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訓名章銅,字少荃、子黻、漸甫,號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 [註 1]、李傅相 [註 2]。安徽 廬州 合肥人,晚清重臣,近代中國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實業家、改革家、淮軍創始人兼最高領袖。為

  2.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訓名章銅,字少荃、子黻、漸甫,號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 [註 1]、李傅相 [註 2]。安徽 廬州 合肥人,晚清重臣,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實業家、改革家、淮軍創始人兼最高領袖。為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文化成就
    • 軼事典故
    • 個人作品
    • 人物評價
    • 家庭情況
    • 後人紀念
    • 史書記載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中文名:李鴻章

    •外文名:Li Hongzhang

    •別名:李中堂、章桐、少荃、儀叟

    •國籍:清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安徽合肥肥東鄉(今瑤海區)磨店

    早年經歷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東鄉(今瑤海區)磨店鄉。 父親李文安,母親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鴻章排行老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譜名章銅。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紮實的學問功底。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秀才。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北京,準備來年順天府的鄉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並作《入都》詩10首,以抒發胸懷,為世所傳誦。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詩言志,有“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之宏願。入京後,他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引領下,遍訪呂賢基、王茂蔭、趙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們的器重和賞識;同時,由於科場順利,使他得以有廣泛的交遊和開闊的眼界,當時與他同榜的甲辰(舉人)、丁未(進士)兩科中,人才濟濟,不少人日後膺任樞臣疆寄,李鴻章與這些同年一直保持著密切而特殊的關係。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應順天府鄉試,考中84名舉人,住京曾國藩宅邸受曾補習教導,同年與周氏完婚。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京會試,以年家子身份受業曾國藩門下。出身徽商又為蘇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為李鴻章太老師的翁心存(孫鏘鳴之師),在青年李鴻章任翰林院編修時,對其經世致用世界觀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啟迪;而以潘、翁為領袖的蘇南豪紳,對李鴻章後來組建淮軍迅速崛起於江蘇,也予以極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鴻章慶幸的是,他在初次會試落榜後的“乙丙之際”(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 當時,曾國藩患肺病,僦居城南報國寺,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面對內憂外患,強烈的參與意識使曾國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義理、辭章、考據三條傳統的治學標準外,旗幟鮮明地增加了“經濟”,亦即經世致用之學一條。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受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鈔》,所以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並把他和門下同時中進士的郭嵩燾、陳鼐、帥遠鐸等一起,稱為“丁未四君子”。日後太平軍起,曾、李各自回鄉辦理團練,曾氏又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後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湘軍幕僚

