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人焉廋哉 佛印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2017年2月9日 · 佛印其人.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號。 名了元,字覺老,三歲能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被稱為神童。 住雲居四十餘年。 與蘇軾友善,軾謫黃州,佛印住廬山,常相往來。 小編整理了幾條東坡與佛印之間的軼事,希望大家能喜歡: 1.像什麼.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 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 蘇軾有時候占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 就活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簡介
    • 佛印與蘇東坡
    • 佛印其人
    • 佛印相關故事
    • 參考資料

    佛印(1032年~1098年)宋代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法名了元。宋神宗欽仰其道風,贈號"佛印禪師"。

    •本名:佛印

    •別稱:Fo Yin

    •字號:覺老

    •所處時代:北宋

    •出生地:江西浮梁

    •出生時間:1032年

    佛印禪師(1032年~1098年),宋代雲門宗僧。法名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浮梁(舊屬江西省鄱陽郡,今屬江西省景德鎮市)人。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三歲能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而精通五經,被稱為神童。

    佛印少時,曾於竹林寺讀《大佛頂首楞嚴經》,遂禮寶積寺(在今江西浮梁瑤里)日用為師,學習禪法。十九歲登臨廬山,參訪雲門四世開先善暹,復參圓通居訥(1010~1071),師從雲門四世延慶子榮,師讚嘆說:“骨格似雪竇,後來之俊也。”二十八歲,由於精究空宗,被稱為“英靈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後,歷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縣境內),江西廬山開先寺、歸宗寺;丹陽(今江蘇鎮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剎,前後四十餘年,德化廣被,為人稱頌。曾四度住南康雲居山,接得四方雲衲。

    佛印禪師還整編白蓮社流派,擔任青松社社主,倡導弘揚淨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賜金缽,以旌其德。佛印門下著名弟子有義天、德延、淨悟等門生。元符元年(1098年)一月四日佛印禪師示寂,享年六十七歲,法臘五十。朝廷賜號“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過從甚密,稱為至交。兩人應酬文字很多,樂為人所傳誦。例如,南宋時出現題為宋蘇軾撰的《東坡居士佛印禪師語錄問答》,所記皆為蘇軾與佛印禪師往復之語。

    關係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號了元,字覺老,三歲能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被稱為神童。名住雲居四十餘年。與蘇軾友善,軾謫黃州,佛印住廬山,常相往來.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衝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儒學但喜歡道家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裡,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裡有點瞧不起他。心裡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裡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裡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裡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麼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讚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

    哲理

    心中有佛,眼中有佛。寬容他人。

    具有含容三教的氣質,與純粹的佛教僧人風格不同。關於這一點,日本學者阿部肇一的《中國禪宗史》第三篇第五章有如下之描述∶ ‘與其說佛印是佛教僧侶,不如視之為道家者流。而其儒學思想亦能與釋、道二者相合。元豐五年九月,佛印自廬山歸宗寺回到金山寺時,即有癴道冠儒履佛袈裟,和會三家作一家匁之語(《感山雲臥紀談》下),頗有三教兼容,形成一宗的氣概。了元(佛印)曾一度為地方官吏,二十八歲時出家(《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九)。由他過往的經歷來看,令人不期而然會聯想到其特異的佛教觀。他雖然繼承開先善暹的法統,可是其行動與思考卻具有強烈的世俗意識。他經常參加酒宴而高談闊論。所結交的朋友,僧人方面反而較少,倒是與士大夫官僚之輩常相往來。’

    宋代之筆記小說中,常有佛印軼事之記載。可見師是當時士林中眾所周知之名僧。其與蘇東坡之交誼,尤膾炙人口。附錄《宋人軼事彙編》所轉載《宋稗類抄》一則,所載即其一例。

    ◎附∶《宋稗類抄》(摘錄自《宋人軼事彙編》卷二十)

    東坡在惠州,佛印在江浙,以地遠無人致書。有道人卓契者,概然曰∶‘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因請書以行。印即致書雲∶‘嘗讀退之送李願歸盤谷序,願不遇主知,猶能坐茂林以終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門,上玉堂,遠放寂寞之濱,權臣忌子瞻為宰相耳!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貴,轉盼成空。何不一筆勾斷,尋取自家本來面目。萬劫常住,永無墮落。縱未得到如來地,亦可以驂鸞駕鶴,翔三島為不死人,何乃膠柱守株,待入惡趣。昔有問師∶佛法在什麼處?師雲∶“在行住坐臥處,著衣吃飯處,屙屎撒尿處,沒理沒會處,死活不得處。”子瞻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到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聰明要做甚么?三世諸佛則是一個有血性漢子。子瞻若能腳下承當,把一、二十年富貴功名賤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屍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遊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提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裡,並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屍)!”當時蘇軾愣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東坡吃草

    閒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地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麵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六;《禪林僧寶傳》卷二十九;《聯燈會要》卷二十八;《五燈會元》卷十六;《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九;《釋氏稽古略》卷四;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

  2. 佛印(1032年—1098年)俗姓林,名了元,字觉老,一說姓謝名端卿,北宋 饒州 浮梁(今江西 景德鎮)人。 生於 明道 元年,幼聰慧,三歲诵《 論語 》 ,五歲能誦詩三千首 [1] 。

  3.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4. 底下夫子连讲了两句,『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朱子解释说,焉当何字讲,廋当匿字讲,藏匿的匿。「重言以深明之」,或者说重言以深明之,重复的讲,也是强调。

  5. 人焉廋哉! 出自《論語·為政篇》解釋: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於什麼情況。 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

  6. 2023年12月15日 · 人焉廋哉! 」(《論語》)這幾句話耐人尋味。 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指了解一個人,需要看他的行為,觀察他的動機,細微地了知他的心安在何處,如此一來,這個人還能怎麼隱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