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日本遊學 相關

    廣告
  2. 0基礎不會50音、也能輕鬆日本遊學。100+ 語言學校,0諮詢費0代辦費,再送1對1日文課,免費諮詢. 超過22年日本遊學經驗,100%全方位服務、遊學/留學/就業,1對1顧問100%量身規劃,立即免費諮詢

  3.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00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agoda.com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4.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settour.com.tw

    現在就預約,帶爸爸玩日本!指定88早鳥方案,指定日前16名付訂,第2人省$5288,馬上預約Go! 八八節早鳥限定》九州、東京、四國、北陸、北海道多支商品給你拚回饋,輕鬆帶爸媽出門玩!

搜尋結果

  1. 遊學在日本》主要講述訪學日本的學生從不同角度,通過文字和圖片從不同角度記錄在日本兩所高校的遊學心得,以及日本風情和文化,為赴日留學的學生提供一些參考。

  2. 基本介紹. 中文名 :鹽野七生. 國籍 :日本. 出生地 :日本. 出生日期 :1937年. 職業 :作家. 代表作品 :《羅馬人的故事(15本)》《文藝復興的故事(系列)》 性別 :女. 人物經歷. 日本人提起寫羅馬的作家,首推鹽野七生。 鹽野七生曾出版大量以羅馬為題材的作品,斬獲義大利國家勳章及日本國內的各項大獎。 自1992年開始,鹽野七生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編織她的英雄夢,她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歷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這部時空穿越2000年的羅馬史。 《羅馬人的故事》系列叢書的出版後,引起日本、韓國商界、政、學界巨大震盪,鹽野七生因此頻頻受到日韓企業界及媒體邀請講學,日本企業界領袖及政府高層都曾與她有過多次高端對談。 主要作品. 《文藝復興時期的女人們》 《海都物語》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各種著作
    • 學者雁奴
    • 軼事典故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大阪人。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

    他畢生從事著述和教育活動,形成了富有啟蒙意義的教育思想,對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被日本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

    •中文名:福澤諭吉

    •外文名:ふくざわ ゆきち[fukuzawa yukichi]

    •國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地:大阪

    •出生日期:1835年1月10日

    家庭出身

    他於天保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一八三五年一月十日),出生在大阪的藩邸。父親福澤百助,是豐前中津(現今九州大分縣)奧平藩的士族。母親是同藩士族橋本濱右衛門的長女,名叫阿順。他的父母一共生了兩男三女,諭吉是最後一個兒子。 當時,各藩都在金融中心地大坂和江戶(東京),設定“藏屋敷”,銷售藩地生產的糧谷雜物。百助受藩命,在大坂中津藩的“藏屋敷”,擔任會計的工作。他雖是一個俸祿微薄的低級藩士,但卻是一位廉潔自持、才學俊秀、德望頗高的漢學者。他最喜歡收藏中國的古書,恰巧在諭吉誕生那一天,得償夙願,購到了中國清代的上諭條例六十餘冊;晚上又逢麟兒出世,喜事重重,歡欣無比,於是給新生兒子取名“諭吉”。

    倔強少年

    但不幸終於降臨這個和樂的家庭。當諭吉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年僅四十五歲的父親就因病亡故。三十三歲的母親,不得不帶五個孩子,回到了背離十數年之久的故鄉中津。此地方語言風俗和大坂有些不同。孩子們無形中和故鄉的小朋友們起了一層隔閡,只好自家成為一個小天地,生活在其中。他們雖然過著寂寞窮苦的生活,家風倒是純直而和平的。 幼小時候的諭吉,飽受身份差別的屈辱,備嘗家計貧困的痛苦。但這些絲毫無損於他天生豁達的個性。舉例說:諭吉要上街購買酒、油、醬油時,不像其他小士族的子弟用手巾遮掩頭臉,在夜間出去購買。他不但不蒙面,腰間還帶著兩把刀,提著酒壺,白晝也昂然上街去買,而不以為恥。他認為一個人光明正大用自己的錢買東西,沒有什麼不該,也沒有甚么羞辱可說。從這個小地方,我們可以窺見他日後倔強的精神。

