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美國對中國政局發展極為重視。 5月18日,原 共和黨 發言人、剛剛出任 美國國務卿 顧問的 杜勒斯 向國務院提交一份與國務卿 艾奇遜 觀點相左的備忘錄,他提出:「由於共產黨已控制中國,而中國又與蘇聯結盟,世界力量均衡的局面已被打破,並且朝著有利於蘇聯而不利於美國的方向傾斜。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的行為仍表現出允許那些未確定地區,即美洲和北大西洋條約國以外的地區存在落入蘇聯之手的傾向,那麼在類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這樣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美國就將遇到一系列重大的災難,甚至中東石油地區也將處於危機之中。 為了防止這種災難的發生,美國應該迅速採取一種能夠顯示信心和決心的全新與強硬的立場。

  2. 在美國的擴張主義思潮領導下美國西進運動崛起開始向西部擴張從1803年至1848年美國的面積比獨立時擴大了幾乎三倍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 [55]。

  3.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正值美蘇「冷戰」。 美國仍然與中華民國政府保持外交關係,並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華南之時,美國駐華大使館也隨中華民國政府一起撤往臺北,不過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仍留在中國大陸,以便開展外交 ...

  4. 其他人也問了

    • 前殖民時代
    • 殖民地時代(1492年—1763年)
    • 美國獨立戰爭
    • 1787年制憲會議
    • 西進運動與民主建州
    • 南北戰爭
    • 鍍金時期
    • 咆哮的二十年代
    •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 冷戰初期

    在歐洲人來到這裡之前,美洲原住民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相傳他們的祖先在大約一萬多年前經由西伯利亞跨過白令海峽來到北美洲,並且在這裡生存繁衍,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有著豐富的口頭文學。對於原住民的人口,歷史上的統計有很大出入,據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來到北美洲)的估測,北美原住民總數大約有2000到5000萬人。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深入,原住民的人口大量減少,主要死於伴隨殖民者而來的疾病和瘟疫,人口減少了95%。

    17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們乘「五月花號」到北美並在船上制定《五月花號公約》。在11月21日於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與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簽署共同遵守《五月花號公約》,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訂法規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礎。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十三殖民地。由於一、英國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

    北美殖民地於18世紀逐漸繁盛,在經濟上也開始尋求獨立,減少對英國的依賴。然而這引來英國不滿,因為英國希望可以利用北美殖民地,作為它廉價的原材料的供應地,以及商品的傾銷市場。英國政府乃率先頒布法令,不准殖民地居民向西開拓,並禁止其發行自己的紙幣,再對其課以重稅及解散其議會,這使得殖民地居民發動了大規模示威。英國當局乃在1770年3月5日與反抗英國的波士頓居民發生衝突,形勢無法控制時英國士兵開了槍引發了雙方的打鬥,稱為「波士頓屠殺」,製造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4年英國當局更頒布5項「不可容忍法案」,激化雙方的矛盾。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州外,12個殖民地的代表會議選派56名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宣言,並建立大陸協會。新英格蘭的人民組織民兵,並於1776年7月4日通過《...

    為了團結起來壯大力量共同反抗殖民統治,北美的13個原大英帝國殖民地通過《邦聯條例》在名義上組成一個統一的聯盟,但是由於《邦聯條例》規定任何州都擁有對任何提議的否決權,並且也沒有賦予邦聯政府任何徵稅的權力:完全只能依賴各州自覺,而沒有任何權力強制要求各州支付拖欠的費用。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各州開始為保護各自的利益而產生糾紛和爭議。這此情況下,維吉尼亞州的詹姆士·麥迪遜建議各州政府派出專員「出於對各方共同利益和長久和諧統一的考量,並結合整個美利堅合眾國各州間貿易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所必須採取的措施。」 在1786年9月召開的安納波利斯會議上,來自5個州的代表們決定召開一次制憲會議來討論對邦聯條例進行改進,這次會議於1787年5月14日在費城召開。不過由於18世紀末的交通還很不方便,會議直到5月2...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案讓農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國勢力從美國西部邊界移除,並且提供美國農人一塊廣大的土地。 幾個星期以後,英國和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開戰。美國當時的收入仰賴向歐洲輸出農產品,因此試圖同時對兩個戰爭中的強權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們與它們的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間運輸產品來獲利。當這個行為對兩個戰爭國有利的時候,它們便會准許,然而當這個行為無利於他們的時候便予以反對。 當1805年法國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戰役中被摧毀後,英國希望斷絕法國的海外貿易紐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復美國的貿易行為,英國於是對美國海岸實施封鎖。受制於英國海權的美國在1812年向英國宣戰1812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美國正...

