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放射狀角膜切開術(RK):最早見於19世紀末期的眼科文獻1974年~1979年前蘇聯Fyodorov對這一手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獲得了滿意的矯正效果在世界各地發展較快我國1978年開始普及目前有一些醫院還在做這種手術

  2. 內容簡介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從外界環境接受的各種信息,約90%需從視覺通道輸入,視覺的好壞對勞動、學習和生活至關重要。雖然人人都知道眼睛十分寶貴,但如何預防眼病、保護眼睛卻不是人人都能了解。

  3. 又名. 角膜帶狀病變. 症狀體徵. 本病可發生於各種年齡,多為單眼,亦可雙眼發病。 病變緩慢發展,可長達10年以上。 初期的角膜混濁極輕微,肉眼不易發現。 混濁明顯時可見其位於瞼裂部暴露區角膜,相當於前彈力膜水平,分別在鼻、顳側近周邊處,陸續出現鈣質性灰白色或白色混濁斑,混濁區與角膜緣之間有一條約1mm的狹窄透明帶將其隔開。 混濁區的中央側較模糊,可向中央緩慢地擴展。 經多年變化後兩端混濁才能相接,融合成3~5mm寬的帶狀病變。 有時可伴新生血管生長。 裂隙燈檢查可見混濁鈣斑內有透明小孔,是 三叉神經 穿過前彈力膜的通道。 混濁區由上皮下、前彈力膜及基質淺層的沉著物所構成。 混濁斑可逐漸緻密、增厚,使其上方的上皮隆起,粗糙不平,甚至發生上皮糜爛,引起畏光、流淚及眼痛等刺激症狀。

  4. 也就是說有一些兒童給人看起來雙眼球轉向內側像內斜視但到醫院給眼科專科醫生檢查又不是內斜視這部分兒童多數是因為鼻梁向來發育比較扁平或兩眼之間的皮膚比較寬遮住了雙眼球內側的大部分或全部球結合膜即白眼球的部分

  5. 一日4~6次一次1滴;眼科手術用藥:術前321和0.5小時各滴眼一次 次1滴。 白內障術後24小時開始用藥,一日4次,持續用藥二周;角膜屈光術後15分鐘即可用藥,一日4次,持續用藥三天。

  6. 1947年2月出生醫學博士研究員現系湘潭市聯合保健醫院中醫眼科副主任醫師從事眼科臨床30年發表眼科專業論文29篇中文名

  7. 黃叔仁1923年生人上海嘉定人眼科專家安徽醫科大學醫學教授合肥新視界眼科醫院榮譽院長1945年考入東南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前身)六年制本科求學1951年畢業後留校師從著名眼科學家張錫祺教授歷任眼科學教研室助教講師副教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