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1日 · 如果用戶對搜尋結果不滿意,還能從對話欄下方提供的 3 個常見問題再做查詢,又或是重新輸入更完整的指令。 AI 語音轉文字工具——上傳音檔就能獲得高精準度文字檔

    • 台灣迷北歐教育迷到課綱裡都是芬蘭影子
    • 為什麼台灣會開始推崇芬蘭教育?
    • 台灣學不來芬蘭教育的原因:從不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
    • 選擇題當道的考試:台灣社會不信任老師!
    • 台灣還是想學芬蘭?先做好這五件事

    2011 年開始,台灣社會有些知識分子開始推崇起芬蘭教育。2011 年 5 月 6 日天下雜誌刊登了蕭富元先生的一篇文章《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文章中特別提到,教育已經成為芬蘭最成功的出口產品,作者強調,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與領導都跑到芬蘭學習教改。 2013 年 4 月 1 日商周出版帕思.薩爾博格(Pasi Sahlberg)的書 《芬蘭教育這樣改 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Finnish Lessons: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芬蘭經驗」在台灣變成一股熱潮,在各項教育改革議題中變得很重要。 中學教師開始組讀書會討論這本書,各種教育研習之中,各校長、主任...

    我認為台灣對芬蘭教育的推崇,起自於國際 2011 年的 PISA(國際 16 歲以下學生評比)的成績,當年芬蘭的表現是世界第一。而台灣輸人家很多,甚至遠輸給韓國、上海,在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光環下,顯然讓重視數字的馬政府非常難堪。 「競爭」、「不能輸」是這一連串推崇北歐教育經驗最主要的動機。推崇芬蘭的因素,是因為我們的羨慕人家的學科表現。2010 年,政府在台南成立「台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不久,各種以提升「閱讀素養」為名;但實際上想要讓台灣學生提高閱讀素養考試成績的各種教師研習開始出現,政府希望用考試引導教學,有人提出要用新的題型出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希望引導學校老師的教學。 2011 年我參加以閱讀素養有關的研習中,赫然出現許多補習班老師,整個國家追求政府數字管理效能,也就是 KP...

    我相信,芬蘭的教育的確是世界第一,尤其是 12 歲以下的教育,的確傲視全世界,北歐很多國家的教育也是,但我的想法是,台灣其實很難學的來,基本上不太可能。 為什麼?我從歷史文化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北歐,這些國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是北歐式的社會主義國家。 北歐式的社會主義一般人或許很難懂,但你只要是身為左派,就懂我的意思。簡而言之,他們的社會主義是很多人的夢幻理想。對人的尊重、社會福利與社會公平的理念。芬蘭的教改之所以成功,奠基於此。 芬蘭經驗裡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們特別重視 12 歲以下小孩的 教育,教育計劃是量身訂做的、是民主的、尊重的。芬蘭老師是教改的發動者,不是長官的命令和政策執行者。教育的起源,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教育資源是灌注在學習遲緩、十二歲以下的學生身上的。也就是...

    此外,社會對老師的信任感很低,標準化統一測驗,選擇題當道,是因為不相信老師給成績是公平的。教育體系之中,教師都在執行上面要求的政 策,還要應付電話的投訴。儘管社會對教師有比較高的道德標準,但是教師還是勞工。很多老師還是很努力,還要寫各種評鑑,甚至填寫研究生的研究問卷。 我們的教改拿芬蘭的拼裝車,拿我們看的順眼的,去脈絡後拿來用,當作政策要求老師改,怪罪老師考試(荷蘭是 12 歲全國統一考試,比基測還早),不怪罪政府自己想要競爭、自己帶頭資源分配不公。高國中小很多研究計劃,學生必須有學力測驗,統一衡量學習成果。美國的小學生可以拒絕統測,那台灣呢? 在台灣高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還有各種特教學生,原住民生,各種身心障礙、體優生、外交人員子女,各種高中入學的外加名額。學生家長和政 府都認為這就是比較...

