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21日 · 過年期間問候禁忌多 通常農曆年假是一年當中最長的假期暫且先別想日後的補假問題要過得開開心心家中有高齡長輩年邁父母者禁忌可不能少當然啦肖年年輕如我們處處是地雷的禁忌還沒踩到就快爆炸了哪還管什麼禁忌

  2. 2015年2月19日 · WL. 發表於 2015年2月19日 11:00 收藏此文. 你聽過農曆過年要大掃除除夕要吃團圓飯還要為父母守歲但你知道初一不能洗頭初二不能洗衣初三不能拜年……,諸如此類的過年禁忌再配上各地的風 俗習慣過年其實也沒有這麼輕鬆啦或許最大好處就是不用打卡上班但如果年假期間還在工作的你們讓我們對你說聲辛苦了! 訂閱T客邦電子日報,升級科技原力! 羊年誰該安太歲? 2015年為乙未羊年,大家都知道屬羊的朋友該去安太歲,因為這就是所謂的「本命年」。 不過安太歲又有分為正沖跟偏沖,相隔六年即為偏沖,也就是生肖為屬牛。 不過,太歲除了值太歲、沖太歲之外,又還有刑太歲(生肖狗),害太歲(生肖鼠),破太歲(生肖虎),有些廟宇也會將這些算在內。

  3. 2023年1月24日 · 過年紅包這樣包一篇看懂 3 大禮數長輩/晚輩紅包行情價 大年初一至初九禁忌小攻略初一忌洗頭初二忌洗衣初三忌出門…… 過年拜拜行程 大年初一初九過年拜天公 初二回娘家)、初三過年拜祖先祭祖 初四初五開市):迎財神 ...

  4. 2023年1月20日 · 台灣壓歲錢在台灣方言閩南語中稱作壓年錢」,因為小孩子在過年會受到驚嚇或遇到不好的事要把這個關卡壓制下去。 香港:除了叫壓歲錢外,香港將紅包稱為「利是」。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書面語中,約定俗成將紅包寫成閩南語發音的「Ang Pao」或其他音近寫法,意譯的「Red Envelope」反而少見。 新加坡人說在英語時,或和只會說福建話、閩南會的長輩溝通時,會說「Ang Pao」,講中文時則說「紅包」。 給長輩的也叫「壓歲錢」? 給晚輩叫「壓祟錢」、給長輩才叫「壓歲錢」:給晚輩的目的是趨邪避凶,給長輩則是祝福長輩健康福氣。 包給晚輩的叫做「壓歲錢」,包給長輩的則叫做「添歲錢」、「百歲錢」:解釋與上同。 壓歲錢該怎麼包才不失禮?

    • 清末到日治,一個年變兩個年
    • 日治時代,新曆年首度進入臺灣
    • 日治時期臺人過新曆年:春酒、出遊、名片交換會
    • 勤勞報國週,嚴禁舊曆年!
    • 城市接受新曆年,農村堅守農曆年
    • 升旗典禮、摸彩、歲末出清,都來自日本新年
    • 天然抗日分子:農村只過「咱的年」

    「5、4、3、2、1,新年快樂!」跨年倒數,陪伴許多人迎接新的一年;緊接著,充滿「年味」的圍爐、壓歲錢在農曆新年登場──現在的我們已經很習慣過上「兩個年」。但一百年前的臺灣也是這樣嗎?臺灣人何時開始過起現代新年呢? 「日治時期」是轉變的關鍵。清末到日治時期,臺灣人從傳統舊曆年,逐漸轉變為兩度迎年。林玉茹大致分成四個階段:舊曆元旦的延續與變容(1890-1918)、新曆元旦的引入與競爭(1896-1918)、兩度迎年:規訓與不完全同化(1919-1936)、皇民化的抑制:舊曆新年的抵抗和隱形(1937-1945)。 過去的臺灣人如何過新年?先讓我們看看以下場景: 1911 年,住在臺中豐原的張麗俊,除夕夜凌晨三點起床,點燭焚香、恭神敬祖,此時的街頭「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更新年」。九點他帶孩...

    時間回到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後,象徵現代化的西曆被引入。 1909 年,日本政府正式廢除太陰曆;但為了懷柔治臺,仍允許臺灣人過舊曆年,從學校及政府機關漸進推動新曆年。 居住在新竹的黃旺成,先後擔任公學校老師、西席教師(家庭教師)。從他的日記《黃旺成先生日記》,雖然他仍過舊曆年,但學校作為廢舊曆的重點場域,多少影響了這些學童家庭。例如,1912 年除夕,由於廢舊曆,黃旺成必須到公學校上課,結果學生人數過少而停課。隔年初一到初三,學校規定上半天課,來的學生還是不多。一直到 1916 年,除夕當天包含校長演講、訓話共上了 3 小時,顯示學校循序漸進地打壓舊曆年。 ▲ 昭和 10 年(1935 年)二高女(今臺南女中)的新年會,學校是日本政府規訓同化的重點場域,透過各種活動、儀式讓學生接受「...

