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月27日 · 劉寶傑:「你的看法?」 張友驊:「全世界只有三個人知道我知道當事人知道另外一個我不能講。」 胡忠信:「我先講結論」 陳明義:「我的論述」 唐湘龍:「我先說我不是國民黨,我也不是幫馬英九辯論但…」 陳立宏:「XXX 這個人…

  2. 2019年9月16日 · VO 精選好書 2019-09-16. 圖片來源: 護台胖犬 劉仕傑 。 《VO》導讀: 很多人常常覺得某些職業、某些職位看起來很輕鬆,因而對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滿意,像是薪資高、福利優的「外交官」,常常被外界視為「夢想工作」之一。 然而,擁有豐富體育外交經驗的青年外交官劉仕傑現身說法,點出外交生活不為人知的「愛情辛酸」,也讓人發現,原來每個職業都有辛苦的一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了。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劉仕傑. 每次校園演講時,我最常對同學們說的一句話就是:「考上外交官其實沒那麼難,最難的是在漫長的外交生涯中找到另一半,以及在你的家庭生活中找到平衡點。 一講到這個,同學們總是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樣。 我尤其注意到,許多女同學聽到「家庭的挑戰」時,往往露出有興趣的模樣。

  3. 2016年11月29日 · 雷震是上個世紀5、60年代台灣島上爭取民主自由的領軍之人,10年牢獄也沒有令他低頭屈服。 (翻攝自雷震研究中心紀念館) 文/ 傅國湧 (自由撰稿人) 去歲訪台,到過國立政治大學為雷震先生建立的紀念館,門口就有一雷震的銅像,讓我想起胡適當年的那句話:「雷先生為民主自由而奮鬥,台灣人應該給雷震造個銅像。 」銅像的周圍,我看到許多五顏六色的小紙片,寫滿了年輕人對於這位先驅者的敬意,即使在「雷震先生,謝謝你」、「雷震你好棒」、「雷震帥」這樣簡單的話語中,我也感受到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踏實,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喜悅。 是的,雷震帥,不僅是帥氣的帥,上個世紀 5、60年代他是台灣島上爭取民主自由的領軍之人,10年牢獄沒有令他低頭屈服,他知道自己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台灣有今天,他的貢獻自然不容忽略。

    • 不被專業局限,用「問題」作牽引
    • 積累理論和實踐的複合經驗
    • 要建立多領域知識的協同
    • 把熱愛和專長結合在一起

    案例: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 克勞德·李維史陀,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人類學家之一。30多歲時,他還是一位普通的人類學者。當時正好是二戰,他從法國逃到美國避難,半天時間教書,半天時間在紐約市立圖書館看書。 他如飢似渴地閱讀,幾乎看過了所有的人類學文獻,但卻遇到一個問題:他想找到一個革新性的理論,能夠把之前的所有人類學研究,做一個梳理,並提出自己的理論。但他沒有思路。 他就想,既然把人類學的東西看完了,就再看看別的書吧。結果,他看了地質學,看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看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之後,他大受啟發,因為他發現這三個不同學科的理論,有一個共通點對他很有啟示,就是這三個學科探索的都是表象之下的深層東西,而之前的人類學研究,強調的是田野研究,去原始部落裡面做觀察和記錄,並沒有探索深層結構。 後來,他又...

    學習就是讀書?這是一種很狹隘的想法。 心理學中,可以把知識分成「外顯知識」和「隱性知識」。書本知識一般都是「外顯知識」,而「隱性知識」,是指被實踐藏起來的知識。 日本管理學家野中鬱次郎,提出一個模型:知識的螺旋。他認為,理想的個人或者組織,兩類知識應該是相互促進、相互引發。顯性知識,要把它內化成可應用的隱性知識;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隱性知識,又可以外顯化,可以跟別人去分享。 案例:香港著名電影導演胡金銓 胡金銓,香港著名武俠電影導演。他曾在七十年代拍過一部電影,叫《俠女》,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一個技術獎。胡金銓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看書,尤其是歷史書。做副導演的時候,他就看了很多國外的電影理論方面的書籍。 有記者去問他,你看了這麼多理論書籍真的有用嗎?胡金銓的回答是,在我當上副導演之前,我已經看了這...