    初習洋學

    諭吉年少時居家,常製作手工藝品,換得餬口之資,貼補家用,無暇讀書識字。一直到了十四五歲,才開始學習漢書(中文書籍)。從此以後,才華漸露,進步神速。他具有豪邁不羈的性格,愛好自由的生活,對事物的觀察又細密入微。他自幼生長在門閥觀念極為濃厚的社會環境裡,十分厭惡這種生活,希望早日離開中津,擺脫門閥制度的枷鎖,另謀發展。二十一歲時,他如願以償,到長崎學習蘭學(西學)。 他去長崎的那一年(安政元年,1854年),日本與美國締結了和約。在前一年(嘉永六年),美國海軍軍官柏里(M. C. Perry)率領艦隊,駛進日本的浦賀港,不但驚醒了德川幕府二百餘年的鎖國美夢,也啟開了明治維新王政復古的端倪。日本在厲行閉關自守政策的時代,只有長崎一地可和荷蘭通商。當時學習醫學或學術,都需要研讀蘭學原著。蘭學可說是日本人接觸西學、吸收西方文化的一個開端。諭吉在長崎修業期間,寄居於術家山本物次郎的家裡做食客,半工半讀,勤勉苦幹,學習蘭學也頗有心得,深獲山本的器重;山本甚至想收他作為養子。這是諭吉畢生事業活動的開端。 但這樣一來,反而引起在那裡共同修業的同藩“家老”(家老是家臣之長,是日本封建時代的一個較高門閥階級)之子奧平壹岐的嫉妒,逼得諭吉不得不離開長崎。但諭吉並不因此而意氣用事,經過三思之後,決心到江戶去闖天下。在旅途中,他歷經了千辛萬苦才抵達大坂。那時,諭吉的大哥三之助承襲他先父的職司,在大坂中津藩的“藏屋敷”工作。諭吉雖向他的大哥表白遊學江戶的心愿,但終於聽從三之助的勸導,決定留在大坂,拜緒方洪庵為師,研習蘭學。 當時,緒方洪庵(1810-1863)是一位蘭學大家,也被尊為荷蘭醫學的專家,懸壺於大坂。他開設的家塾叫做適適齋塾(簡稱適塾),是當時日本首屈一指的蘭學塾。塾里經常有學生一百人左右,前後就讀於該塾的已超出千人以上。門生人才輩出,多有建樹。諭吉於安政二年(1855年)三月,進入適塾就讀。這是他按部就班,正式從師學習蘭學的頭一遭。在這以前,從沒有固定的業師,多半單靠自己的努力,偶然獲得別人的指點而已。從此以後,一直到安政五年受聘到江戶擔任教職之前,焚膏繼晷,潛心鑽研,自不在話下。不久,他被擢升為塾長。

    福澤諭吉如何設計侵華

    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日本的侵華理論也呈現出了新的表現形態。即由此前的“紙上談兵”——在書齋里提出侵略主張和實施方略,演變為侵華理論與侵華戰爭的互動。其中,被稱為“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的私塾先生與民間報人福澤諭吉,可以稱得上是日本第一位軍國主義理論家。他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寫了四十多篇鼓吹侵華的文章,把日本“文明開化”的近代化進程與侵略中國密切聯繫起來,公開鼓吹弱肉強食的強盜哲學。他提出的侵占朝鮮、吞併台灣、再占領東北三省並最終將日本國旗插在北京城頭的一系列侵略構想,其後輩全都付諸了行動。

    一、對中國的蔑視、嫉妒與垂涎

    如果說,此前的佐藤信淵、吉田松陰等人的侵華主張基本上屬於個人的言論,而沒有來得及實現充分的社會化,對當時的社會、尤其是對政府的決策影響也有限,那么,福澤諭吉(1834~1901)的侵華言論則大有不同,他的侵華言論主要是在他主辦的發行量很大的報紙《時事新報》上刊登出來,因而對社會輿論、對一般國民的思想、對政府的決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時事新報》以福澤諭吉創辦的“慶應義塾”為依託,雖為民辦報紙,但政治性極強。福澤諭吉在為該報所寫的《本報發兌趣旨》一文中稱,本報“以專記近時文明狀況,議論文明進展之方略事項,追蹤日新月異之風潮,並報導於世人為宗旨”,其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國際關係、社會文化等方面。福澤諭吉本人在從報刊創立的1882年3月到他去世之前的1902年11月,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除特殊情況外,幾乎每天——有時是間隔一兩天——都為該報寫文章,包括社論、評論、隨筆等近千篇,議論國內外大事,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些文章占福澤諭吉一生著述的一半以上,在岩波書店1961年版全十六卷《福澤諭吉全集》中占了九卷,其中涉及侵略中國的文章就有四十多篇。

    福澤諭吉思想的出發點是所謂“脫亞”,意即日本要脫離亞洲。1885年,福澤發表《脫亞論》一文,這是一篇極有影響的文章。福澤在該文中對他早已形成的思想加以集中概括,他寫道:

