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4月30日下午5點35分花蓮縣萬榮鄉又發生規模4.4的極淺層地震震央還靠近中央山脈這讓高海拔醫學權威王士豪醫師直呼最不想看見的情況終究還是發生了! 」他也緊急提出2點呼籲認為今年10月前千萬別爬台灣高山王士豪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最不想看見的情況就是震央在中央山脈的地震但終於還是發生了。 他憂心忡沖地表示,「台灣最近的地殼環境非常的不穩定,是我的話今年就不會去登玉山在內的台灣高山! 王士豪說,一來台灣許多高山比如玉山主峰,存在很多的落石崩塌地形,經歷這麼多次、密集、規模不一的地震以及大量降雨後,碎石坡面變得非常不穩定,「即便是下完雨放晴後,搞不好隨時下一秒就有巨大的崩塌,這實在是難以預測。

  2. 最近台灣地震頻傳王士豪日前就在臉書憂心發文:「最不想看見的情況就是震央在中央山脈的地震終於還是發生了」。 王士豪表示台灣最近的地殼環境非常不穩定因此他個人今年就不會想去爬玉山在內的台灣高山。 玉山主峰有許多碎石坡面,在頻繁地震過後,很可能會無預警崩塌。 (圖/翻攝自「玉山國家公園」臉書) 王士豪提出2點分析,他指出台灣有許多高山,像是玉山主峰就存在很多落石崩塌地形,在近期密集、規模不一的地震後,再加上大量降雨,會讓碎石坡面變得十分不穩定,就算放晴過後,還是隨時可能發生巨大崩塌,一切都難以預測。 第2點,王士豪指出,台灣幾乎所有高山的聯外道路在多次地震後,已經有程度、次數不一的崩塌,即便搶通也很不穩定,實在不適合進入。

  3. 翻攝氣象署官網. 近期地震不斷4月30日花蓮縣萬榮鄉發生規模4.4地震距中央山脈很近登山好手名醫王士豪在臉書Work now @王士豪醫師提到最不想看見的情況就是震央在中央山脈的地震終於還是發生了台灣最近地殼環境不穩定,「我自己今年或至少10月雨季結束前會盡量不要去爬高山」。 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資訊今年第363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下午5時35分震央位在花蓮縣政府西南西方42公里即花蓮縣萬榮鄉地震規模4.4深度7.5公里。 各地震度級:花蓮縣地區最大震度4級、南投縣地區最大震度3級、台東縣地區最大震度1級、彰化縣地區最大震度1級。 登山名醫、《瘋高山》作者王士豪醫師。 翻攝王士豪臉書. 王士豪指出,如果是他,今年就不會去登玉山在內的台灣高山。

  4. 吳建富說一般來說會以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判斷是否為餘震。 當較大的地震發生後,震源附近的地震活動通常會顯著增加,若是這些地震的震源位置、破裂方式等特徵跟主震相近,且時間序列接近,就會將其視為餘震。 目前研判22至23日及27日的的地震仍是403花蓮地震的餘震。 根據氣象署地震預報中心的觀察,在403主震後的19-20天餘震都集中在震央北方,發生超過900次餘震。 當能量逐漸釋放完,受應力調整影響,22日傍晚開始餘震的震央往南移,集中在壽豐鄉、鳳林等地,不到一天就有近200個餘震。 吳健富說,地球是一個平衡系統,403地震發生後,因為能量釋放、應力會降低,另一邊就應力高,需要應力調整,讓能量均衡,有點像是「蹺蹺板」。 當調整均勻、穩定時,地震就會慢慢平穩下來。

  5. 中央氣象署指出地震的發生未必為單一事件通常會把在一定時間內具有相關聯性也就是發生於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各異有共同發震構造或發震機制的一組地震稱為 「地震序列」 ,並依據發生的先後分為前震、主震、餘震。 「前震」是在最大地震發生前,可能會出現幾次規模較小的地震,但通常不易察覺。 「主震」即是在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也稱為「本震」,通常主震也會帶來最嚴重的災害。 後續的「餘震」則是在主震後發生一連串規模較小的地震,會隨時間規模變小、次數減少。 但並非每次地震都有明顯的前震、主震、餘震,可以依照三者間的規模、次數、釋放能量等再細分為主震型序列、震群型序列、孤立型序列等。 不過氣象署也進一步指出, 目前在一個地震序列中,尚無法事先預測哪些是前震、主震或餘震,都是震後分析的觀測結果 。

  6. 對此內政部也在臉書發文提醒民眾地震發生時務必記得保命3步驟趴下掩護穩住」,並整理出4個常見狀況的避難方式: 1.在戶外: 不要嘗試跑入室內,用隨身物品保護頭頸部,注意掉落物,靜待地震結束。

  7. 今天(27日)凌晨2時21分花蓮縣近海發生一起規模6.1的地震最大震度4級全台都有感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說明這一連串地震都屬於0403花蓮大地震的餘震應力調整移到較北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