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0日 · 臺灣正體. 工具. 理查·米爾豪斯·尼克森 (英語: Richard Milhous Nixon ,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是 美國政治家 ,曾於1969年至1974年擔任 第37任 美國總統 ,1974年時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任期內 辭職 下台的總統 [1] 。 尼克森曾於1953至1961年擔任 第36任 美國副總統 ,還曾任 加利福尼亞州 聯邦眾議員 和 聯邦參議員 。 尼克森生於加利福尼亞州 約巴林達 ,1934年從惠提爾學院畢業,1937年從 杜克大學法學院 畢業,然後回到加利福尼亞州從事法律工作。 1942年,他和夫人 帕特·尼克森 搬到 哥倫比亞特區 為 聯邦政府 工作,隨後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應徵加入 美國海軍 服役。

  2. 2004年8月20日 · 第37任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辭職時傑拉德·福特雖然僅完成了尼克森的剩餘任期並且從未自己被選舉為總統仍然計為第38任總統。 格羅弗·克里夫蘭 的兩個任期不持續,由此計為第22任和第24任總統。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3年8月10日 · 2023-08-10. 瀏覽數 3,050+. 尼克森是歷任美國總統中訪問台灣最頻繁的元首。 Photo by White House photographer Ollie Atkins. Wikimedia Commons. 聽遠見. 近一年來,因為去美元化的議題,不時有人提到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的「尼克森震撼」,其實,對台灣而言,早自1950年代初期,就開始感受到另類的Nixon shock,餘波對台灣金融界的發展也有影響,至於大選在即,對各政黨候選人又有什麼啟發?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個人生活
    • 經濟政策
    • 訪問中國
    • 訪問深圳
    • 個人著作

    尼克森(美國第37任總統)一般指本詞條

    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國著名政治家,美國第34任副總統(1953-1961)及第37任總統(1969-1974)。

    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鎮,愛爾蘭人後裔。父親是汽車加油站和百貨店老闆。尼克森畢業於惠蒂爾學院和杜克大學,先當律師,後入海軍,復員後曾兩次選入參議院。1952年參加副總統競選成功,任副總統4年。1960年、1964年兩度競選總統失敗。1968年參加總統競選獲勝。1972年謀求連任成功。執政後,尼克森對內的目標是抑制通貨膨脹,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提出尼克森主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接觸,於1972年實現訪華,打開了兩國關係的大門。1973年,結束了越南戰爭。同年,蘇聯領導人回訪美國,雙方宣告冷戰結束。

    1974年8月,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自動辭職的總統。尼克森下台後,回到故里開始寫回憶錄。81歲時,尼克森因中風去世。他曾在1972年和1976年兩度訪華,是首位在任期間訪華的美國總統,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中文名: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

    •外文名:Richard Milhous Nixon

    •國籍:美國

    •出生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約巴林達

    •出生日期:1913年(壬子年)1月9日

    •逝世日期:1994年(甲戌年)4月22日

    早年經歷

    尼克森畢業於惠蒂爾學院和杜克大學。1937-194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惠特爾當律師。1938年6月加入共和黨。1940年,尼克森與特爾瑪·凱瑟琳·羅恩結婚,他們共有兩個女兒。 1941年,尼克森一家來到華盛頓,他在物價管理處找到了一個工作,但這個工作並不使他滿意,於是他加入了海軍,開始他被安排在本土工作,但他希望能尋求一些刺激的工作,於是他被派到索羅門群島分管後勤,他從未前往前線,但獲得了兩枚海軍戰鬥之星,1945年底晉升為海軍少校,並準備復員。