    鹹豐三年(1853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占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李鴻章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並代為捉刀連夜趕寫奏章。鹹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團練大臣,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對李說:“君禍我,上命我往;我亦禍君,奏調偕行”。於是,他隨同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5月首次與太平軍交戰於和州裕溪口。次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也由王茂蔭舉薦,回鄉辦團練。李家父子的團練“整齊皆可用”。李鴻章先後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捻軍作戰。 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 鹹豐五年(1855年)十月,因率團練收復廬州之功,“奉旨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鹹豐六年(1856年)九月,隨同福濟等先後攻克巢縣、和州等地,後敘功賞加按察使銜。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時之間,謗言四起,李鴻章幾不能自立於鄉里。鹹豐七年(1857年),安徽巡撫福濟奏報李鴻章丁憂,為父親守制,從而結束了他為時五年的團練活動。 次年,太平軍再陷廬州,李鴻章攜帶家眷出逃,輾轉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處。 鹹豐九年(1859年)十二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此時,正當湘軍三河之戰剛剛敗,需人孔急。因此,曾國藩對於招李鴻章入營襄助,甚為積極主動。但曾也深知,李自恃才高氣盛,鋒芒畢露,真要獨當一面,還需再經一番磨礪。於是,他平時儘量讓李鴻章參與核心機密的討論,將其與胡林翼、李續宜等方面大員同等看待;當時,湘軍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辯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國藩經常有意無意讓他們與李鴻章爭口舌之長,以挫其銳氣。至於曾氏本人,更是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表率來影響李鴻章。如李愛睡懶覺,曾則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齊後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講虛誇大言以譁眾取寵,曾多次正言相誡:待人惟一個“誠”字。每當遇到困難河挫折,曾則大談“挺”經。如此苦心孤詣,使李鴻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習慣都深受曾國藩的潛移默化。李鴻章自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又說“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曾國藩生性“懦緩”,而李的作風則明快果斷;曾國藩每有大計常猶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數言而決。 其後安徽巡撫翁同書(同治帝、光緒帝之師翁同龢長兄)對太平天國戰爭時棄城逃跑,曾國藩起草《參翁同書片》時採用李鴻章之草稿:“臣職份所在,例應糾參,不敢以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當時翁同書之父翁心存正處高位),並因此更欣賞李鴻章的才華。但李鴻章也因此與翁同龢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後翁同龢處處刁難北洋水師。 鹹豐十年(1860年)秋,曾、李師生之間因曾國藩決定移軍祁門和彈劾李元度二事發生嚴重分歧。李鴻章認為祁門地處萬山叢中,是兵家所忌的“絕地”,移駐不妥;而李元度追隨曾氏,好為“文人大言”,而非將才,曾深知其短卻使他領軍防守徽州,甫一兵敗又嚴詞糾參,李鴻章不願擬稿並“率一幕人往爭”,終至憤而離營。這表明,李此時的戰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後來,經過胡林翼、陳鼐和郭嵩燾等友朋的勸說和曾國藩的再三招請,李鴻章乃於次年六月七日重回湘軍大營。 同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游地區已失去最後一支主力。在太平軍猛烈攻勢下,江南豪紳地主,紛紛逃避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錢鼎銘等為代表,前往安慶請曾國藩派援兵。錢鼎銘先動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士紳盼曾國藩如久旱之望雲霓;繼而曉之以利,說上海每月可籌餉六十萬兩,這對時感缺餉的湘軍,不啻是一大誘惑;同時,錢鼎銘還利用其父親錢寶琛是曾國藩和李文安同年的關係,走李鴻章的門路要說動曾國藩。曾國藩最初屬意派曾國荃領兵東援,但曾國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願往。隨後,曾國藩又函請湘軍宿將陳士杰出山,但陳亦以“母老”力辭,曾國藩最後轉商於李鴻章,李欣然應命,於是開始了淮軍的招募與組建。