    案例:民國王雲五 王雲五,民國時期的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他曾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過孫中山的秘書,英文非常好。但他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時間很短,後來就全靠自學。 而且,他自學時,非常「貪婪」,什麼書都看,結果變成了非常博學的人。他曾執掌商務印書館很多年,編撰了王雲五大辭典,是中國出版界的一個功績卓著的人。 他曾說過一個名言,一個學者他的知識系統應該是什麼樣的——「為學當如群山式,一峰突起眾峰環。」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人的知識體系應該像一個群山一樣。 王雲五強調,你需要有一個最懂的、最精專的學科,作為最高海拔的山峰,但是這還不夠,周邊的山峰也要有,你才能旁通。 點評: 其實一個很厲害的人,他的知識體係也應該一樣,他不是一個山頭,他是有好幾個山頭,只是高矮略有不同。 如果具有一個群山式的知識結構,你就可...

    案例:好萊塢頂級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好萊塢頂級導演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少年時,就有一個愛好——潛水。 15 歲時,他就決定成為一個潛水員,17 歲時,他第一次有機會潛水。在接下來的 40 年裡,他在海裡面大約總共花了 3 萬個小時。 他不是拍電影的嗎?他怎麼有這麼多的時間待在海裡呢?實際上,他把拍電影,跟潛水愛好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比如談到《鐵達尼號》,他曾這樣說: 在為《鐵達尼號》尋找投資商時,我告訴製作人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它的故事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淒美動人。而事實上,我自己真正想做的是潛入海底探尋真正的鐵達尼號。我告訴他們,我們要沉入海底,拍攝鐵達尼號真實的畫面。……兩個月後,我在北大西洋的一艘俄羅斯潛艇裡用肉眼看到了真正的鐵達尼號。 再比如《阿凡達...

  4. 2016年3月17日 · 台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也相當嚴重。 台灣原本有二十幾種不同的語言,但是有一半已經死亡了(李壬癸 1997)。 根據鄭良偉教授的觀察,台灣人母語滅種的徵兆,表現在母語使用的人口減少、母語使用的場合縮減以及使用母語的能力減退(鄭良偉 1990)。 調查台灣本土語言使用的學者指出福佬話、客家話都有衰微的跡象(Young 1988),而原住民語言則已經走向滅種之路(黃宣範 1995)。 21 世紀是台灣本土語言是否能繼續生存的關鍵時代。 台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相當嚴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台灣已經被列入母語滅絕的危機地區。 族群語言流失是臺灣各族群普遍的現象。

  5. 2017年5月2日 · YouTuber 黃大謙。 (圖片來源:截自 YouTube) 劉彥良 編輯/蔡歆儀、傅觀. YouTube於2005年成立,至今已擁有超過十億用戶,為網路上最熱門的影音交流平台。 在大量用戶的支持下,YouTube塑造出眾多的網路名人,「YouTuber」這樣的新詞彙,便是用來稱呼透過YouTube獲得關注的影音製造者。 在眾人簇擁下,YouTuber帶來的風潮,不僅常常吸引主流媒體關注,更在無形中讓閱聽眾仿效,也間接左右了網路使用者的思想、行動走向。

  6. 2024年3月18日 · 2024-03-18. 分享本文. 當今矽谷最火紅的新寵:人工智慧搜尋引擎「Perplexity」,2022 年 8 月上線,僅成立一年多,年收入已超過千萬美元,每月活躍用戶數更已經攀越五千萬人次大關,公司估值高達 5 億 2 千萬美元,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 該公司正準備下一輪融資,估值上看十億,投資人包括貝佐斯等大咖 。 像聊天機器人的搜尋引擎! 一次劍指 Google、ChatGPT. 「如果你可以直接回答某人的問題,那麼沒有人需要 10 個藍色連結,」Perplexity 執行長斯里尼瓦斯(Aravind Srinivas)說。 藍色連結指的是詢問 Google 問題後跳出來的許多網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