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16日 · 海委會表示,如果有人真的因為不聽勸,造成危機發生,而當下海象也不佳,「不好意思,不是只有你有家人,我們也都有。」在「我可能不會救你 ...

  2. 2019年7月17日 · 颱風已經靠近台灣,海委會特別發文提醒民眾不要做蠢事,而發文也引發多方看法,貼文寫著,「我可能不會救你,如果一定要去,請自備塔位,簽 ...

  3. 2019年7月17日 · 颱風已經靠近台灣,海委會特別發文提醒民眾不要做蠢事,而發文也引發多方看法,貼文寫著,「我可能不會救你,如果一定要去,請自備塔位,簽好與妻訣別書」,很多人看了都說這發文太有創意,甚至民眾讚聲,本來就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也有 ...

    • 辛格:由富裕而來的道德義務
    • 哈丁:救生艇倫理學
    • 哈丁:不然你下去好了
    • 遠比你想像緊密的「地球村」
    • 小結

    辛格在將近 50 年前撰寫了一篇名為〈慈善、富裕與道德 (Famine, Affluence and Morality) 〉的文章,當中論證了一種援助他人的道德義務。辛格首先以一個例子為他論證的起點: 辛格相信,我們會認為應該要拯救那個小孩,是因為每一個人的性命都很重要。如果我們同意這個案例,也的確相信我們有道德義務幫助那個即將溺死的小孩,那麼有兩個延伸的原則我們應該也要跟著同意: (1) 這樣的道德義務不分距離; (2) 這樣的道德義務無關是否有其他人正在參與。 「不分距離」,是指如果這個小孩在物理距離上,離我們相當的遙遠,但我們透過某些機制或動作,同樣可以挽救這個小孩的性命,那麼我們就應該這麼做。這個範圍甚至可以擴及到整個地球村。「無關是否有其他人正在參與」,是指即便已經有人踏入池塘當中...

    救生艇倫理學的發展,源自有些環境倫理學者將地球想像成一艘「太空船」,哈丁為對抗這個比喻,才提出了救生艇倫理學。支持這個隱喻的環境倫理學者指出,如果整個地球是一艘乘載著豐富資源的太空船,原則上足以養活太空船上所有的乘客,但是如果太空船內部的船員過度浪費,甚至為了搶奪資源而大打出手,最終將會使這艘太空船受到不可逆的破壞。環境倫理學者相信,既然我們都是太空船上的船員,那麼我們應該攜手合作,共同開發並且永續利用這些資源,這才能使太空船永久地航行向下去。6 哈丁對這個隱喻提出了一個質疑:每一個在地球(太空船)上的人(船員),都有均等分享資源的權利嗎?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代表,每天浪費掉的食物大概是 15 萬噸7——這些食物足以養活一些小型貧窮國家的所有人口。貧窮國家的人民是否可以要求美國將這些食...

    哈丁提出救生艇倫理學的目的,是為了駁斥前述環境倫理學家提出的太空船比喻。對哈丁來說,那些將地球視為太空船的環境倫理學家,總環抱著「資源其實非常足夠」這種過度樂觀的信念,甚至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每一個人應該彼此均等分享現有的資源。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地球的資源根本不足以提供所有人生存,並且富裕國家也沒有義務(很可能也沒有意願)將資源跟其他貧窮國家均等分享。更不用說地球上有許多公共資源並不能分享,例如海洋、大氣以及南極洲等等未受開發的土地等等。就算是可以分享的資源(例如糧食與飲水)好了,這麼多等待救助的人,我們應該把救助給誰?最好的方法就是管好我們自己,同時讓整個地球乘載的人口慢慢下降,甚至連救生艇上的人都應該跟著做人口控制。 哈丁的提議引發了大量倫理學上的爭議與討論,不過對生存在 2020 年...

    其實辛格與哈丁的論述,嚴格說起來並不是那麼的衝突,但是他們兩個側重的要點,的確稍有不同。辛格強調的是當我自己的資源有剩時,基於「每一個人都同等的重要」這個原則,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幫助所有人到最後的一分一毫,以至於包含我在內的所有人都有相對均等的資源可用。哈丁的假設,則是我們沒有幫助他人的餘裕;即便有,我們也沒有拿公共資源(救生艇上剩下來的空間與食物)去幫助他人的道德義務。因為我們始終需要確保自己即便在危機來臨的時候也能活下去。這兩者都同意的是:你可以拿自己的資源去幫助其他國家的人(也就是海上的難民),只是辛格認為這是一種道德義務,而哈丁認為這是你自己可以做的選擇。 但是我們仍然需要面對另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拿剩餘的公共資源去幫助其他國家的人嗎?辛格認為我們當然應該鼓勵政府這麼做,並且我們應該從私...

    辛格與哈丁的文章,幾乎都是半個世紀以前寫定的,而這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在科技上的發達以及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很可能都遠遠超出這兩位學者當年寫作時的想像。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能夠從這些學者昨日著作當中的洞見,挖掘出可供今日我們參考的論點。在 COVID-19 疫情仍然嚴重的當下,或許透過檢視這些理論,我們能夠發展出一些介於兩者之間,而又能帶領我們走出不一樣結局的論述。 1. 1. 我在翻譯上做了一些修飾與整合,原來的論述請參閱 Peter Singer, "Famine, Affluence, and Morality,"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 (1972), p. 231.。 2. 2.我略為整合與改寫了辛格的陳述,原文參閱 Ibid, p. 233. 我曉...

  4. 2019年7月17日 · 對此,海洋委員會特地自製圖文警告「我可能不會救你,今晚隆重上映」,向全台民眾喊話「丹娜絲颱風海上颱風警報發布後,請勿到海邊做一些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19年7月17日 · 海委會:請自備塔位 可能不會救你. 颱風丹娜絲正步步逼近襲台,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昨晚也發出一篇颱風示警文提醒民眾不要前往海邊以免發生危險 ...

  7. 海委會文宣「我可能不會救你」惹議. 民視新聞網. 更新於 2019年07月17日07:40 • 發布於 2019年07月17日04:15. 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昨天透過臉書po出一篇Kuso文章,用意原本是提醒民眾颱風警報發布後,別到海邊戲水,但措詞卻引發爭議,因為不只形容泛舟衝浪是挑戰生命極限的蠢事,還說真的要去就請「自備塔位」,因為「我可能不會救你」。 海洋委員會認為這是模仿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詼諧創意,但已經引起網友和戲水民眾的不滿。 每到颱風前夕,海邊一波接著一波的長浪,又密集浪高又高,對衝浪客來說,就有無限的吸引力。 就是擔心有戲水客,不顧颱風警報發布,違法下水,行政院海洋委員會,趕在颱風警報發布前po文提醒,卻沒想到文章一出引發爭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