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第 29 屆釜山國際影展(BIFF)、亞洲內容暨電影市場展(ACFM)將分別於 10 月 2 日至 11 日與 10 月 5 日至 8 日舉行,臺灣共有 30 部作品入圍或入選釜山影展與市場展,成績斐然。. 閱讀完整文章.

    • 台北電影節20211
    • 台北電影節20212
    • 台北電影節20213
    • 台北電影節20214
    • 台北電影節20215
  2. 2021年台北電影節 原本預定是在2021年在6月24日至7月10日舉辦,但因應 COVID-19在臺灣的疫情 持續升溫,將延後至2021年9月23日至10月7日舉辦 [ 1 ][ 2 ]。 開閉幕片. 2021年8月30日官方公布該屆開閉幕片。 特別放映. 以下電影被選定為該單元: 競賽. 2021年1月15日,台北電影獎及國際新導演競賽開放報名徵件。 5月15日,公布台北電影獎入圍名單及國際新導演競賽入選名單。 頒獎典禮於10月9日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 台北電影獎. 主條目: 2021年臺北電影獎. 國際新導演競賽. 代言人. 影展大使. 邱澤 [ 3 ] 非常新人. 本屆「非常新人」首度公開對外招募,最終在236個報名者中嚴選10名作為本屆「非常新人」的代表。

  3. 2021年台北電影節. 2021年台北電影節 原本預定是在2021年在6月24日至7月10日舉辦,但因應 COVID-19在臺灣的疫情 持續升溫,將延後至2021年9月23日至10月7日舉辦 [1][2]。.

    • 沿革
    • 各屆影展概況
    • 競賽單元
    • 觀摩單元
    • 外部連結

    城市影展草創期(2001年前)

    前身為1988年由《中時晚報》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自1996年起,臺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於1998年起合併了中時晚報電影獎的競賽方式及國際影展成為「臺北電影節」,以「年輕、獨立、非主流」為核心價值,在整體構想上分為三個角度:樹立「極其年輕」定位、關注本土電影及城市、讓廣大市民參與進來;並在節目規劃尚有意識地去菁英化、營造熱鬧節慶氣氛,打破一般電影節的想像,以城市嘉年華會的形象操作,首屆臺北電影節在9月底舉行,隔年移至11月底舉行。 2000年,台北電影節新增「市民影展」,鼓勵「全民動手拍電影」,只要居住在臺北、拍攝大臺北相關題材短片即可參加,總獎金40萬,為日後「業餘類競賽」及「臺北主題獎」的前身;然而該年度面台北電影節面臨臺北市議會擱置預算的壓力,籌備期縮短至僅有三個月與不合預期的低迷收場,該年度影展移至年底至隔年年初舉行,藉此讓2001年影展刻意延後舉辦(實質上為該年度停辦影展)。影展於重整方向及定位後,於2002年三月重新舉辦。

    確立「城市、華人、新銳」三大主軸(2002~2006)

    2002年,在影展仍為市府文化標案的背景下,台北電影節由「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執行,邀請聞天祥擔任策展人,包含接下來以「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名義執行在內,聞天祥共擔任了五屆影展策展人;該年台北電影節由臺北市政府新聞處交棒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獨立承辦,並轉型為「城市影展」,加入「城市主題」單元,規劃該城市/國家的電影、座談會等活動,台北電影獎於該年取消「商業類」及「獨立創作類」競賽分類改為「專業類」競賽,但招來電影人批評;往後,影展於2003年取消「專業類」和「業餘類」,直接在台北電影獎之外另設「台北主題獎」。2004年,影展增設「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單元,除挪用更多空間讓臺灣電影曝光,也讓入選台北電影獎的影人有更多切磋交流對象,該年度的放映電影《十七歲的天空》男主角楊祐寧也成為台北電影節的首任影展代言人。。 2005年,台北電影節的舉辦日期自三月再移至六月底,至今仍是台北電影節的固定舉辦時間。聞天祥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不再辦理「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為契機,新創設「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成為影展的第二個競賽單元,也是台灣第一個國際劇情長片競賽獎項,確立影展此階段的三大調性「城市、華人、新銳...

    納入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運作(2007~2010)

    2007年,因聞天祥團隊不再執行台北電影節辦理,在文化局的請託之下,台北電影節改由游惠貞接手,並於2008年時任臺北市長郝龍斌規劃下,將影展納入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單位運作,由資深媒體人胡幼鳳擔任總監,表面上雖然解決了《政府採購法》造成行政不連續、經驗無法傳承的弊病,但在不同策展方針下,近年電影節依然引發許多公開討論。自該年起,台北電影獎不再年年更換獎座,並比照柏林影展「Shooting Star」概念,設立「明日之星」活動,期望藉此給臺灣演員更多曝光機會(此活動自2012年後停辦),台北電影獎也在同年正式取消不分類的競賽項目,除了新增分類別的競賽之外,逐步取消最佳實驗片等獎項,甚至百萬首獎只頒給劇情長片;引起影評、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強烈反彈,認為台北電影節失去原創精神與獨厚劇情長片的發展。2010年,台北電影獎正式廢除百萬首獎的競逐只能為劇情片的限制,從該屆開始連續五年的百萬首獎得獎者都是紀錄片,該紀錄直至2015年電影《醉·生夢死》獲得百萬首獎才告終結。 影展節目規劃方面,自游惠貞接任策展人後,因其選片有別於過往聞天祥的策展方式惹人非議,加上影展期間軟硬體狀況頻傳...