    改曆雖然被視為同化的第一步,但前期成效只讓部分臺灣人在元旦時掛上門松、國旗和稻草繩,「配合過新年」。實際上,多數人還是遵循舊曆傳統。張麗俊在 1916 年時首度在新曆年張貼春聯,日記中卻誠實寫道:「只是聊應故事而已。」 ▲ 掛門松、稻草繩是日本傳統的新年儀式,現今日本依然可見。 資料來源:iSock直到 1910 年代末期,氣氛開始有了改變。1919 年,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上任,改採內地延長主義、推行同化措施。城市裡的商家在元旦歇業,中上階級、知識分子逐漸過起新曆年,參與日本帶入的新年活動,夾雜新舊元素的新曆年開始盛行於大城市。 例如,張麗俊、黃旺成頻繁參加臺灣人舉辦的春酒。1930 年時,就連臺灣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也經常出席類似尾牙的「忘年會」活動。其中,「名片交換會」規模不斷擴大,從幾百...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隨著戰情規模擴大,局勢有了變化。新任總督小林磯造以皇民化為治臺方針,要將臺灣人改造成「真正的日本人」。其中之一就是「廢舊正」,嚴格禁止過舊曆年,更在舊曆新年實施「勤勞報國週」,要求勞工繼續上班。 但在高壓恫嚇下,舊曆年仍未消失。過年時的肉豬需求一向特別高,1938 年報載彰化市宰殺了450 頭豬,雖比前一年減少,仍遠高於平日的 50 頭,市民其實依舊偷偷地過年。基隆市街上雖不見娛樂活動,但私下賭博情況盛行。就連臺北街頭也湧現打扮時髦的男女,電影院人潮滿座。 舊曆年禁令非但無效,反而招來知識份子的抵抗。留日歸國的醫師吳新榮,在日記中寫下:「在鄉下生活的人豈能夠輕易地忘卻數千年來的習慣嗎?」,他甚至批評殖民政府:「打破迷信、革新政策,本來一直是我們所贊成、主張的,但是...

    日治時代,臺灣人的節慶生活從一個年轉變成兩個年,新舊年在政權影響下競爭更趨白熱化。舊曆年從未完全消失,但新曆年接受度則有地區、城鄉、階級、行業別的落差。 北部強調儀式的「內地化」,參拜神社、吃年糕、和日人一樣喝屠蘇酒團拜;南部則將舊曆年風俗嫁接到新曆,像是規定寺廟鳴鐘擊鼓,以讓市民參拜。 北部城市裡的商家隨新曆年休業,中上階層、日本會社員工、教職員以及有學童的家庭,最早接受新曆新年的生活作息。但鄉村卻是另一番風景,吳新榮寫道,1935 年的臺南佳里,「在這草地過這正月,全然不出氣分……休正的人大概是官吏、職員而已」。

    在日本統治以前,臺灣已有部分相似的新春習俗,例如賀正(在紅紙寫上名字)、走春、春酒。隨著日本引入新曆年,又帶來了新的過年儀式,包含了神社歲時祭、歲末出清、摸彩。有些我們至今仍很眼熟,比如歲末出清、摸彩活動依然是百貨商家年末主打,元旦升旗典禮、掛國旗也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 其中,對民間最深遠的影響為何?林玉茹認為是出遊的習慣。當時因學校放假,父母會帶孩子到公園、遊樂園、動物園;各種同鄉會、婦女會、同學會也趁著假期聚會。這個風氣流傳活躍至今,新年全家旅遊、出國依然風行。 相較之下,立門松、掛草繩在臺灣已不見蹤影。林玉茹將消失的儀式解讀為「不具有普遍意義與價值」,她說:「農村吃飽都有問題,哪裡來的門松、年糕?不符合生活需求的儀式自然會消失。」 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清朝,當時臺灣人會在除夕夜殺黑鴨祭神...

    1945 年日本戰敗後,臺灣人很快重新過起舊曆年,原因為何?林玉茹分析,一方面是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強調「去日本化」,另外,強推的新曆年文化也並未真正走入人民心中。 知識份子原本傾向支持更改新曆,認為這是現代化的展現,可是日本採用高壓政策,反而讓不少人有意識地抵抗。但林玉茹意外發現,真正抵抗日本的中堅份子在「農村」!由於農、漁村按太陰曆進行農耕、捕魚,經濟也難有餘裕配合新曆年儀式,這些底層庶民沒有強烈的抗日意識,但秉持「照舊過日子」的態度,反而彰顯出常民的文化固著性。 潛意識中強烈區隔不同。林玉茹直呼:「他們才是真正的抗日英雄!政府奈何不了。」至於商人階級雖較有資本,但傳統結帳日在年底,一時難以更改,因此商家也多習慣過舊曆年。 百年後的今日,在全球化影響與商業活動的推波助瀾,兩度迎年已成為當代我...

  5. 2013年10月19日 · 官方頻道. 影音頻道. IG帳號. 當親友生病時,我們總是想說些好話來安慰對方,幫助他打起精神。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無心的話語可能產生相反的結果,讓對方感到鬱悶甚至沮喪。 本文分別列出十種不適合,以及十種適合對病人說的話語,解釋這些話語聽在病人耳中的感覺。 掌握這些訣竅,就能順利替生病的親友打氣喔。

  6. 2024年2月10日 · 2024 龍年犯太歲的生肖有龍、狗、牛、兔,而根據習俗,犯太歲的生肖需要在大年初四的時候安太歲,不過過年到哪總是人擠人,因此各大通路紛紛推出「線上點燈」,也有許多廟宇也都有推出相關服務,而沒有犯太歲的人,也可以在初四的時候點光明燈,保佑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