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3日 · 如果置之不理,會自己痊癒嗎? 粉瘤、粉刺、疔瘡大不同. 粉瘤是表皮良性囊腫. 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指出,在皮膚科門診中,粉瘤和疔瘡是常見的皮膚病,卻也容易被民眾混淆。 這兩種皮毛小病看似沒什麼,但假使沒有進行正確診治,不僅有可能影響外貌,甚至會造成生活行動上的不便,尤其是大腿、臀部長了疔瘡或發炎性粉瘤,那真叫人坐立難安,就如同九把刀所形容的「屁股猛坐椅子上,會有升天感」。 粉瘤又稱為「表皮囊腫」,是一種生長緩慢,位在皮膚真皮層或皮下脂肪層的良性囊腫。 導致粉瘤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皮膚表皮的毛囊增生現象,於是形成了囊袋,而老廢角質代謝物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積在囊袋中,日積月累下在皮膚表面隆起一個球狀凸起物。

  2. 2023年5月31日 · 根據2021年國內制定的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最輕度的患者可先擦乳液保濕(尤其吹冷暖氣時要特別保濕)避免發癢,迴避刺激物,包括流汗要盡速擦乾,不要穿毛料衣物,以棉質與絲質衣服為主;肥皂清潔力不要太強;不要使用含有香精的乳液等,也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組織胺含量高的食物。 (延伸閱讀: 異位性皮膚炎、汗疹和玫瑰疹發作部位、特徵大不同,痱子粉止癢用錯恐怕更嚴重! 隨病情調整治療藥物. 能降低類固醇用量. 若非藥物的改善效果不佳,身為病友的俞佑醫師指出,這時就要考慮以外用藥物來治療。 外用藥物的第一線是「類固醇」,其中細分為7種不同強度,通常皮膚科醫師會依身體部位、年齡層,選用不同強度的類固醇來治療。

  3. 2017年3月14日 · 免疫力強弱是罹患關鍵. 老人、小朋友須當心. 哪些人是疥蟲寄生的高危險群? 長期臥病在床的老人或是小朋友,抵抗力沒有成年人那麼好,較容易受到疥蟲寄生感染。 吳南霖醫師表示,曾去過一個呼吸照護中心,十床有將近一半都罹患疥瘡,但護理師都未受到感染,這跟病人的免疫狀態有很大的關係,有些人的免疫狀況不好,長年受疥蟲感染之擾。 疥蟲感染多半和免疫力相關,不過並非碰觸病人,就會立即被疥蟲寄生,吳南霖醫師也提醒民眾不要過度驚慌。 如果病人的免疫力過差,原本的疥瘡也容易惡化成結痂型(挪威型)疥瘡,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說:「一般疥瘡病患身上的疥蟲數量約為10~15隻,但結痂型(挪威型)疥瘡因患者免疫力特別差,疥蟲數量最多可達百萬隻。 一人得病. 需要全家治療及預防.

  4. 2002年1月9日 · 正式邁入21世紀的一月號,我們專訪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也是現任中華民國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紀秀華醫師,聽她談談皮膚醫學的研究趨勢及門診病人最常犯的觀念迷思,也聊聊她自己的皮膚保養之道。 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的紀秀華主任,是現任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郁秀的高中同班同學。 她笑稱自己高中時,因為「對人生的意義充滿迷惑」,只知道行醫可以幫助別人,因此,從北一女直接保送台大時,選擇了醫學院。 又因為自認「天生眼力好,好奇心強,」擅長觀察、分析皮膚表面的變化,在興趣指引下走上皮膚專科,從此展開皮膚醫學研究。 揭開皮膚癌的神秘面紗. 紀秀華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曾在馬偕醫院待了6年,這段獨挑大樑的時期,她深感皮膚醫學之浩瀚,不是教科書所能提供,於是她重回台大,攻讀當時以分子生物學研究為導向的臨床醫學研究所。

  5. 2023年5月27日 · 美麗信義皮膚科診所曾奕騰醫師解釋,很多人知道汗斑是由皮屑芽孢菌(屬)引發,現已改名為「馬拉色菌(屬)」,屬於黴菌的一種。 它是人體皮膚上的正常菌叢,但大量滋生時就可能造成汗斑,或黴菌性毛囊炎等疾病。 然而,治療的目標並不是「完全殺光」,也無法完全清除掉,是要往「減低菌量」的方向治療。 有3個原因會影響治療汗斑的效果: 1.有些人因工作或環境因素,皮膚常處在悶熱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因此難根治。 2.有一部分患者的皮膚PH值,較利於黴菌生長。 3.抗黴菌藥物的種類,相對於抗細菌藥物(就是抗生素)來得少,所以有些黴菌可能產生抗藥性,若產生抗藥性,汗斑藥膏療效會較差。 (延伸閱讀: 汗斑怎麼治療,不讓性感扣分 ) Q2汗斑使皮膚變色難恢復. 如何判斷治療已成功?

  6. 2024年3月4日 · 急性期治療. 多以皮膚紅、癢、腫、熱、痛,伴隨滲出物為主,原因為風、濕、熱、火、毒素等邪氣偏盛。 《外科正宗》消風散為主方,癢者加金銀花、連翹、魚腥草,腫者伴滲出物加白蘚皮,紅熱痛者加地丁、板藍根,可以同時使用中藥濕敷療法。 「 中藥濕敷療法 」是指用中藥材煎煮後的湯汁沾濕紗布(紗布拿起來會滴下藥汁),將病灶洗淨後直接敷蓋20~30分鐘。 主要用於急性濕疹的治療,目的是止癢、消炎、消腫。 若為敏感性肌膚者,中藥濕敷後可用清水沖洗乾淨,或是濕敷後皮膚較為乾燥者,可搭配塗抹保濕型的中藥膏或乳液。 慢性期治療. 表現為皮膚乾燥、色素沉澱、苔蘚化病變,原因為正氣不足,夾雜痰瘀或餘邪未盡。

  7. 2020年2月14日 · 皮膚科專精治療皮疹. 神經科專精治療疱疹後神經痛.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所引起,凡曾長過水痘者在痊癒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便潛伏在身體感覺神經的背根神經節中,蓄勢待發。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教授指出,人體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能壓制病毒的活性,但若因年齡與壓力失調因素導致免疫力不佳,病毒會變得活躍而發病。 其中,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不僅是好發族群,在出現水泡性皮疹後,往往也容易引起神經發炎疼痛,就算皮膚病灶痊癒,仍會持續存在神經疼痛症狀,疼痛可能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即所謂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如同上述故事中的病患,大多數人發現皮膚冒出疹子,會就近到皮膚科診治,但隨著水泡逐漸結痂、穩定,疼痛卻依然如影隨形,常讓人不解地問:「都已經吃止痛藥了,怎麼還是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