    踏入政壇

    1946年,美國即將進行中期選舉,美國共和黨迫切希望能夠得到一位合適的候選人參選加利福尼亞州的12眾議員選區,以擊敗該選區民主黨人傑里·沃勒斯,然而共和黨調查委員會始終未能尋找到一位合適的參選人,最終尼克森的母校惠蒂爾學院推薦了他們的校友尼克森,尼克森坦然接受了提名,他並在選戰中一舉以65586票擊敗了沃勒斯的49994票,當選美國國會眾議員。 在任眾議員期間,尼克森大力支持俄亥俄州參議員羅伯特·塔夫脫的各項提案,同時他還是馬歇爾計畫的堅定支持者,1948年,尼克森在選舉中輕鬆連任。 1948年,尼克森作為眾議員非美活動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希斯間諜案,他是該調查的堅定支持者,在有證據表明希斯無罪時,他要求委員會繼續調查,也因此被視為是共和黨保守派成員和麥卡錫主義的幫凶。 1949年,尼克森開始籌備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他計畫擊敗民主黨參議員謝爾登·唐尼以躋身參議院,在民主黨人道格拉斯同樣宣布競選後,唐尼宣布退出,尼克森最終在1950年的中期選舉中以高票擊敗道格拉斯,當選美國國會參議員。

    競選總統

    從1951年開始,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共和黨不擇手段的對其發動攻擊,麥卡錫主義泛濫、韓戰,特別是解職麥克阿瑟和1951年鋼鐵工人大罷工,都一次又一次打擊了他。1952年3月,杜魯門正式宣布不再試圖競選連任—儘管他仍然可以參選。 與此同時,從1951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呼籲北約最高統帥艾森豪參選,1952年3月,在得知杜魯門已經決意不參選後,在新罕布夏州州長舍曼·亞當斯的幫助下,艾森豪宣布參選,他回到了美國,積極投入競選活動,儘管羅伯特·阿爾方索·塔夫脫的呼聲也很大,但所有人都希望—未來的共和黨候選人應該是一位中間派,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中,艾森豪以595票擊敗了羅伯特·塔夫脫的500票,順利獲得提名。 由於是一位軍人,艾森豪對競選搭檔的挑選並無意見,於是在杜威—前兩次總統選舉的共和黨候選人的建議下,艾森豪決定挑選尼克森,尼克森決定同意。 然而,到了9月,開始有媒體大肆渲染尼克森擁有所謂的富豪基金會為其進行政治募捐,共和黨高層建議尼克森親自上電視解釋,尼克森同意了,就在9月23日尼克森即將舉行演講時,他突然接到了杜威的電話,杜威表示艾森豪的幕僚要求尼克森辭職,憤怒的尼克森掛斷了電話,隨即上台開始直播演講。 他在演講中公布了微薄的財產,還表示到目前唯一收到的禮物是別人寄給他女兒的一條狗,名叫跳棋,並表示無論如何,他們都將繼續收養它,也因此,這篇演講被稱為跳棋演講。 這篇演講吸引了大約6000萬美國人觀看,也直接使得艾森豪放棄了撤換尼克森的想法,並和他一起投入競選。 在1952年11月4日的大選中,艾森豪和尼克森取得的優勢令人咂舌,他們奪取了除南方以外的所有州份,以3400萬票和442張選舉人票大敗民主黨伊利諾州州長阿德萊·史蒂文森,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和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和副總統。

    1940年,尼克森與帕特·尼克森結婚,有兩個女兒:帕特麗夏·尼克森·考克斯、朱莉·尼克森·艾森豪。

    1971年8月到1974年4月,尼克森政府為克服美國經濟滯脹危機採取的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失業、通貨膨脹和美元危機是美國經濟的三大嚴重問題。尼克森就任之初,試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限制經濟成長速度,削減政府開支,但未能緩解通貨膨脹,反而加劇了失業。

    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宣布轉向“新經濟政策”,目的在於對外維持美元的經濟霸主地位,對內控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回升。它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1971.8.15-1971.11)凍結工資和物價,禁止外國用美元兌換黃金並增收10%的進口附加稅;

    第二階段(1971.11-1972.12)對工資和物價實行管制,把年通貨膨脹率控制在2~3%,工資增長率不得超過5.5%,同意將美元貶值7.89%,並取消10%的進口附加稅;

    第三、四階段都以限制工資和物價增長率為目標。1973年又將美元與黃金的比價貶值10%。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標誌著美元在戰後國際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的消亡,也是依據凱恩斯經濟理論克服經濟發展停滯和通貨膨脹雙重危機的嘗試。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毛澤東主席決定和美國加強關係。而美國的新總統,理察·尼克森為遏制蘇聯力量,結束越戰,也想與中國走得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指導兩國關係的《中美聯合公報》,中美交往的大門終於被打開,東西方握手跨過1萬6千英里和20年敵意之橋樑。尼克森此次訪華是20世紀國際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森對此引用毛澤東的話:“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時。”