    隨著林肯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勝利,南方奴隸制的數州宣布脫離聯邦,成立以傑佛遜·戴維斯為總統的美利堅聯盟國(邦聯)。接下來的四年,爆發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或稱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日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北部各州擊敗以種植園農業爲主的南部各州。但是雙方共600,000至700,000的美國人犧牲,並且許多南方土地被毀壞。最終,邦聯將軍羅伯特·李投降,從而讓南方獨立及維持奴隸制的夢想破碎。在邦聯總司令羅伯特·李投降後的第六日,林肯被當時小有名氣的演員和邦聯同情者約翰·威爾克斯·布斯用槍暗殺身亡。戰後,由...

    內戰後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移民,還鼓勵修築鐵路,連接西部至經濟較發達的東岸地區。同時西部不少地方自1850年代都發現金礦,吸引不少居於東岸的人淘金。1869年連接美國東西海岸的鐵路竣工,鐵路帶給美洲原住民更多衝突,當當地美洲原住民首領和移民簽訂土地協議時,雙方對協議內容有不同理解。原住民不能理解移民的私有財產理念,他們認為自己能在土地上打獵。為生存而戰,許多原住民買槍械,襲擊移民宅地、馬車隊、鐵路和美國騎兵。而美國白人則大量屠殺原住民賴以為生的野牛,由1860年的1500萬頭,到1885年只剩下2000頭。原住民被迫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莊稼,他們不習慣種植,不能成為美國公民。原住民與美軍長期戰鬥,使土著幾乎滅亡。1890年,最後一次戰鬥屠殺200多名蘇族人。不久後所有的土著都被趕進保留地。美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元氣大傷,美國卻因置身事外,損失不多,聲望大為增加。 1920年,禁酒令生效,第十八條修正案禁止製造、銷售、進口和出口酒精。結果令到在城市的非法酒精成為一項大生意,主要由詐騙販控制著。第二個三K黨在1922年至1925年間迅速增長,然後衰弱。移民法以嚴格限制新來的移民數量。由於這段時期的巨大經濟繁榮,所以1920年代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爵士樂在年輕一代中很受歡迎,因此這十年也被稱為爵士時代。 經濟大蕭條(1929年-1939年)和羅斯福新政(1933年-1936年)是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上重塑國家的決定性時刻。

    在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終於股市在1929年10月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1933年上任後,開始奉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理論而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在戰爭勝利後,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再次受到戰爭所帶來的經濟上和社會上的重創。美國儘管在二次大戰中付出沉重代價,但由於美國本土未曾遭戰火波及,在戰勝國中損失相對較小。美國藉著其經濟和軍事力量,成為世界頭號大國,蘇聯為與其平起平坐,引發冷戰及軍備競賽。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共產主義和計劃經濟。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與美國理念格格不入,雙方衝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自1945年起,美國和蘇聯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最先有東德和西德的分裂,後來包括朝鮮戰爭,以至六十年代初觸發核大戰危機的古巴導彈危機。 冷戰期間,蘇聯大力發展太空科技,派出全球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美國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人才,在美國國...

  5. 美利堅十三個聯合邦一致宣言 [2] (英語: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通稱 美國獨立宣言 , 北美洲 十三個英屬殖民地 宣告自 大不列顛王國 獨立,並宣明此舉正當性之文告。 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 大陸會議 於 費城 批准。 後來7月4日成為 美國獨立紀念日 。 宣言原件由大陸會議出席代表共同簽署,並永久展示於 華盛頓特區 美國國家檔案館 。 此宣言為美國最重要立國文書之一。 沿革 [ 編輯] 背景 [ 編輯] 湯瑪斯·傑佛遜 為獨立宣言主要撰稿者.

  6. 區域主義(英語: Regionalism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一種理論,強調「鞏固國家與周邊地區利益及外交」 [1]。 在最初10年左右,區域主義是非常盛行。第一個連貫區域模型始於20世紀5060年代歐洲經濟共同體,但是效果有限,被稱為「舊區域主義」。

  7. 中國GDP -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GDP指數30年來以年均9%以上高速度增長,歷史上增長速度最快、體量最大經濟實體。 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居美國之後)。 依據IMF統計資料,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購買力平價 [22] )以17.6兆美元超過美國17.4兆美元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