    我日本國土雖位居亞細亞的東邊,但其國民的精神已脫去亞細亞的痼陋而移向西洋文明。然而不幸的是近鄰有兩個國家,一個叫支那,一個叫朝鮮。這兩國的人民為亞細亞流的政教風俗所培育,與我日本雖無大異,但或許是因為人種的由來有所不同,處於同樣的政教風俗中,其遺傳教育之旨卻有不同。日支韓三國相對而言,支韓更為相似,此兩國的共同之處就是不知國家改進之道,在交通便利的現世中對文明事物也並非沒有見聞,但卻視而不見,不為心動,戀戀於古風舊習,與千百年前的古代無異。……如今支那朝鮮對我日本沒有絲毫的助益,而且在西洋文明人看來,三國地理相接,有時甚至將三國同樣看待,以評價支韓的標準來評價日本也並非不可能。例如支那朝鮮的政府仍在實行古老的專制,西洋人就認為日本也是一個無法律的國家;支那朝鮮的士人惑溺很深不知科學為何物,西洋的學者就認為日本也是一個信奉陰陽五行的國家;支那人卑躬屈膝寡廉鮮恥,日本人的俠義就可能為之遮蔽;朝鮮人行刑場面殘酷,日本人也被懷疑為無情等等,這些事例不勝枚舉……間接地會成為我外交上的障礙,是我日本國一大不幸。故今日我國之上策,與其坐等鄰國開明而共興亞洲,毋寧不與他們為伍,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與支那朝鮮接觸時,也不必因為他們是鄰國就特別客氣,而以西洋人的方式處理即可。與惡人交友就難免惡名,我們要從內心裡謝絕亞細亞東方的惡友。(《福澤諭吉全集》岩波書店1961年版第10卷第238~240頁)

    福澤諭吉生為日本的一個國民,無限熱愛他的祖國。他遭遇到歷史上罕見的激變時期,本乎一己的忠貞與愛國的熱忱,挺身而出,肩負起時代的使命,企望完成“書生報國捨我其誰”的宿志。可是,他樂意做國民的一分子,和大眾同生活,在大眾中活動,對世上庸俗的榮華富貴卻不屑一顧。維新政府為要借重他超倫的才識,曾再三請他出任政府的職位,但他澹泊名利,置若無聞,從不改變以一個平民終其一生的初衷。此外,為了表彰他畢生的豐功偉業,常有頒贈給他學位、勳章或爵位的倡議,但他總設法婉辭,始終沒有接受過。明治三十三年,日本政府特旨嘉獎,並賞金幣五萬元。諭吉把這筆款項,悉數轉贈給慶應義塾充作基金。他是何等徹底堅守獨立自由的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福澤諭吉目睹了歐美國家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堅船利炮、富國強兵和工商繁榮,也反思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封建主義的相繼沒落,遂萌生“脫亞入歐”的思想。福澤諭吉在其所著《文明論概略》中說:“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澤諭吉還在報紙上發表《脫亞論》文章,主張日本“所奉行的主義,惟在‘脫亞’二字。我日本之國土雖居於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他還呼籲說:“我國不可狐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退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號稱明治三傑之一的福澤諭吉為日本選擇的振興之路,就是擺脫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進而使日本成為歐洲型的民族國家。

    剖視諭吉的一生,他真不愧為一位典型的學者,終生不失教育家的本色。引用他自己的譬喻,說他是一隻忠心耿耿的“雁奴”,絕非言過其實。他曾經倡導“學者雁奴論”,認為學者是雁奴。群雁夜宿於江湖沙渚中的時候,動輒有千百隻聚集在一起。其中較大的安居中央,較小的在外圍司掌警戒的工作,防禦狐或人類前來捕獲它們。這些從事警備的,稱為“雁奴”。學者也是如此。獨有學者能夠瞻前顧後,留神今生,展望來世;察人之所未察,言人之所未言;擇善而固執,為真理,絕不肯折腰;不因時勢的演變,隨波逐流,與世浮沉。其所發的言論,雖是逆耳的忠言多,卻有警世的餘韻縈迴。對照諭吉生前的行誼,他始終以一隻雁奴自任,並以此為榮。

    諭吉畢生對於日本文化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第一,以著述教導全體社會;第二,創設學塾,造就人才;第三,創刊新報,普及新知,擁護公論;第四,提倡演說和辯論,鞏固民權政治。這些事業,諭吉莫不營運自如,一帆風順。

    福澤諭吉是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時代,一位新思想的先驅,領導日本文化的大功臣。他的英名在日本文化史上有口皆碑,流芳萬世。

    一位卓越的日本教師,在明治維新前後,日本史上空前的動盪顛簸時期,如何竟其生涯?他的生活態度怎樣影響那個時代?時代的變遷又怎樣影響他的成長?時代和個人有什麼相互關係?能不能夠心有靈犀一點通,從這位人物畢生的言行中,領悟到我們個人應該有的作為和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很值得世人深思的重要問題。

