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8日 · 吳齊殷從資料庫中分析發現台灣青少年的學業成就和情緒困擾呈現正向關係學業成就高的青少年心理痛苦的程度也高。 這結果與一般西方研究相悖,在歐美國家通常成績優秀的學生擁有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而台灣的數據趨勢則與韓國類似。

  2. 2023年5月15日 · 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原本去年(2022)要發表的 2021「促進國際閱讀素養調查」 (簡稱PIRLS),延遲至今日(5月16日)公布。. 台灣學生在2021年5月以前就測驗完畢,沒有受到停課衝擊,但即使如此,卻出現台灣參加4屆、逾15年來,首度出現小四學生中文閱讀能力 ...

    • 優勢生與弱勢生迥異的前途與發展
    • 升學制度的改革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 必須及早介入弱勢學生的教育
    • 學前介入可以造成改變

    我們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的大學之後:大學之後當然是就業了。2016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說,台積電聘用的成功大學畢業生最多,達4,300人,其次是交大及清華大學,都約3,700人,台灣大學約2,000餘人。多事的網友根據這些數字一算,發現台積電工程師裡,有75%是台成清交畢業生。林、沈的研究已經指出,家庭背景好的,有更好的機會進台成清交,這些家境不錯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部分能成為台積電優先錄用的員工;他們未來的家庭會成為全國家戶所得的最高的一群,子女因此在教育升學路上有優勢,有比常人更好的機會進入政府補貼最多、圖儀設備最佳、學費又低於私校的台成清交。 我們也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在升大學之前,特別是中小學時的狀況。教育社會學者黃毅志有許多針對國中畢業後的升學研究、或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

    既然窮小孩、富小孩升上大學的機會不公平,那麼改變升大學的遊戲規則,似乎是直覺的選項。駱明慶在「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中,舉出數據說明,在多元入學制度實施之後,台大學生的高中集中度稍微降低(2001-2003年間, 46.6%的台大生來自排名前5名的高中畢業生,在2011-2014則縮減為39.7%)、台大學生來源的地區分布也稍微提高。駱文發表的2016年,台大透過繁星推薦管道錄取48級分的學生,可謂多元入學的經典代表。 多元入學是否真的讓弱勢孩子得到公平的教育翻轉機會?從台大的案例,看來稍有幫助。但還有兩個要考慮的新問題產生: 問題一:會不會最能從多元入學受益的,還是非都會區中最優勢家庭的孩子?駱文沒有學生家庭社經資料,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統計資料,但...

    弱勢教育這些年來一直是教育部施政的主軸,從1996年的教育優先區開始,已經有22年的努力。但是,根據學者許添明與葉珍玲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這些計畫不但未能縮減台灣城鄉學生的教育成就差距,差距反而有擴大的趨勢。為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可能原因: 一是執行的系統性不足。雖然實證研究一再一再顯示,系統、密集、嚴謹的補救教學可以有良好的成效。但大型的、政府主導的方案,可能因執行面專業、管理皆弱,導致整體成效不清楚。但這個問題,不是本文的重點,就此打住。 我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打個比方:每個人大腦都有一個資訊篩選網,詞彙量愈多,網眼愈密,學習時可以留住比較多的知識;反之,弱勢幼兒詞彙量少,網眼疏,學習時可以留住的知識就相對減少。假定政府提供完全相同品質的教育給弱勢及優勢兒童,他們一樣坐進小一的教室裡,從開學的...

    所有的證據都指出,對弱勢幼兒的學前介入,是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社會投資。 2015年6月,蔡英文以總統候選人身分在美國拜會了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James Heckman)。海克曼建議蔡英文,應以政府的手段補足因家庭貧富差距而造成的教育落差。蔡英文隨後向記者說:「如果要防止社會弱勢者在教育的落差,避免成長過程中的差異一直存在,政府必須採取較干預性的手段。」 海克曼和同事曾發表一篇「高瞻培里學前計畫」(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Project)的投資報酬研究,該計畫從3歲起連續2年介入一群貧窮的非洲裔美國幼兒,介入結束後追蹤這群幼兒到40歳。結果顯示,早期介入的投資報酬率很高;實驗組比未介入的對照組有較好的收入、較高的學力、較少拿...

  3. 2023年7月13日 · 2010年香港大專院校開放以台灣學測成績申請入學後台灣學生赴港人數明顯增加當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會到各重點高中宣傳與招生其中幾間學校也會於入學博覽會設攤讓學生們拎著學測成績單在

  4. 2022年11月27日 · 攤開教育部與原民會共同發布的《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110年-114年)》,計畫中寫明要讓全國的原民實驗學校從111年度36所增加到114年度40所,但卻沒有進一步說明新設立學校是小學還是中學;另外在追求校數的提升時,也不見辦學品質的目標。

  5. 2021年6月23日 · 在工寮、山區裡連線遠距教學.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落差──看見疫情下的教育不平等. 台東萬安國小振興分校三年級學生國文期末考,老師透過視訊畫面監考,並將同學分別置於不同空間,以確保考試進行順利。 圖為在活動中心考試的學生。 (攝影/鄭宇辰) 5月19日,台灣教育史上罕見地全面停課,COVID-19疫情在社區爆發得又快又急,全台學生改採線上學習。 突如其來的「停課不停」,讓老師的教學進度被打亂,剛開始,教育部宣布的停課時間只有10天,然而隨著疫情持續延燒,停課時間已延長4週到7月2日、直接銜接暑假。 而在變種病毒的挑戰下,遠距教學有可能更為頻繁。 在偏鄉種茶、採筍、打零工為生的家長開始把孩子帶到工地,學生在山上、工寮、車子裡連線上課。

  6. 2024年4月11日 · 2024年1月9日,人在日本東京的小笠原欣幸對台灣總統大選結果做出最後預測,並在隔天發送給10位學者見證──在他的預估模型中,民進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得票率42.1%、國民黨侯友宜趙少康34.9%、民眾黨柯文哲吳欣盈23.0%。 4天後, 選舉結果 正式揭曉,3組候選人實際得票率分別為賴蕭配40.1%、侯趙配33.5%、柯吳配26.5%。 他再度成功預測選舉結果,最大誤差值是低估柯文哲得票率約3.5個百分點。 像這樣成功命中台灣選舉結果,已經是小笠原繼2016年、2020年以來的第三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