    台北電影節設有主席,性質較貼近於無給職的精神領袖,侯孝賢(2000年及2007~2010)及李屏賓(2016~2020)為擔任最多次的主席(各5屆),現任主席為易智言。 台北電影節於2001~2018年間,每年聘請策展人主責影展節目架構及經營路線,聞天祥(2002~2006)與郭敏容(2014~2018)為台北電影節在任時間最久的策展人(各5屆),而郭敏容於2019年離任後,台北電影節目前無策展人,改採取選片小組制度,現由洪健倫、馬曼容等人負責國際新導演競賽選片及觀摩單元之構成。 2002年開始,台北電影節開創「主題城市」單元,藉由一系列電影放映、展覽、座談及各式活動,帶領觀眾認識每年主題城市的電影、歷史及文化,本單元至2016年後不再放入影展規劃中;2004年起,規劃固定單元「全球華人影像...

    國際新導演競賽

    原名為「國際青年導演競賽」,2015年起改為現名。參賽影片必須為該導演的第一或二部 DCP/35 釐米劇情長片,70分鐘以上,且必須為台灣首映,但台灣電影不在此限,如2013年入選的《甜·祕密》和2016年的《只要我長大》就是已上映之院線片。另外自2007年起,入選國際新導演競賽的作品中,固定至少有2部台灣導演的作品入選,甚至在2011年,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阜陽六百里》和澳洲電影《小麻雀的天空》三部片的導演皆為台灣人的紀錄,此一慣例直至2015年被打破,當年僅有姜秀瓊導演的《寧靜咖啡館之歌》入選。而在2016年之入選名單中,首次出現入選新導演競賽的台灣導演作品並未同時入選臺北電影獎的情形,該年入選新導演競賽的作品為《只要我長大》及《滾弄》,而已入選該屆臺北電影獎的《樓下的房客》並未入選新導演競賽。。2020年,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入選片《惡之畫》與《破處》,均未入圍台北電影獎,為國際新導演競賽設立後的首次紀錄。

    台北電影獎

    參賽影片必須為台灣電影,或是中華民國籍或持有中華民國居留證的導演執導之外國電影(報名之劇情長片須為國產電影片),共分成「劇情片」、「紀錄片」、「短片」與「動畫片」,最大獎為百萬首獎。2018年前,台北電影獎的評選方式採入選制,即影片入選後,所有影片皆可角逐個人和技術類獎項,並分為初選和決選兩階段,初選自四類影片中各選出十部入選作品,再由決選選出所有獎項的得主。 於2019年起,為鼓勵專業人員,讓優秀的電影工作者透過入圍名單的鼓勵與肯定,被大眾和產業認識,將賽制改為入圍制,並增設4項技術獎項,正式獎項共20項,每項至多入圍5名,評選方式也改為初選、複選及決選三階段,由初選評審選出複選名單(不對外公布),複選評審選出各獎項入圍者,決選評審與複選評審從入圍名單中選出各獎項得獎者。

    焦點城市

    2002年至2015年之間設立,當時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要求,希望以「城市」作為影展主題,也讓「台北」做為東道主的位置被凸顯,於是在台北市文化局的規劃之下,一年選定兩座城市為主題城市,介紹該座城市的電影,成為台北電影節成立初期作為「城市主題影展」的重點特色,同時藉由一系列電影放映、展覽、座談及各式活動,帶領觀眾認識每年主題城市的電影、歷史及文化。

    焦點影人

    選定特定導演、演員或電影從業人員,以其參與之重要作品組合為一專題單元。 1. 1998年,無。 2. 1999年,白光 3. 2000年,凱薩琳麗克維絲(Katariina Lillqvist)、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羅卓瑤。 4. 2002年,李歐卡霍(Leos Carax)、伊利唐卡(Jiri Trnka)、伊利曼佐與齊蒂洛娃(Jiri Menzel & Vera Chytilova)。 5. 2003年,無。 6. 2004年,無。 7. 2005年,亞歷山大蘇古諾夫(Alexander Sokurov)。 8. 2006年,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亞倫金(Allan King)。 9. 2007年,卡爾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 10. 2008年,隆哈維里歐(Ron Havilio)、吉拉阿瑪戈(Gila Almagor)、賈克諾勒(Jacques Nolot)。 1. ※ 本屆另有影人紀念專題單元,分別播放楊德昌、希斯萊傑、市川崑和白景瑞。 1. 2009年,賽吉德沃茲佛(Sergey DVORTSEV...

    台北電影節官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簡體中文)(英文)
  4. 2021年5月14日 · 2021台北電影獎共有400件作品報名,創下歷屆最高的報名件數。 在歷經複選評審將近12小時激烈討論,最後選出共計31部作品入圍,其中以《無聲》入圍八項最多,《同學麥娜絲》、《消失的情人節》與《當男人戀愛時》入圍七項居次。

    • Daniel Ku
  5. \#2021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 線上直播/ 延期三個月,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終於登場(ง • _• )ง快點進直播連結,一同參與屬於台灣電影人的榮耀夜晚。

    • 182 分鐘
    • 67.3K
    • 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6. 2021年5月14日 · 2021年第23屆台北電影獎今天公布入圍名單。 台北電影節將於7月10日舉辦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6月24日登場的台北電影節影展,主辦方將遵從指揮中心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