    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森總統。22日,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森總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就中美關係正常化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討論。周恩來表示:台灣問題是阻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尼克森表示: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自古以來就中國的一部分。 26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森總統赴杭州訪問。之後,尼克森一行飛往上海。

    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在台灣問題上中方重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方聲明:“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並“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係的檔案。它的發表,標誌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係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為促進中美友好關係,中國政府將一對大熊貓“興興”和“玲玲”送給美國人民。

    尼克森對中國的訪問改變了冷戰平衡,他在中國的勝利使人們淡忘了在越南發生的越來越悲哀的事件。

    1993年4月8日,曾經歷史性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向中國人民伸出友誼之手的美國第37任總統理察·尼克森,進行了最後一次訪華之旅。期間,他興致勃勃地訪問了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城市,並於4月14日至15日到訪深圳,並以此結束在華全部行程。

    當時距其於1972年2月開創的”破冰之旅”已有21年之久。這期間,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尼克森也曾多次訪問中國。1993年4月的深圳之行,是他唯一一次訪問深圳。一年後的1994年4月22日,尼克森因突發中風去世。於是,這座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也就成為他在中國大陸的最後記憶。

    首站登上國貿大廈

    1993年4月14日上午10點50左右,尼克森一行從廣州乘火車抵達深圳。火車為這些尊貴的客人專門留出了一節車廂。從廣州到深圳的途中,尼克森對隨行的助手莫尼卡·克羅利說看到了”真正的中國”。窗外的農田和牛車引起了他的興趣,它們與步入現代化進程的廣州都市形成巨大反差,也讓他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側面。

    南國春早,四月的深圳天氣濕暖,鮮花盛開。80歲高齡的尼克森在中國遊歷一周后,對這座幾乎是一夜之間崛起的城市還是充滿好奇。11點市外辦的專車將尼克森一行直接送抵國貿大廈,前往頂樓的旋轉餐廳觀看市容。

    一直對中國的發展非常關注的尼克森不可能不知道,就在一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來到深圳,也曾和他一樣登臨國貿的旋轉餐廳。“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真是個了不起的創舉啊。”尼克森一邊看,一邊由衷地感慨。

    1962年,尼克森寫了《6次危機》一書,記敘他自己的生活經歷,自道短長,自言甘苦。退出政壇後,他在隱居式生活中大量讀書,尤其偏愛政治家的著作。讀書之餘以筆耕為樂,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後出版了《尼克森回憶錄》、《真正的戰爭》、《領袖們》、《不再有越戰》和《1999:不戰而勝》、《超越和平》。

  5. 2024年3月4日 · 美國2024總統大選預定於11月5日舉行而3月5日是被稱為超級星期二」(Super Tuesday的關鍵初選日屆時將有15個州及一個海外領地舉行共和黨初選投票唐納德·特朗普Donal Trump又譯川普再次競選美國總統所謂超級星期二的一系列投票將決定特朗普能否擊敗對手尼基·黑利Nikki...

  6. 尼克森主義 ( 英語 :Nixon Doctrine),或稱 關島主義 (英語:Guam Doctrine),是 美國總統 理查·尼克森 [1] 於1969年7月25日在 關島 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中所提出的外交政策,稍後他也在1969年11月3日一場關於「 越南化 (英語:Vietnamization) 」 [註 1] 的演說中再次提及。 [2] 根據 美國冷戰東亞關係 (英語:East Asia–United States relations) 專家裴斗虎(Gregg Brazinsky)的說法 [3] ,尼克森在演說中強調「美國將會協助所有盟友的國防安全與經濟建設」,但不會「承擔世界上所有自由國家的防衛任務」。

  7. 2017年9月25日 · 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的第2任任期屆滿副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先前曾擔任國會議員6年又擔任副總統8年在國內名氣響亮無人不知。 相較之下,民主黨推出的候選人甘迺迪(John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