    首先,北歐的教育是從他們的土地上長出來的。 北歐是社民黨執政。台灣是個社民黨拿 2% 選票的國家,自己的國家自己改造,先讓社會主義長出來吧!教育才能像北歐。 另外,若能先救 12 歲以下的教育,把補救教學、 小學教育好好弄好。 真的花錢在小孩子實際的教學品質中。台灣的教改到現在,除了一直教改是方向,從來沒有認真的把該做的事情做好。讓老師有足夠的時數好好教。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好好學。 對人的尊重,對人權的理念,其實是北歐教育最基本的事情。 在台灣教改很少尊重台灣歷史文化背景。從清代以來,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功利主義,而且我們對於職業的想像貧乏。在勞工普遍低薪的情況下,誰想要孩子去念職業學校。近來有人說,水電工薪資高,但是年輕人不肯去做,的確,但社會尊重工人嗎?對工人的保障足夠嗎?如果都沒有,如何...

  2. 2017年6月16日 · 分享本文.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Excel 的功能強大到難以想像,除了比較誇張地拿來畫畫之外,各種「函數功能」也十分強大(該不會你只會用加總 sum 吧? )。 不過,其實更進階的用法,則是 Excel 能夠透過簡單的程式編寫(真的沒有很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 我們特地精選了兩個小方法:一是「只要輸入一次」即可的大量資料輸入、二則是「沒存檔前都會阻止你關閉檔案」的小程式。 如果你也是終日與 Excel 為伍的工作者,這些小祕技真的要好好學起來啊! (責任編輯:陳君毅) 一、只要輸入「一次」就解決的大量輸入作業. 利用 Excel 所完成的東西絶大部分是「表格」,因此為了活用 Excel 的自動化作業,必須要先說明建立表格最基礎的「對儲存格輸入」處理的撰寫方式。

  3. 2017年7月24日 · 公立學校健康檢查結果分析. 從105學年度的學士新生註冊率來看,出現兩個特性。 第一,排名前8名都是專科或者科技大學,顯示公立技職學校比公立大學受到學生青睞;如果以綜合大學來看,排名第9的是臺北市立大學、第10則為政治大學、第15為臺灣師範大學。 而 過去一般大眾認為最好的國立大學,並不見得出現比較好的註冊率 ,如臺灣大學排名第16、交通大學排名第19名、清華大學第30名、成功大學排名第36,這些綜合性大學在爭取最優秀的學生上競爭激烈,而陽明大學甚至落到45名,此可能與招收公費醫學生有關。 第二,而 排名較後段的學校沒有意外地都落於東部或離島學校 ,如屏東大學、金門大學臺東大學、澎湖科技大學、臺東商專(例外的是臺中科技大學)。

  4. 2024年2月29日 · 學測成績公布,12 萬名考生如何選大學? 104 人力銀行提供「 104 落點分析 」免費服務,同時發布 《大學品牌力》 報告,用十大指標:知名度、職務能力、未來能力、產學力、學群力、性格優勢、校友薪資、國際力、研發力、論文力評比國內百所大學。

  5. 2016年8月8日 · 原住民可以加總分的35%,假設一個原住民生大學指考6科400分,加分完就變成540分,許多人認為這樣的「甜頭」不公平──當初加分政策的動機是希望能透過加分,解除原住民先天教育資源的劣勢,讓他們能更輕鬆獲得在「異族」世界生活所需的工具。 然而,近年來許多原住民因工作或就學進入都市生活後,劣勢不再存在,因此開始有「加分不公平」的聲浪出現。 隨著蔡英文上周的道歉,這個問題再度於網路上發酵。 不少人認為,這項政策不但對原住民沒幫助,反而還會造成更多歧視。 一位賽德克族在八卦版上發文表示,自己從小到大就在都市長大,母親是閩南人,父親則是原住民。 從小到大因為原住民的身分,升學考試都有加分,但他很感謝父母親告訴給自己的觀念──不要肖想加分,就算加分上很好的學校,也不一定念得起。

  6. 2020年12月9日 · 學習歷程檔案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 最能展現學生特色的便是「多元表現」的部分,讓學生每學年提交 10 件,像是志工服務、競賽成果等課外的傑出表現都可列入其中。 同時也讓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思索自身興趣、性向,逐步釐清生涯目標。 忽視教育現場的立意良善. 本該是立意良善的學習方式,卻引發許多爭議。 日前就有民眾在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上連署要求移除學習歷程檔案,指出學習歷程檔案就只是要交差了事的作業,或比誰寫的故事更精彩。 也點出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在高一時尚未決定未來志向,如果準備的方向與最終選擇科系不同,只會讓過去的準備白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