    踐踏主君

    再說,諭吉十二、三歲的時候,有一天,走進屋裡,無意中踩住了他的大哥平鋪在室內的廢紙,引起大哥勃然大怒,挨受一頓教訓。原來廢紙上寫有藩主“奧平大膳太夫”的名字;踐踏主君的名字,有悖家臣之道。諭吉為了息事寧人,連忙謝罪,心裡卻頗不釋然。他暗忖著:臣民不小心踩踏了藩主的姓名是罪惡,必有果報;那么踐踏寫有神名的神符,又當如何?為了試驗有什麼報應發生,他居然暗自踩踏神符,也拿到洗手間去。此外,他也暗中掉換神社供祭的神體,竊笑善男信女膜拜的無知,揭穿天譴冥罰的騙局。他對於迷信的厭惡,以及不關心神佛的態度,似乎受了母親的影響。他後來由對門閥制度的反感發展成為批判諸事的態度,絕不是偶然的。當他追念他的先父有生之年懷才不遇,慘作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默默無聞終其一生,飲恨於九泉之下時,往往不禁黯然淚下。他認為“門閥制度是父親的仇敵”。由此可見,他對封建門閥制度痛心疾首的一斑。

    對待木村

    諭吉對木村所持的態度,值得一述。這一次赴美,木村在名義上把諭吉當作一名隨員,要他隨從到美國;但除了公務之外,都以朋友對待諭吉。諭吉卻為了報答他的恩情,終生以從者的禮貌侍候他。例如,木村曾經請諭吉為他的著作寫序文。但諭吉在序文中,甚至謙稱自己為“木村前艦長的僕從福澤諭吉”。此外,呈函給木村,始終顧到文體是否得體。每逢年節,必定端正衣冠,親往致賀。由此可見,他崇敬尊長、重視禮節的態度,不失為世人的表率。

    教學名言

    當時,諭吉曾有一段勉勵塾生們的話,十分動人。他說:“從前拿破崙稱霸於歐陸時,荷蘭國的命運,有如風前的殘燭,岌岌可危,不特自己的本國,連印度地方的屬地都被占據,沒有一個地方可容它升揚國旗。但在世界上,還留著僅有的一個地方,那就是日本長崎的出島。出島是多年來荷蘭人在日本居留的地方。歐洲的兵亂影響不到日本。懸掛在出島的荷蘭國旗,常在百尺竿頭迎風飄揚,象徵著荷蘭王國從沒有淪亡過,這是荷蘭人一向引以自豪的。以此比喻慶應義塾提倡日本的西學,正如荷蘭的出島一樣,從沒有因為世間的任何騷動或變亂,而斷絕過西學的命脈!我們的慶應義塾沒有停歇過一天。只要這所學塾存在一天,日本就是世界的文明國家!……”這是何等偉大的胸襟!他的高風亮節,誠足令人肅然起敬。

  3. 基本介紹. 中文名 :藤枝晃. 外文名 :ふじえだ あきら. 出生日期 : 1911年. 畢業院校 :京都大學史學科. 大阪府 人,1934年畢業於京都大學史學科。 1937年於該校東方文化研究所從事研究。 1955年發表《居庸關》一著,後獲日本學士院獎。 1962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1964年赴英國遊學。 後在英、德從事吐魯番出土文獻和敦煌卷子研究。 1968年為 京都大學 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多次赴歐美參加學術活動。 1971年獲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哲學博士。 1972年因發表《文字的文化史》一著獲法國科學院獎。 1975年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以對敦煌古文書研究著稱,對吐蕃占領時期的敦煌研究也有著述。

  4. 《東籬集日本遊學錄》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立川

  5. 七二年隻身到日本遊學,主攻日文。 留日期間沉迷於紅燈區內的舞廳、酒吧及色情影院,上課時間甚少,幾乎不能畢業。 在日時仍不時投稿到《新報》描述當時日本人的生活。

  6. 基本介紹. 本名 :久坂 通武. 別稱 :通武(みちたけ)、実甫、誠、義助. 字號 :玄瑞,江月齋. 所處時代 :江戶時代末期. 民族族群 :大和族. 出生地 :日本長門國萩(今山口縣萩市) 出生時間 :1840年5月. 去世時間 :1864年8月20日( 元治 元年 7月19日 ) 主要作品 :回瀾建議、解腕痴言. 主要成就 :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導人,火燒英國大使館、下關戰爭、禁門之變. 少年時期到成為藩醫. 久坂玄瑞於天保11年(1840年)出生在 長門國 萩平安古本町(今山口縣 萩市 ),是萩藩醫久坂良迪、和夫人富子的三男,本名秀三郎。 從小就在吉松塾學習四書,和 高杉晉作 是同學。 之後進入到長州藩的醫學所——好生館學習,14歲那年的夏天母親去世,第二年大哥久坂玄機也因病去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