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1日 ·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陳進敬輝等臺灣年輕畫家,向日本美人畫家學習,回到臺灣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畫筆探索、呈現臺灣少女之美。

    • 陳菁徽1
    • 陳菁徽2
    • 陳菁徽3
    • 陳菁徽4
    • 陳菁徽5
  2. 2014年12月12日 · 陳澄波,1895 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鄉土畫家,受過正規的東京美術學校繪畫訓練,作品時常入選當時的各大展覽。. 1926 年,他的作品《嘉義街外》,入選當年日本的帝國展覽,讓初試啼聲的他展開知名度,成為家喻戶曉的畫家。. 陳澄波為嘉義人 ...

  3. 2021年10月30日 · 1926年《臺灣民報》第 92 號刊出謝玉葉(筆名玉鵑)的〈猛醒吧!. 黑甜鄉裡的女青年!. 〉,文中痛心於中國舊禮教中對女性的壓迫與不公,呼籲女性該從夢裡醒來。. 1920 年代,婦女運動的開始 男性倡議,以讀書為起點 代表人物:蔡阿信、謝雪紅 婦女 ...

  4. 其他人也問了

    • 從抄襲爭議到臺展評審:陳進與她的美展經驗
    • 從和服仕女到旗袍小姐:陳進與她筆下的女性
    • 從高女學生到賢妻良母:陳進與日治時期的女畫家

    在「男尊女卑」的觀念未受動搖的舊社會,女性想以創作展現自我絕非易事,不過當臺灣開始走向現代化時,這一切便不再只是虛幻的夢想。生於 1907 年的陳進,除了在生長歷程中見證到觀念思維漸趨開放的社會變化,亦如同彼時的「新女性」一樣,擁有足夠支持她接受文明洗禮的諸多條件。 陳進的父親陳雲如為新竹香山的仕紳,家境殷實且有深厚的漢學素養,先後擔任保甲局長、香山區長與庄長等職,是當地頗有名望的人物。在經濟無虞又注重教育的環境中成長,陳進畢業於父親建立的香山公學校後,順利考取臺北第三高女(今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1920 年代的臺灣,隨著政治社會的穩定與思想價值的開明,形成一批擁有初等教育學歷的女學生,甚至是繼續升學的高女世代。高女的教學規劃除基本學科外,另有多元豐富的文化教養課程,陳進便是在此期...

    陳進的生命歷程映照出一名臺灣女子蛻變為「新女性」、「文明女」的軌跡,身為藝術家的她,將這份精神思維上的現代觀融入到作品裡,為後世留下日治時期的女性圖像。 面對西方文化強勢的衝擊,如何在保有傳統之餘融入來自西方藝術的寫實風格,以求本地藝術的現代化,是正處新世紀前後的東亞諸國亟欲克服的挑戰,陳進長年旅居的日本尤其如此。 在經過東京女子美校的訓練後,陳進入選首回臺展的《姿》便充分展現當時畫壇理想中的人物形象。這件作品描繪的是一位和服女子的半身像,臉部微側、別開目光的含蓄神情,猶如富含著真實人物所具有的情感。繁複精緻的衣紋及皺褶變化則顯示出畫家心思的細膩,以及對物象掌握的能力,故而在當年展出後,得到了「將來想必大有可為」的期許。 1928 年的《野分》同樣選擇和服仕女為模特兒,只是改為直式構圖,完整...

    為何陳進能被稱作「臺灣第一位女畫家」?這個問題或許得從日治時期的女畫家人數討論起。若是從島內最大型的官辦美展──臺、府展入選名單來看,有過約一百名女性入選者;其中,臺籍女畫家僅有二十一名,畢業於臺北第三高女者就過半數。任教於該校的鄉原古統是臺灣現代美術教育的推手之一,對東洋畫的移植和傳承可說是功不可沒,其門下也出了不少優秀的女弟子。 包含本篇文章主角陳進、來自苗栗的邱金蓮、郭雪湖的妻子林阿琴,還有鄉原退休前的學生黃早早與黃新樓姊妹等。然而,縱然她們曾憑實力擠進官展的窄門,卻總是像曇花一現般未見持續的參展。究其原因,實為在步入婚姻後,這些家世、學養出眾的少女們便無暇從事創作,轉而擔任操持家務、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 在當時,婚姻好比是女性逃不掉的課題,從前文舉出陳進對記者的回覆便能窺知一二。倘若...

  5. 2020年2月15日 · 1957 年,臺語影壇也出現臺灣第一位女導演,她就是興建並經營三重大明戲院的文敏。不過,文敏起初是逼不得已才自己上陣的。從小讀漢文私塾的她,自己編寫了《薛仁貴與柳金花》及《薛仁貴征東》劇本,並特請臺語片元老邵羅輝負責導演。

    • 陳菁徽1
    • 陳菁徽2
    • 陳菁徽3
    • 陳菁徽4
    • 陳菁徽5
  6. 2021年7月17日 · 教科書中的臺灣史人物思辨. 作為一個在教學現場打滾十多年的國中歷史老師,國中階段的歷史課安排大概是這樣:七年級小國一學臺灣史、八年級中二生進入中國史,九年級學長姐來到世界史。 通常學生在七年級的歷史課,最能感受到歷史課本的親切。 因為那些臺灣史的點點滴滴,從國小的社會課他們就有陸續學習過了。 作者的歷史課堂(Source: 吳宜蓉提供) 但其實「臺灣史」進到課本的歷史,真的沒有很久。 中華民國政府於 1949 年底遷臺後,直到 1994 年以前,我們的歷史課本是完全沒有臺灣史的。 在這 45 年間,中學階段的歷史課本從「本國史」談起,從石器時代談到黃帝堯舜禹湯,緊接著夏商周春秋戰國一路秦漢魏晉南北朝下去⋯⋯就是不會有臺灣。 第一次「認識臺灣」

  7. 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等藝術家前仆後繼,遠赴海外留學。 他們燃燒生命致力創作,除了揭開台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外,他們竭盡心力創作的結晶,也超越時代的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