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日 · 2020年春天,COVID-19的疫情,迫使美國人進入從大蕭條以來就沒見過的失業名單,那時千禧世代的人24到39歲。 COVID-19橫掃全國,封城逼迫人們困守家中,對非處方及處方籤避孕藥的需求在美國和全球遽增,馬上 超越 國家和國際間的供應量。 在古特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的 調查 中,10位美國女性中有4名表示疫情使她們改變何時或是否要生育的計畫,或減少她們原先預計生下的孩子數目。 在疫情第一年,墮胎診所的電話響個不停,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州裁決墮胎是封城下的「非必要」服務,導致鄰州的診所爆滿。 一部分原因也是女性 一再向人工流產診所表示 ,眼前持續存在的危機,意味著「現在生育對她們來說不是最好的」。

  2.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是這屆立法院會期首波提出草案的立委,在進入政壇前,是20年經驗的婦產科醫師。 她提到,自己接觸的許多人工生殖求診者,是忙於工作、或者還未找到合適的配偶,故暫時沒有結婚計畫的單身女性,「她們會認為適合結婚的年齡沒有設限,但適合生小孩的年齡就有限制,希望可以保留自己年輕力壯時期的健康卵子,所以來凍卵。 」然而現行法律限制導致,凍卵後的女性若不找到一位男性結婚,就會終生無法將自己的卵子解凍製成胚胎,她認為相當不合理,因此力倡要優先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 此外,2019年同性婚姻合法後,也促使社會討論《人工生殖法》中的「夫妻」兩字是否應該擴大解釋為「配偶」,平等對待同志家庭。 尤其女同志伴侶,只要借精即可進行人工生殖,程序並不複雜。

  3. 2022年12月21日 · 台灣每年兒虐通報中,8成施虐者是父母,政府該怎麼伸出援手? 在2014年正式將《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內國法化」後,台灣兒少家外安置政策從「機構式照顧」為主逐步轉型,以修補原生家庭、讓孩子返家為最大目標,這帶來哪些改變? 又有哪些隱憂? 《報導者》從實務現場與政策變化,深入我國兒少安置「典範轉移」過程中的陣痛。

  4. 2017年6月13日 · 為什麼呢? 因為性侵這個議題在一般讀者的觀點看來聳動,但若將這個議題只限縮在「性」的討論,太過簡化這些事件背後的脈絡與肇因,性的宣洩只是孩子們的一個出口、一種表達狀態的方式。 關於安置機構內為何有較高的性侵比率,我們在實務場域歸納出成因至少有以下4點。 第1點,機構中的青少年或甚至是一般成人都會以「性」作為權力展現的方式。 尤其是多數的霸凌者,是從以前的成長經驗中學習到要不斷地擴張自己的權力,去拿到對於環境和他人的主控權。 個人生活中的衝突跟壓力常常累積內化,最後以性為紓解的出口。

  5. 2017年3月12日 · 1999年《台灣慰安婦報告》 在戰爭的那些年裡,形同日日被強暴的「慰安」工作、沒有人身自由的無尊嚴感、身處異地的寂寞和憂愁,啃噬著少女的身心,她們來不及年輕便老了,有人更是來不及老就死去。 倖存下來的姑娘們回到台灣,卻有很高比例無法生育,再加上傳統社會的性迷思,使她們明明是受害者,卻彷彿戴罪之身,遭親人輕視,受鄰里閒語,更難以尋求婚姻,要不然就是婚姻不順。 可是在她們的年代裡,成就一個圓滿的家庭可能是對她們來說最重要的、僅剩可以追求的事情。 因此,有阿嬤在諮商時對自己給出「一生像垃圾」的評價。 「一生像垃圾」,是多麼重的自我否定。 當阿嬤們受到不該屬於她們的「羞愧感」折磨,陪伴者到底該怎麼回應呢? 事實是,楊麗芳通常不急著回應,先傾聽。 「我們不會去否定她的感覺,會去聊那感覺怎麼產生的?

    • 歐陽娣娣1
    • 歐陽娣娣2
    • 歐陽娣娣3
    • 歐陽娣娣4
    • 歐陽娣娣5
  6. 女性政治人物,成為厭女者的集體發洩出口. 在美國總統大選後,我回顧了一些我在競選期間寫下的筆記。 我在2016年3月時寫下: 正如川普的競選活動所充分展示的,在當代美國這個世界裡,某些過去富有特權的男性正步履蹣跚,並且拖累了因為他們的殞落而失去方向的女性。 因此,當女性反轉性別階序並渴求帶有陽性屬性的社會角色時,厭女情結就有可能被激發。 我們可能想不出比(女性)投入政治工作更明顯的觸發因子了,尤其當這麼做可能使敵對的男性政治人物付出代價時⋯⋯. 如果這大抵上是對的,那麼,這便影響並釐清了針對從政的女性們我們所需要問的問題。 即使像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這樣的女性,可能恰恰會因為她們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而被以帶有敵意的方式看待或對待。

  7. 2019年11月14日 · 台灣導演,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畢業,美國加州藝術學院電影研究所碩士。 2008年首部劇情長片《九降風》摘下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2011年《星空》於台北電影獎奪得最佳新演員、最佳技術獎;2015年執導的《百日告別》林嘉欣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善惡未明的時代中,這部電影以一段馬來西亞華人女子和日本園林師的愛戀,越過禁忌的界線,隨著園林造景,移步換景,在悠悠時光中展開記憶之旅。 故事原著來自馬華作家陳團英,小說入圍2012年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決選名單,還曾獲得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和華特.史考特歷史小說獎(Walt Scott Prize)。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