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6月13日 ·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在 凡爾賽宮 鏡廳 宣布成立。. 白衣者為 俾斯麥 ,威廉一世旁邊舉手高呼者為 巴登大公 腓特烈一世 。. 這幅名為《 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 》畫作由 安東·馮·維爾納 創作於1877年,現藏於俾斯麥最後住所 腓特烈斯魯厄. 1870年12月10日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
    • 疆域
    • 政治
    • 軍事
    • 外交
    • 經濟
    • 社會
    • 教育

    德意志帝國(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法語: Empire allemand),通常指從1871年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將神聖羅馬帝國算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其國號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

    帝國由27個領地構成,其中普魯士王國占帝國大部分地區並擁有最多人口。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德意志全境,德意志帝國建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

    •中文名稱:德意志帝國

    •英文名稱:Deutsches Reich(German Empire)

    •簡稱:德國、德意志

    •所屬洲:歐洲

    •首都:柏林

    •主要城市: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斯圖加特,多特蒙德,波恩等

    形成背景

    19世紀以前德意志地區是一個民族分合無定的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徒具虛名的鬆散諸侯聯盟,最多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經過幾百年的苦苦奮鬥,德意志終於在1871年由普魯士王國實現了首次民族大統一,然而卻又因兩次大戰的失敗,國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才重新實現統一。 可以說,德國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問題(或者說謀求國家統一)就成為了貫穿整個德意志近現代史的一條主線。為什麼普魯士王國的興起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就因為德國的統一大業最終是由普魯士完成的。那么,身處在一個列強環伺的歐洲和一個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間,人口和領土都不算多的普魯士,又究竟是憑藉何種“神奇的力量”逐漸由弱變強,一步步壯大發展起來的呢? 1618 - 1648年,歐洲大陸的封建君主們在德意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逃脫了歐洲封建君主們的干預而獲得了勝利,卻使德意志徹底衰落。作為這場殘酷戰爭的主戰場,德意志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滅,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農民變得一無所有,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戰爭結束後,德意志仍然只是一個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空頭“國家”。 根據威斯特伐里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的勝利者法國和瑞典有權保證德意志各邦內政和外交上的獨立,各邦有充分權利同歐洲任何國家簽定條約。這樣,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確定下來了。 三十年戰爭後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種程度,有這樣一組數據很能夠說明問題:當時在德意志境內,共有360個獨立的邦國和1500個半獨立的領地。絕大部分的邦國版圖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里亞地區,每個邦國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里。但是所有這些邦國的君主卻都很自負,無論其邦土大小都一樣建立起自己整套的專制制度,國家機構健全,也擁有軍隊。一支軍隊有時只有12個士兵組成。 在這種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一個社會有秩序、中央有權威、政府有效率、軍隊有戰力的普魯士顯得十分與眾不同。須知近代歐洲,任何國家的崛起都不是溫情脈脈、和風細雨的曼妙之旅,在那個弱肉強食、血雨腥風的動盪年代,普魯士從一開始就注定要用火與劍來鋪就它的王者之路。

    帝國成立

    進入19世紀後,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 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鬥爭不斷高漲。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但遭到鎮壓。俾斯麥(Ottovon·Bismarck)出任普魯士宰相後,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於1864年擊敗丹麥,收復了丹麥占領的兩個德意志邦。1866年擊敗奧地利(見普奧戰爭詞條),普魯士獲得了漢諾瓦、法蘭克福等地,並成立包括普魯士和大多數其他德意志邦國的北德意志同盟。 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併南德諸邦,統一了除奧地利外德意志全境。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德意志帝國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德意志的統一道路決定了國家的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特徵。 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

    政治經濟

    德意志帝國的成立,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19世紀70年代,帝國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法案,如銀行法、統一貨幣法、專利權法、統一關稅法、統一度量衡法等。通過普法戰爭,從法國掠得50億金法郎的戰爭賠款、阿爾薩斯以及洛林的鐵礦和鉀礦,以及接受和套用其他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經驗,使帝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80年代初以及1890~1893年的經濟危機,加速了工業和銀行業的集中。

