體的目標。 如此,早年食補的功效都要經過現代營養學的檢驗,食物也不特別強調魚肉,並擴及素食(蔬食),發展更健康的飲食文化。

    【什麼才叫「台灣菜」】火雞、燕窩都不夠看,這道台灣料理讓日本皇太子筷子停不下來! 最有台灣歷史味的小吃不是滷肉飯和牛肉麵,居然是這些——專訪台灣飲食史大神曾品滄 【台灣味的故事】什麼是酒家菜?有美女、那卡西的那個年代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由貓頭鷹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3. 2017年6月14日 · 冬至前後皇帝要祭天每年的最後一個月宮廷要舉辦許許多多慶典所以這段時間清宮需要的人手更多內務府為皇孫舉辦婚禮時也需要增加勞力這至少是一七七九年十二月增雇一千一百六十七人的原因之一

  4. 2021年12月9日 · FashionGuide 2021-12-09.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冬天想來一杯飲料當下午茶又不想要點冷飲有什麼不一樣的選擇呢?. 今年各家飲料店都推陳出新,除了經典的桂圓紅棗、暖身薑茶外,還有特別的「熱」楊枝甘露、地瓜焦糖烤奶。. 為自己點杯熱飲,暖暖 ...

  5. 2019年11月28日 · 地球就像陀螺一樣自轉軸會週期性的繞圈圈造成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相對於星體的角度年年改變比方說地軸北方所對的極星隨著時間改變未來將從北極星轉向織女星資料來源 趙丰 圖片重製 林洵安

  6. 2016年3月4日 ·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宋朝新年從冬至就開始冬至不過就是個節氣為什麼這麼重要? 春節年假從五天變成七天的歷史真相:宋朝官員罷工,就是要多放兩天假啦! 你不知道的歷史》關公刮骨療傷的傳奇是真是假?是真的不痛還是用了止痛療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