    組建淮軍

    鹹豐十一年(1861年)夏,西鄉團練頭目得知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安徽人李鴻章在幕中主持機要時,就公推曾任李文安幕僚的張樹聲向李鴻章、曾國藩上了一道稟帖,洞陳安徽形勢,並表示了願意投效的決心。曾閱後大為賞識,親筆批示“獨立江北,真祖生也”。由於廬州團練的這些基礎和李鴻章在當地的各種關係,淮軍的組建、招募比較順利。 李鴻章首先通過張樹聲招募了合肥西鄉三山諸部團練。接著,又通過前來安慶拜訪的廬江進士劉秉璋與駐紮三河的廬江團練頭目潘鼎新、吳長慶建立聯繫。潘、劉自幼同學,又同為李鴻章父親李文安的門生,吳長慶的亡父吳廷香也與李文安有舊交,自然一呼而應。 同治元年(1862年)春節過後,淮軍最早的部隊樹(張樹聲)、銘(劉銘傳)、鼎(潘鼎新)、慶(吳長慶)四營即陸續開赴安慶集訓。與此同時,李鴻章還命令三弟李鶴章回合肥故鄉招募舊部團練,回響投軍的有內親李勝、張紹棠,昔年好友王學懋,以及父親李文安的舊部吳毓蘭、吳毓芬等。 首批四營淮軍抵達安慶後,曾國藩極為重視,親自召見各營將領加以考察,並親為訂立營制營規。曾國藩擔心新建的淮軍兵力太單薄,還從湘軍各部調兵借將,其中整營撥歸淮軍的有: 1、屬於湘軍系統的“春”字營(張遇春)和“濟”字營(李濟元);2、太平軍降將程學啟“開”字兩營;3、湖南新勇“林”字兩營(滕嗣林、滕嗣武)以及後到的“熊”字營(陳飛熊)和“垣”字營(馬先槐);4、曾國藩送給李鴻章作為“贈嫁之資”的親兵兩營(韓正國、周良才)。其中,以桐城人程學啟部“開”字兩營作戰最為兇悍,士卒多系安徽人(丁汝昌當時即在該部)。這樣,李鴻章初建的淮軍,就有了14個營頭的建制(每營正勇505人,長夫180人,共685人)。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國藩在李鴻章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淮軍各營,淮軍正式宣告建軍。隨後,上海士紳花銀18萬兩,雇英國商船7艘,將淮軍分批由水陸運往上海。由於“濟”字營留防池州,因此乘船入滬的淮軍總計13營約9000人。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3月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12月改為實授。 李鴻章受任之初,形勢極為嚴峻。當時上海是全國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華洋雜處,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淮軍抵達時,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能否守住上海並徐圖發展,是擺在李鴻章面前的最大考驗。李鴻章牢記恩師的教誨“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吏治洋務皆置後圖”。而由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獻媚,他們和外國軍隊對淮軍不以為然,“皆笑指為丐”。面對這種情況,李鴻章激勵將士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成功守住了上海,讓中外人士對淮軍刮目相看。 淮軍到滬未及一年,“盡改(湘軍)舊制,更仿夷軍”,轉變成了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的新式軍隊,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同時,李鴻章還採用一系列招降納叛,兼收並蓄的措施,擴充實力在掌握地方實權後,他在江蘇大力擴軍,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李鴻章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進攻太平軍。

    書法造詣

    人們在評述李鴻章功過是非的同時,逐步注意到了他的書法藝術,通過其存世的大量墨跡,我們看到了他書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養頗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詣甚深的晚清書法家。 李鴻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諧於一體,美若一粒粒生動活潑的珍珠在跳躍,行行有度,疏而不亂。覽之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不失為一篇書法高品佳作,顯示出李鴻章的書法造詣之深。

    藏書成就

    李鴻章從政之餘,喜歡收藏圖書。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園,有“望雲草堂”藏書處。鹹豐十年(1860)在上海鎮壓小刀會起義時,經常光顧著名藏書家郁松年的藏書樓“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給他。去世後,其藏書歸於李經邁繼承,其珍貴版本於抗日戰爭中經“漢文淵”書肆主人出售不少。其餘藏書在1940年由其孫李國超捐獻給震旦大學圖書館,計18000冊。 其中有《李文忠公全集》100冊,內分奏稿、朋僚函稿、譯著函稿、教堂函稿、海軍函稿及電稿等。其餘為政書、兵書、方誌、科技圖書及歷代名人年譜等,抄本有《柔遠全書》,藏書交至震旦大學後,校方為之設有“合肥李氏望雲草堂藏書”專室,又稱“李氏文庫”,以特製雕鏤精美的西式書櫃貯藏。該館在《震旦雜誌》撰文介紹藏書捐贈之事。1949年以後,震旦大學圖書館藏書隨院系調整歸入復旦大學圖書館及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其中李氏藏書歸入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藏。

    1896年李訪英(實為訪美),受到熱情款待,李用手抓雞,大家愕然,出於尊重,也學樣。從此,英國人吃雞不必拘泥於刀叉。同時,天天西餐使李無胃口。於是他讓廚師將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燒成了一鍋大雜燴。撲鼻香味使英國官員們饞涎欲滴,忙打聽是什麼菜?答曰雜碎。李示意他們盡情享用,結果一個個讚不絕口。據說後來飯店的選單上就有了“李鴻章雜碎”。

