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通常來說,橫批在寫作手法上可分為三類: 一是直接點出對聯的目的,如「歡度春節」、「新春大吉」、「五穀豐登」等等; 二是提升對聯的寫意,用作點睛之筆,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批為「吉星高照」,即為此類; 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如「天和人和全家和,福多財多喜慶多」,橫額為「和氣生財」,即如此意。 一般來說,橫披多為四字,由右往左橫寫,貼在門楣的正中間。 不過根據現在的讀寫習慣,也改從左往右寫了。 此外須補充的是,橫批除了與對聯相配外,有些不必配春聯的地方如牛棚豬圈等,往往貼四字橫批,如「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以示一視同仁,「一個也不能少」。 即便是神仙,也得貼春聯,如灶王爺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這是為大家所熟悉的;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發展
    • 使用方法
    • 倒福
    • 對法
    • 張貼
    • 實例
    • 延伸

    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福字、窗花等)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中文名:春聯

    •外文名: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套用:春節、除夕

    •分類:文化

    •屬性:習俗、文學

    •特點:喜慶祥和

    起源

    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春聯的成對出現 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原先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還有神仙的對聯:“灶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灶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穫。“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裡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裡的牆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裡靠炕的牆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裡需貼上“勤儉節約”等。

    發展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朱元璋大力提倡貼對聯。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楹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 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鬥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鬥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鬥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鬥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鬥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愿。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中國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愿。

    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里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春聯什麼的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地增鴻連滿門財,天賜吉祥全家福。”根據國語上下聯均以第二聲陽平收尾,根據平水韻還能區分平仄。在沒有橫批而且上聯氣勢弱於下聯才使用上仄下平。

    對聯的上聯貼哪邊?

    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陰平、陽平)

    與貼春聯有比較集中的時間不同,摘春聯的時間各地差異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說、過節說和自然脫落說三種主要類型。

    來歷

    同時,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如果把“福”字倒著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是“福到了”。

    解釋

    “福”字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中國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傳說

    “福”字倒貼在中國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皇后。

    概要

    上聲、去聲及入聲字為上聯,平聲為下聯。也有例外,如毛澤東截王勃句創作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 大紅春聯表達了自己對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氣氛,是用民間藝術形式表達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 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後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好。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中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鍾是因為中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問題。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個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他們藉助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他們的傳統觀念里,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盼。同時中國人民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的手段。 春聯既是根據中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鑑了中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儘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它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繫。一副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

    字數

    上下聯字數要相等。譬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這副春聯每聯都是七個字,上下聯字數相等,這是春聯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類的現象。在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之後,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聲言要去北京為袁世凱送輓聯。鄉人聽後,驚愕不解,打開他撰寫好的對聯一看,寫著:“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人們看後,不禁啞然失笑。文人故意問道:“笑什麼?”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說:“上聯的‘袁世凱 ’三字,怎么能對得住下聯的‘中國人民’四個字呢?”這個文人聽了“哧”的一聲笑了起來,說:“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住中國人民!”這個故事說的是“輓聯”,“輓聯”也屬於對聯的一種,這說明對聯都必須做到上下聯字數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極個別的另類。

    詞組詞性

    上下聯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詞組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詞組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上下聯的詞性,就是說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對。如剛才列舉的“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每聯都是三個詞組,即: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上下兩聯詞組相同。這副春聯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詞。“春”、“歲”,“富貴”、“平安”都是名詞。“年年”、“步步”都是副詞,“好” 和“高”都是形容詞。這種要求,主要是為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

    對例

    1.根據時間順序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閣詩》而製作的春聯 2.根據氣勢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上下聯均與去聲收尾,下聯氣勢要強於上聯,根據規則,即能區分上下聯。 3.根據平水韻 此木為柴山山出{平水韻出是仄聲} 因火成煙夕夕多{平水韻多是平聲} 此聯上仄下平收尾,容易區分。 4.根據橫額{橫批}: 由橫額“和氣生財 ” 可知 天和人和全家和【上】 福多財多喜慶多【下】 橫額在上的貼在上面,橫額在下的貼在下面。

    規矩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的。上下聯不可貼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艷”,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係,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係,也讓人讀著彆扭。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這副春聯的上聯尾字“艷”是四聲,即仄聲。下聯尾字“輝”是一聲,即平聲。一般地說,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但也有的對聯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是仄聲,不要認為是仄聲的都是上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 必要時,還要根據橫額來判斷上下聯。因為對仗有工對和寬對之分。在實例這一節,將進行具體分析。 另外,春聯的尺寸大小要與自家的門戶相協調。居民家的門戶貼15到20厘米寬的春聯最好,而商家鋪房店面要根據門戶的寬窄,貼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聯最好,這樣能顯得協調、大方。至於某些高大建築的機關大門,如果貼春聯的話,其春聯的寬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為宜。

    民間

    1.錦鯉飛身酬遠志;祥羊跪乳感親恩。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3.幸福吉祥,花開富貴。

