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以下列出中華民國行憲後迄今的歷任內閣。此處指的「行憲」,以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副總統於民國37年(1948年)5月20日開始依《中華民國憲法》執行職務後,其任命的內閣首長-行政院院長就任作為起始點。

  2. 以下列出中華民國行憲後迄今的歷任內閣。此處指的「行憲」,以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副總統於民國37年(1948年)5月20日開始依《中華民國憲法》執行職務後,其任命的內閣首長-行政院院長就任作為起始點。

  3. ※備註:人名之後的數字指組閣次數,「臨」代表為臨時內閣,「攝」代表為攝政內閣 ,「改」代表為改組内閣,「改」之後的數字代表改組次數。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10:52。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

  4. 2016年3月15日 · 2017年2月3日行政院發言人 徐國勇 宣布內閣小幅度改組衛福部長將由前衛生署副署長 陳時中 接任、科技部長由 教育部 次長 陳良基 接任、農委會主委由 宜蘭縣縣長 林聰賢 接任、勞動部長則由 政務委員 林美珠 接任,而原先的四位首長仍會留在執政 ...

  5. 臺灣正體.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三波民主化 在 政治學 上用於指稱自1970年代以來席捲全球的 民主化 浪潮,由 塞繆爾·P·杭廷頓 在《 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 》中闡述了這個概念 [1] 。 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與大國之間的 權力 分配突然轉變有關這為實行全面的國內改革創造了機會和誘因。 杭廷頓描述了三波浪潮:19世紀的第一波、 二戰 後的第二波以及1970年代中期在 南歐 開始的第三波,隨後是 拉丁美洲 和 亞洲 。 儘管他的書沒有討論 蘇維埃帝國 的垮台,但許多學者已將第三波納入了1989年至1991年的民主過渡。 定義 [ 編輯] 依 杭廷頓 在《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書中觀點,世界上大致歷經了三波 民主化 浪潮和兩波 民主化回潮 :

  6. 第三波民主化:1974年-1992年,始於1974年 葡萄牙 的 康乃馨革命 ,終於 东欧剧变. 所谓的“第三波”是相对于发生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第一次民主化浪潮,有30多个国家建立了 民主 制度;以及发生于二战后1943-1962年之间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许多殖民国家 ...

  7. 中華民國的中央 行政機關共分為四級,以行政院為首,下設34個機關 [註 1],通稱部會是中華民國政府首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行政院負責統轄各中央行政機關被視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則等同於內閣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