    這說明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禮儀,無高下之分。李鴻章作為一個中國使臣,在桀驁不馴的日不落帝國人面前,沒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不得不說他有著強烈的民族觀念。

    李鴻章的作品,收錄於桐城吳汝綸主持編纂的《李文忠公全書》(亦稱《李文忠公全集》),全書一百六十五卷,六百餘萬字。後戴逸、顧廷龍主編《李鴻章全集》,收錄李鴻章的奏摺、電報、公函、私人信件、詩文等,內容較前書更為豐富。

    《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鴻章的組詩作品,共十首,是作者奉父命入京應試時所作的藉以立志抒懷的作品,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胸魄氣略。其中一首是: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須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野鷗。笑指蘆溝橋畔路,有人從此到瀛洲。

    總評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歷代評論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訊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梁啓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啓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梁啓超對李鴻章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船,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云云。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法越中日兩役間,此論極盛矣。出於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髮栗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 趙爾巽《清史稿》:①鴻章長軀疏髯,性恢廓,處榮悴顯晦及事之成敗,不易常度,時以詼笑解紛難。尤善外交,陰陽開闔,風采凜然。②其任事持大體,不為小廉曲謹。自壯至老,未嘗一日言退,嘗以曾國藩晚年求退為無益之請,受國大任,死而後已。馬關定約還,論者未已,或勸之歸。鴻章則言:“於國實有不能恝然之誼,今事敗求退,更誰賴乎?”其忠勤皆類此。居恆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搨蘭亭,日臨摹百字,飲食起居皆有恆晷。長於奏牘,時以曾、李並稱雲。③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祖先

    李氏先世本姓許,明末避亂由江西湖口遷至合肥。九世祖李心莊無子,同莊姻戚許迎溪將次子子慎所給其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讀為生,至李鴻章高祖時才“勤儉成家,有田二頃”,一直與科舉功名無緣,直到李鴻章父親李文安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進士,李氏一族才“始從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

    父兄

    父親李文安,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進士,榜名李文玕。任刑部主事,歷官員外郎、督捕司郎中,記名御史。李文安與曾國藩同年登科,並令其子李瀚章、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 大哥:李瀚章。女兒:李經萱,嫁曾國藩女兒曾紀芬之子聶其煐。 三弟:李蘊章,追隨李瀚章,辦理軍餉,稅務厘金,後以殘廢之身居家不出。 四弟:李鶴章,同治三年,捐贈黃馬褂,授甘肅甘涼道。子李經義:官至雲貴總督。子李經馥:娶曾氏系曾國藩次子曾紀澤之女。其子李國芝娶清末政治家、二品工部左侍郎、企業家盛宣懷孫女盛毓菊。 五弟:李鳳章,李家首富。兒子李經翊,孫李國洵,曾孫女李家英。 六弟:李昭慶,累擢至記名鹽運使。長子李經方,過繼給李鴻章。次子早逝。三子李經榘,候選知州,候補知府,賞戴花翎,賞給一品封典,1895年誥授光祿大夫,娶郭氏系首任英國公使郭嵩燾之女。四子李經敘,上海製造局會辦,金陵製造局總辦,1897年隨駐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參贊住駐秘魯,代辦出使大臣事物,娶許氏系翰林院編修許其光之女。其子李國源娶皖系軍閥、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長女段式萱。五子李經翊,過繼給李鳳章。

    配偶

    李鴻章原配夫人周氏,鹹豐十一年(1861年)病故。繼室趙小蓮,系太湖望族、進士趙昀之女。側室莫氏,侍妾冬梅。

    故居

    李鴻章的家宅,李鴻章故居位於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布局整齊,結構嚴謹,雕樑畫棟,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為大門、前廳、中廳、走馬樓(小姐樓)。東面新開放的淮系展館1500多平方米,整個李府的占地面積總計3500多平方米。 故居面南背北,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面對著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過廳、中廳以及內眷所住的走馬樓。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顯的江淮官宅特點。 李鴻章故居建於19世紀末。故居當年規模很大,許多人用“李府半條街”來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氣勢。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獨有的風貌,在十年動亂的時候,李鴻章故居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後,在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的督導下,合肥市政府對李鴻章故居採取保護措施,根據歷史照片,在原地修復重建,現存規模已不到原來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舊保留。