    本土

    帝國本土在德國統一之前,德意志地區分成了39個獨立的邦國。這些邦國包括王國、大公國、公國、親王國、自由漢薩城市和帝國直轄領。普魯士是眾多構成帝國的邦國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領土占整個帝國的六成。 這些邦國中的其中數個在神聖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得到了獨立主權。其餘的邦國都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得到獨立主權。這些邦國的領土可能並不是一塊連續的領土,可能會分成數個部分分布在德意志地區各地。這種現象是因為透過家族分支瓜分領地,或者是透過徵購而獲得的。 帝國內的每個成員國都會派遣代表參加帝國聯邦會議和帝國議會。帝國中心與每個成員國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很固定,之間的關係仍然在基礎階段。德意志皇帝的權力範圍頗大,例如他能夠調停邦國之間的爭論,或者是解決邦國的繼承權問題。 •王國 普魯士王國(柏林):布蘭登堡、黑森省、漢諾瓦省、威廉港、霍亨索倫、勞恩堡公國(與普魯士組成個人聯盟直到1876年,然後併入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拿騷、東普魯士、波莫瑞、波茲南、萊茵省、薩克森省、西里西亞、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威斯伐倫、西普魯士 巴伐利亞王國(慕尼黑) 薩克森王國(德勒斯登) 符騰堡王國(斯圖加特) •大公國 巴登大公國(卡爾斯魯厄) 黑森大公國(達姆施塔特)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什未林)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新施特雷利茨) 奧爾登堡大公國(奧爾登堡) 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大公國(魏瑪) •公國 安哈特公國(德紹) 不倫瑞克公國(不倫瑞克) 薩克森-阿爾滕堡公國(阿爾滕堡) 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科堡) 薩克森-邁寧根公國(邁寧根) •親王國 利珀親王國(代特莫爾德) 羅伊斯-施萊茨-格拉親王國(格拉) 羅伊斯-格瑞茨親王國(格瑞茨) 紹姆堡-利珀親王國(布卡堡) 施瓦茨堡-魯道爾施塔特親王國(魯道爾施塔特) 施瓦茨堡-桑德豪森親王國(松德斯豪森) 華迪克-皮亞蒙特親王國國(阿羅爾森) •帝國直轄領

    殖民地

    德國正式擁有過主權的地方包括:太平洋薩摩亞:1899年-1914年 德屬紐幾內亞,包括威廉皇帝領地和鄰近海島:1884-1914年;其政區還包括:索羅門群島、加羅林群島:1889年-1914年 馬里亞納群島:1889年-1914年 諾魯、馬紹爾群島 德屬東非:後來的坦噶尼喀,今天屬於坦尚尼亞:1885年-1918年 盧安達和蒲隆地:1885年-1917年 維圖:1885年-1890年,在今肯亞 德屬西非包括:喀麥隆:1884年-1914年 多哥:1884年-1914年 德屬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883年-1915年 德國也在中國擁有土地利益: 膠州灣租借地,包括租借地青島:1897年-1914年(原本租借99年)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山東勢力範圍 黃河流域勢力範圍

    德意志帝國是容克-資產階級專政,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軍事官僚主義和資本主義色彩後起的國家。德意志帝國的統一道路決定了國家的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特徵。

    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德意志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二元制)的聯邦制國家。

    帝國元首是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

    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只對皇帝負責。

    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後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組成,普魯士在議會中占有決定性,可以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其預算權和立法權受聯邦議會制約。

    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資產階級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

    德國軍隊在1870年只有40萬人左右,到了1911年增加至864,000人。國家實行徵兵制,男子都須要服役,期間不斷灌輸國家觀念,接受紀律訓練和意識形態的統一。軍官大多是來自貴族階級,1860年有65%軍官來自貴族家庭,可是這比例不斷下降,到1913年只有30%。

    1890年代,德國出現了沙文主義團體,其中勢力中最的是泛德意志協會,宣揚日耳曼種族優越論,提出奪取英、法等國殖民地,再吞併歐美小國,以建立世界性的大日耳曼帝國,對當時的德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887年,通過了軍事法案,同意增加軍費。

    1898年成立德國海軍聯盟,並通過了第一個海軍擴建法案,在1903年前建造11艘裝甲艦、63艘驅逐艦、23艘巡洋艦。1900年通過第二個海軍法案,1915年前擁有7艘戰艦、11艘重型巡洋艦、34艘輕型巡洋艦和100艘驅逐艦,使德國海軍僅次於英國。1906年英國建造無畏艦時,再通過第三次海軍法案,建造無畏艦。德國擴建海軍引起英國關注,展開了軍備競賽,1908年時英國有8艘無畏艦,德國卻有7艘,成為全球第二海軍強國。

    1891年,德軍總參謀長施里芬開始調整對俄法的作戰計畫,以速戰速決為原則,4-6周內擊敗法國、3-4個月內擊敗俄國,最終在1905年完成計畫,這便是著名的施里芬計畫。

    為了準備戰爭,德國軍費開支不斷增加,1879年只有4.28億馬克,到1913年已超過20億馬克,軍隊人數從1874年的40萬增加至戰前的75萬,390艘船艦,海員達8萬人。同時,威廉二世亦積極對外擴張,甚至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派出“豹”號戰艦駛至摩洛哥,以示抗議。

    外交政策是以爭霸歐洲大陸為目標的大陸政策,為此1873年恢復德、俄、奧三皇同盟,1882年訂立德、奧、意三國同盟。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僅在位99天即病逝,其孫威廉二世即位後於1890年將俾斯麥解職,以加強自己的決策權。

