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全面監視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12日 · 在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週期中將數據資訊和知識以數位形式緊密地連接起來實現全面的數位化監控追蹤和管理以增強效率品質和可持續性也是邁向智慧製造的關鍵元素

  2. 2022年1月10日 · 設想你在家辦公,你認為,公司有沒有正在監視你的工作情況,看你是不是正在追劇呢? 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 2020 年針對 119 家企業高級主管調查,60% 的公司使用監控軟體,觀察遠距員工的表現。 監控絕非敦促員工的最佳手段,況且員工有沒有專心工作,和辦公地點的關聯性並不大。 《遠距工作模式》 舉例,美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傑西潘尼(JCPenney)在 2013 年發現,在總部辦公室的 4800 位員工,有 30% 的人上班看過 YouTube。 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管理者與員工的信任關係。 《遠距工作革命》(暫譯,英文書名為《Remote Work Revolution》) 指出,70% 的管理層使用遠距監控數據時,自己也感到不安,意味他們失去對員工的信任。

    • 生產力提高了,卻拉低員工對主管認同
    • 三千人大調查:愈年輕愈難接受
    • 私人臉書也要開地球分享工作?公私領域模糊地帶惹爭議
    • 怎樣的監控算是合法範圍?雇主不可不知的法律界限

    持正面觀點者認為,電子式的職場表現監視(electronic performance monitoring, EPM),能保障公司財產安全無虞、提升員工產能,甚至發現效率最佳的員工。例如《紐約時報》就曾報導美國一間 Bread Winners 餐廳,利用影像監控軟體偵測服務員竊盜行為,同時分析出最有效率的外場員工,並給予升遷獎勵的例子。 而對 EPM 持保留態度的也不少。愛爾蘭里默瑞克(Limerick)大學心理學教授 Aisling O’Donnell 認為在高度科技監控的工作環境下,「雖能提升生產力,卻會降低員工對主管的認同度」,員工更傾向將主管視為「圈外人」而非工作夥伴,並因此不願提出分外的工作協助或創意性想法。

    職場監控的效果似乎莫衷一是。但根據調研網站 SurveyMonkey 今年八月針對近三千名辦公室受雇者的調查,可以很明顯看出「世代差異」為員工是否接受職場監控的重要因素。 在年輕組( 18~34 歲)的受雇者中,只有 55% 認為職場科技監控是「合宜」的,而在中高齡組( 35~64 歲)間,認為合理的比例提高為 66%。此外,年輕組中有 57% 會「因知道被監控而改變行為」,比中高齡組多了三分之一,凸顯了新世代對於職場倫理與個人隱私的權重轉變。 但另一方面,監控的壓力卻未必僅來自於企業,也可能來自顧客──例如常見的「廁所清潔度評分表」,便是讓使用者以出入口的平板電腦,來對環境整潔評分(通常做成選擇吉祥物的笑臉與哭臉),這類型的變相「監控」,可能提升清潔人員的打掃成效,卻可能導致工作夥伴間的猜...

    而一旦監控範圍延伸至公私領域的模糊地帶(如員工的個人臉書),議題又更加複雜。例如:直銷主管能用部屬 Facebook 的社群聲量及活躍度,抑或是否經常分享產品貼文,來決定晉升資格嗎?無論這種情況是否發生,我們都將可能對「貼文開地球」這事逐漸失去信心。 即使不談先進的 AI、社群網路監控,是否可能把職場變成歐威爾式的「老大哥」世界,或高夫曼的「全控機構」,在數位科技的不斷進步下,無論是雇主或員工,都要了解「什麼程度的監控算是合理、合法」的問題。

    長期關注高科技勞動問題的「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祕書長林名哲表示,在職場監控議題上,企業方主要可以《營業祕密法》主張監控權力,並充分告知的前提下,針對員工的公務行為,在公開的工作場域進行監視。但「明確的目的性」、「公開性」和「公務關聯性」是必要前提,若是在如廁所、員工休息間等封閉場域安裝側錄、監聽等設備、則可能觸犯刑法315-1條「竊聽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之條文。 此外,林名哲也表示,雖然公司針對員工在社群網路上的言論,或實質行為(例如參加政治遊行、參與工會組織),而進行晉升的排序考慮,因難以舉證,的確無法可管,較可能形成職場「 潛規則」;但 若基於上述因素,而明確造成員工實質工作權受影響(如扣薪、減班或開除),就違反了就業服務法的反歧視相關法條,需面臨行政裁罰。...

  3. 2019年8月8日 · 主要把解決問題的後設認知活動,分為預測、檢討、監控、判斷等幾個類別),後設認知也有人翻譯為「超越認知」,意思是從更高的客觀角度,去確認自己有意或無意的認知行為。 「後設認知」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審視自己的認知行為,掌握當下的狀況,迅速修正知識或推論的偏頗之處。 經過反覆的推論和修正後,即可引導出適當的解決辦法。 以客觀的自我認知來監控(Monitor)自己的認知行為,一發現認知偏頗,立刻進行矯正的管理方式(Control),又稱為 「後設認知控管」 。 一般來說,能幹的上班族都有高度的後設認知能力。 請時刻留意後設認知,多多累積後設認知的經驗,掌握這種高度的技術吧。 漫遊者文化. 培養「批判性思維」:用合乎邏輯的方式思考判斷.

  4. 2024年5月23日 · 全球最大手機鏡頭製造商大立光,近期被指控盜用德國公司 MVTec 的「HALCON」軟體,檢方依違反著作權法、詐欺及偽造文書等罪名,起訴大立光及黃姓總處長等 10 人,求償金額上看 10 億元。. 大立光曾經是台股股王,2013 年先後控告玉晶光、三星電、惠普、先進光 ...

  5. 2024年3月14日 · 數位身分識別證 Q8|怕被監控、個資外洩,可不換嗎? 內政部表示,維持現行全國一致是必要的,內政部將公告舊版身分證停止使用日期,屆時舊版身分證將無法使用。 如民眾擔心政府監控、對個資疑慮,或沒有使用網路身分的需求,可選擇關閉自然人憑證功能

  6. 2024年3月1日 · 輔仁大學企管系師生研發的智慧監控數位儀表板系統. 成立智慧商務實驗室,賦能管理人才所需資訊素養. 「第一步當然是要讓授課教師們轉型,」顧宜錚主任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們必須先體認未來的管理人才,是需要透過數位科技解決商業問題,因此如何優化課程設計、讓授課內容得以與系上所打造的平台緊密結合,透過資料驅動分析方法與工具的應用,引領學生一同進入全新的企管教育領域,是重要的起手式,而此關鍵的平台,正是「智慧商務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