    祠堂

    北京、天津、保定、上海、濟南、南京、合肥肥東等地建有李公祠。

    李鴻章報恩祠

    祠堂是清光緒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李鴻章六兄弟為報許氏之恩出資興建。由於年久失修,許氏宗族集資百萬元,對報恩祠進行了重修,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基本恢復了當年的原貌。

    《清史列傳·李鴻章

    《清史稿·卷四百十一·列傳一百九十八》

    此外,李鴻章尚有下列傳記行世:

    李鴻章》(尹福庭著),《李鴻章》(韋息予著),《李鴻章》(高陽著),《李鴻章傳》(梁啓超著),《李鴻章傳》(李守孔著),《李鴻章傳》(苑書義著),《鬼才李鴻章》(誥明著),《李鴻章與甲午戰爭》(劉功成著),《困經:李鴻章一生的九大布局》(司馬烈人),《李鴻章:人生暢吟》(王健、方英選編),《李鴻章與中國軍事工業近代化》(【美】T. L. 康念德著),《洋務之夢:李鴻章》(成曉軍著),《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周軍、楊雨潤主編),《李鴻章的外交生涯》(董叢林),《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歷史漩渦里的重臣與帝國》(雷頤著),《人才薈萃-李鴻章幕府》(歐陽躍峰著),《換一隻眼睛看歷史:外國人評點李鴻章》(張明林著),《李鴻章回憶錄》(【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李鴻章時代》等。

  3.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李鴻章李鴻章 - 維基大典

    直隸總督李鴻章 八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撫。十二月,詔援黔,未行,改援陝西。九年七月,剿平北山土匪。值天津教堂滋事,命移軍北上。案結,調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十月,日本請通商,授全權大臣,與定約。十二年五月,授大學士,仍留總督任。

  4. 海軍歷史人物介紹- 李鴻章評述. 桂瑞華 將軍、苗瓊文 女士. 提 要:一、李鴻章一生的功業多與洋人有關,自發跡起亦受外人幫助,其「欲用蠻夷夏」,虛心忍辱的處世(事)原則,無論在建構淮軍或個人功業方面,不獨西化甚深,而且對古老中國「睡獅」的覺醒,亦有其一定程度的貢獻。 盾,獲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此;他積�. 紙老虎」的面目尚未完全顯露。迄甲午戰後,日本新興崛起於東亞,各國亦紛紛在華予索予求,租借港灣,劃勢租地,才激起�. 海追擊、導致廣乙艦觸礁自焚。中日戰爭烽火遂起,而清廷豐島緒戰遭挫,對當時世界排名第八的清朝海軍敗於排名十一的日本,仍不知警覺,以至大東溝海戰敗,到威海衛守禦無成、簽訂馬關�. 用蠻夷夏、甲�. 是密不可分的。從太平天國之亂到義和團事. 壹、前言.

  5. 2019年9月23日 · 精選書摘. 曾國藩在收復南京城後加官晉爵,而李鴻章的穩固仕途也是建立在敉平叛亂的功勳之上。. 曾國藩歿故於一八七二年,生前他並沒有多少時日享受崇榮的地位,但李鴻章卻配享高壽。. 往後三十載,李鴻章儼然是中國權傾一時的宰輔。.

  6.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訓名章銅,字少荃、子黻、漸甫,號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近代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實業家、改革家、淮軍創始人兼最高領袖。

  7. 其他人也問了

  1. 李鴻章 相關

    廣告
  2. 賣舊古董立即洽詢!書法、舊鐘錶、花瓶等皆可免費估價,高價收購! 百貨皆買萬物皆賣!鑒定買賣于右任、張大千、孫中山…書法字畫墨寶,歡迎來電洽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