    90年代後期,資產階級同容克之間進一步融合,對外積極擴軍備戰,赤裸裸地宣揚侵略、擴張、強權和殖民主義,推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0世紀初,國內矛盾加劇,與英、俄、法等老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也日趨激化,終於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十九世紀中期的德國仍以務農為主,1852年期間約50%人從事農業生產。

    早在1834年德意志地區已組成關稅同盟,以消除各邦之間的關稅,促進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加上普法戰爭後得到大量賠款,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進行工業革命,經濟突飛猛進,鄉村人民湧入城市,提供了大量勞力,成為工業生產的勞動者,1882年德國工業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40%,魯爾地區更成為德國的工業中心。

    1873年俾斯麥創立帝國鐵路局,負責國家的鐵路事務,迅速擴建帝國鐵路網,1865年鐵路總長度只有14,690公里,1875年已達27,960公里,減低了產品運費和運輸時間。

    德國的鋼產量亦大為提升,由1870年的140萬噸,去到1913年已超過1,000萬噸,煤產量增加3倍。

    在經濟高速發展達到頂峰時,1873年的大蕭條使德國經濟發展減緩,德國在1879年改行保護關稅政策,以保護國內工農業,而德國經濟要直到1895年至1913年才恢復,此時期德國出現了新的工業,如化學、電子業。然而俾斯麥的保護關稅政策到了19世紀末已失去成效,不但使國內物價高漲,而且招且外國的報復性攻擊,使德國工業產品外銷不理想,在卡普里維時期才調整此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後,德國是以速戰速決方式擊敗法俄兩國,可是戰事持續,由於德國沒有作打長期戰爭的準備,1915年糧食出現短缺,主要是英國封鎖所造成,許多糧食無法入口至德國,在6月政府實施麵包配額管制。

    德國早期大多數工人居住和工作環境都很惡劣,早期德國工人的工資較低,缺乏保障,住屋與公共設施未能配合人口湧入的需要,許多工人為節省開支,往往與數人合租一間住房。城鎮衛生不良,衛生設施較原始。於是政府在1883推出疾病保險法、1884年的意外災難保險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殘廢保險法、1911年的職員保險法,使德國成為一個擁有優良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此外政府又大力興建房屋,縮短工人的工作時間,1878年立法規定婦女及兒童不得從事對有害身體的工作,14-16歲的青少年每天工作不得超過10時。

    德國國內男女不平等現象甚為普遍,婦女是沒有投票權的二等公民、法律對婦女的歧視、同工不同酬、受教育權利、甚至在1908年帝國結社法通過前婦女是沒有參與政治權利,包括工會和政黨。戰前避孕方法極不普及,故每家庭都有4至5名子女,加上死亡率漸漸下降,導致人口急增。

    相比歐洲其它國家,德國的教育制度可以說是相當進步。

    19世紀初多數邦國通過立法,規定國民須接受基本義務教育。

  2. 德意志帝國(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1871年—1918年),位於歐洲中部的二元君主制 聯邦制 國家,又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 霍亨索倫王朝 統治的最後一個國家。. 其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 這也成為了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號 ...

  3. 德國國內及國際旅遊對GDP的直接貢獻數額達到432億歐元;將間接因素包括在內後,旅遊業貢獻4.5%的GDP,並提供兩百萬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的4.8%)[參 176]。. 德國以其多元的旅遊線路聞名,包括南部從符茲堡到菲森的浪漫之路;西部穿越普法爾茨葡萄酒產區 ...

  4. 德意志帝國是西元 1871 年,由原來普魯士王國建立的帝國是德國第二帝國。 在俾斯麥與威廉一世努力下,德國整軍建武,並向外發動三次重要會戰,分別丹麥、普奧與普法戰爭,成功統一日耳曼各邦國。

  5. 其他人也問了

  6. 目前,德國是 歐洲 第一大 經濟體 ,也是 歐盟 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 北約 、 申根公約 、 八國集團 、 聯合國 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 資本主義 國家。 歐洲四大經濟體 之一,其 社會保障制度 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 以 汽車 和 精密工具機 為代表的 高端製造業 ,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簡稱 :德國、德意志. 所屬洲 :歐洲. 首都 : 柏林. 主要城市 : 漢堡 , 慕尼黑 , 科隆 , 法蘭克福 , 斯圖加特 , 不萊梅 , 德勒斯登 等. 國慶日 :1990年10月3日. 國歌 :《 德意志之歌 》 國家代碼 : DEU.

  7. 2020年10月6日 · 直探兩千年來各大帝國的權力政治,徹底顛覆你對帝國的負面認知。 2010年《擇萃》(Choice)傑出學術研究獎 2011年世界史協會(WHA)書籍獎 美國大學歷史系通識課程必備! 探索「帝國是什麼」及「帝國如何運作」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