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佛教的特色之一是世俗化,例如 巖仔 和 高僧信仰 ;雖然有些人對世俗化的佛教較為反感,但佛教原教旨中並沒有反對世俗化的規定。 基本上戰前的傳統佛教採世俗系統(如巖仔和高僧信仰)與叢林系統(如後述之五大山頭)分開的形式,戰後的漢傳佛教系統特色則是高度入世的佛教叢林主導一切。 王見川 博士則認為戰前的傳統佛教,是神異僧和神佛兼祀的世俗系統,江燦騰博士的大量相關全面性研究,則完全否認戰後有所謂高度入世的佛教叢林,而主張是由兼具泛威權政治化、神異靈驗化崇拜和極為多重商業文化性質的三者或兩者特徵的高度入世叢林事業體,在主導著實際的一切發展,此外,中產階級的經濟援助、現代化傳播形態的多元運用,也顯示都市世俗教徒的相對強大影響。 歷史 [ 編輯] 早期佛教 [ 編輯]

  2. 2020年12月13日 · 雖然在解嚴以後,台灣佛教場域呈現眾聲喧嘩的佛教市場特徵,多元化的佛教教派各自依循著重的佛教教義與修行實踐法門招募信徒,包括有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各派別之傳入,以及本土或外來的新興佛教團體等,但整體台灣佛教場域可以說是以「人間佛教」為主

  3. 台灣佛教的特色之一是世俗化,例如巖仔和高僧信仰;雖然有些人對世俗化的佛教較為反感,但佛教原教旨中並沒有反對世俗化的規定。 基本上戰前的傳統佛教採世俗系統(如巖仔和高僧信仰)與叢林系統(如後述之五大山頭)分開的形式,戰後的漢傳 ...

  4. 台灣佛教是指中國台灣地區的佛教,信仰人口約548.6萬人,其信仰人數可能與 道教 、儒教或其他 台灣 民間信仰 有重疊的情況。 據 美國國務院 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有多達80%的人口信奉某種形式,摻雜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傳統台灣民間信仰或台灣宗教。 因此就廣義而言,在台灣,與道教混淆的佛教人口可說 廣達 80%。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台灣佛教. 外文名 :Taiwan buddhist. 目的 :大力提倡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 時間 :清朝統治 中國 後. 歷史. 早期佛教. 清朝統治中國後,大力提倡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因此, 閩南 粵東 地區信仰發生重大變革,除了產生吸收佛教 世俗化 的福建 道教 閭山派 之外,也衍生出適合漢族(閩南粵東人)民情的佛教

  5. 台灣四大名山,或稱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台灣佛教四大本山,可指台灣佛教的傳統四大道場;此稱號也可指現今的四大教團,其中三者最後皆有「山」字。

  6. 其他人也問了

  7. 日治時期 的台灣佛教傳播發展,前後共計50年(1895~1945)間,又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及其不同的傳播特色: 第一階段,是從開始統治到 西來庵 事件爆發,約當統治的前20年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 這一時期,日本佛教各派,除禪宗和本願寺派的淨土真宗與台灣本土寺廟及齋堂建立合作的加盟的關係以外,因新 殖民統治 者對台灣民眾的 宗教信仰 ,採取自由寬容的政策,使佛教的發展機會大增,所以台灣本土的跨地域佛寺信仰聯盟,也紛紛蓄勢待發。 可是,到1914年時,因余清芳等人利用台南的齋堂「 西來庵 」作為抗日連絡中心,造成日本官方的驚慌和警覺。 因此,在事變後,即進行深入的全島宗教調查,並試圖藉聯誼和組織的方式,將全台灣的齋教徒納入其中而加以掌握。

  8. 台灣佛教是夾著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至日本據台後亦未改變。 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年),日本人將政經中心設於台北,故台灣佛教重心也 逐漸在台北形成,日本佛教宗派在台的本山(弘法中心)全都設在台北。包括真宗本願

  1. 台灣佛教有什麼特色? 相關

    廣告
  2. 廣結善緣!推廣助印佛經,與眾生修大悲心共植福田,歡迎善喜布施! 推廣助印佛經,讓眾人發心護持正法,邀您一同喜樂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