    欣賞

    祖國山河好 人民歲月新 東風吹柳綠 春雨潤花紅 同心興大業 攜手振中華 人勤春來早 家和喜事多 萬家騰笑語 四海慶新春 祖國山明水秀 中華人傑地靈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田園風光絕好 農家歲月更新 一夜連雙歲歲歲如意 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 日麗風和繡出河山似錦 年豐物阜迎來大地皆春 紅梅點點 春意濃濃 好時代好風光處處有好人好事 新社會新氣象天天譜新曲新歌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歲 家家戶戶說說笑笑歡歡喜喜同過新年 處處紅花紅處處 重重綠樹綠重重 花紅柳綠 風送花香紅滿地 地滿紅香花送風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中國出人才人出國中 庚日多晴遊子樂 辰星常曜太平年 春回大地百花爭艷 日暖神州萬物生輝 雷鳴龍起蟄 泥暖燕含春 順雨調風龍氣象 錦山繡水鳳文章 龍騰碧海贊海闊 鳥舞藍天領天高 蹄奮不須鞭震耳;牛勤何用用當頭 人順家和福星照 心想事成鴻運門 家興人興事業興 福旺財旺運氣旺 家接吉祥萬事興 門迎富貴百事旺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花開富貴全家福 竹報平安滿堂春 家和人順隨心意 富貴平安慶吉祥 千般如意報平安 萬事順心行好意 春到千山山山綠 節至萬家家家紅 歡天喜地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萬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歡度春節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喜迎新春 大腳馬皇后中劉伯溫提的春聯一對: 上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誰比我洪武皇帝 下聯:小苑西回鶯喚起一庭芳草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間有舜日堯天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福滿人間 汗馬絕塵安外振中標青史 錦羊開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橫批:春滿人間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鶯歌燕舞 惠通鄰里,門迎春夏秋冬福 誠待世賢,戶納東南西北財 橫批:吉星高照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財源廣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五更分兩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辭舊歲 橫批:喜迎新春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樓橫批:四季長安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一乾二淨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雲滾滾來 橫批:萬事如意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爭光 橫批:歡度佳節 佳節迎春春生笑臉 豐收報喜喜上眉梢 橫批:喜笑顏開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2013年海監船在釣魚島海域的春聯 上聯:金龍騰飛橫掃東洋鬼魅 下聯:銀蛇勁舞彰顯中華國威 橫批:春澤釣島。 2014年春聯:讓理千秋對 招財百福和 橫批:如意吉祥 2015年春聯(黃志堅): 聚馬齊步驟 食羊同補養 橫批:羊大羹美 (拆字絕對:聚馬為驟 食羊為養 羊大為美 煮羊味美為羹) 2019年春聯: 上聯:豬是財神登萬戶 下聯:燕為春使舞千家 橫批:九州同慶

    趣事

    蘇小妹生氣難和尚

    清水池邊洗和尚,浪浸葫蘆;碧紗帳里坐佳人,煙籠芍藥。

    一天,蘇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蘇東坡正為她煎藥,佛印和尚正巧來訪蘇東坡。東坡一見老友來訪,非常高興,就和佛印飲茶談天,竟忘了給臥病在床的小妹按時送藥,蘇小妹見哥哥還沒有送藥來,就在床上高聲念出一聯:清水池邊洗和尚,浪浸葫蘆;

    以“葫蘆”隱喻和尚的“光頭”,實在大為不敬。蘇東坡曉得小妹脾氣,知道她又生氣了,連忙去為她送藥。佛印就苦了,既挨了“罵”,還要對下聯,但思來想去,一時難得佳對。忽然,他抬頭看見蘇東坡端了藥碗,撩起碧紗帳,正要給蘇小妹餵藥,猛地觸動靈感,立即對曰:“碧紗帳里坐佳人,煙籠芍藥。”蘇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將藥喝個精光。

    王羲之妙書春聯

  2. 其他人也問了

  3. 春聯源於中國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為三方面:宜春帖桃符延祥詩。 宜春帖 ,是春聯的起源之一,又名「 春書 」,在 南北朝 時已經出現,是人們祈求招祥納福的物品,是於立春日用色紙剪成「宜春」二字,張貼在 門 柱 上,也有一些是寫成單句的其他吉祥話,貼於門楣上。 南朝梁 宗懍 所著的《 荊楚歲時記 》載,當時 立春 日 湘 、 鄂 兩地人們除了用彩色的 綢 布剪成 燕子 的形狀戴在頭上外,還要寫「宜春」二個字貼在家中 [2] ,即宜春帖,又稱春帖。 唐朝 孫思邈 的《 千金玉令 》也有提到人們於立春時張貼宜春帖 [3] 。 由於立春與春節接近,而宜春帖的形式又與現在的春條、橫批相似,一些 學者 認為現在的春條、橫批是直接源自宜春帖,只是 名稱 不同。 年畫 與褪色的春聯.

  4. 春聯既是根據我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鑑了我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 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 儘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 它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繫。 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 具體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 」這副春聯每聯都是七字,上下聯字數相等,這是春聯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上下聯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 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詞組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詞組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

  5. 2024年1月23日 · 春聯是一種在春節時使用的、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在華人社會、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貼春聯,除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沿襲桃符信仰,有為新年祈福、辟邪的寓意。 其中寫成對聯的叫春聯,但有些地區「春聯」也是各種春聯的統稱。 傳統春聯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現在多有機器印製的春聯。 有趣的是,春聯最初出現時是寫在白紙上,至今韓國、北韓、 日本人的春聯仍然寫在白紙上,中國自明朝起用紅色的紙寫春聯,後來也傳到越南。 至於春聯的起源,基本上是從宋朝開始,這有幾種說法。 在南北朝時出現一種叫做宜春帖的東西,是於立春那天用色紙剪成「宜春」二字,張貼在門柱上,也有一些是寫成單句的其他吉祥話,貼於門楣上。

  6.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 對聯 ”,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種類。. 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 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和福字 ...

  7. 2022年12月14日 · 一副春聯上聯、下聯和橫批,雖然橫批貼的位置一目了然,但讓很多人疑惑的是「如何分辨上下聯」和「春聯的上下聯貼法」,今天就來學學正確的春聯貼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