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1
      觀光旅遊
      台中東勢區下城里
  1. 大屯郡役所 是一座 台灣日治時期 掌管 台中州 大屯郡 的官署建築,位於 臺中市 西區 ( 台中州廳 後方)。 其在戰後分別由憲兵和眷村使用,室內經多次改建,1980年的一場火災造成建築部分損毀,而居民則自2002年遷出,2017年開始修復工程;原計畫在修復後與周邊建築共同作為現代美術館 [1] [2] , 盧秀燕 市府上任後使用計畫未定。 概略 [ 編輯] 大屯郡成立於1920年,掌管地區包含 大里庄 、 霧峰庄 、 大平庄 、 北屯庄 、 西屯庄 、 南屯庄 、 烏日庄 ,但大屯郡役所並非設在其管區內,而是設在臺中市 利國町 ,其下設有庶務課、警察課、勸業課。

  2. 大屯郡役所 是一座 台灣日治時期 掌管 台中州 大屯郡 的官署建築,位於 臺中市 西區 ( 台中州廳 後方)。 其在戰後分別由憲兵和眷村使用,室內經多次改建,1980年的一場火災造成建築部分損毀,而居民則自2002年遷出,2017年開始修復工程;原計畫在修復後與周邊建築共同作為現代美術館 [1] [2] , 盧秀燕 市府上任後使用計畫未定。 概略. 大屯郡成立於1920年,掌管地區包含 大里庄 、 霧峰庄 、 大平庄 、 北屯庄 、 西屯庄 、 南屯庄 、 烏日庄 ,但大屯郡役所並非設在其管區內,而是設在臺中市 利國町 ,其下設有庶務課、警察課、勸業課。 大屯郡役所的廳舍主建築於1924年12月25日竣工,一旁的附屬建築則於1932年增建完成,與台中州廳、大屯郡水利組合事務所位在同個街廓。

  3. 南屯文昌公廟 ,又稱 南屯文昌廟 ,為 台灣 台中市 南屯區 的 文昌廟 ,位於 南屯萬和宮 旁,主祀 文昌帝君 。 簡史. 1797年(嘉慶二年),由 歲貢 曾玉音發起倡建文昌祠,簡姓族人以其洪源一世祖簡會益與先祖南京主事簡貴信之名義捐獻基地,並由歲貢曾玉音集資,擇址於今南屯場處建廟,命名為「 犁頭店文昌祠 」,此為本廟創建之名,與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為 彰化縣 內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 1898年( 明治 三十一年),借用本廟為「犁頭店公學校」校舍,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始遷至今 南屯國小 現址。 [1] 主神與配祀.

  4. 摘星山莊 ,是位於 臺灣 臺中市 潭子區 大豐里的 四合院 ,為曾參加 太平天國 戰役的軍人 林其中 在 同治 十年(1871年)建立,光緒五年(1879年)落成。 1997年12月末因建商計畫拆除而立即列為 古蹟 ,成為 中華民國政府 向民間購買古蹟的首例,促進「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辦法」通過,2014年修復完成。 建築 [ 編輯] 大廳. 位於潭子區潭富路二段88號的摘星山莊,占地一千五百多坪 [1] 。 潭子人以起造人的名字代稱此宅 [2] ,有「有其中富,無一其中厝;有其中厝,無一其中富」之諺 [3] 。 摘星山莊主屋左前方為獨立的門樓,今已不再作出入口 [4] 。 立面做雙重退凹,次間與明間退凹轉角的牆堵上均設銃孔 [5] 。 該樓本來二層,1928年因風水而改建為一層 [5] 。

  5.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簡稱 台中文資園區 ,英語: Cultural Heritage Park, Ministry of Culture )是位於 臺灣 臺中市 南區 的文化園區,佔地5.6 公頃 。 1914年創立的民營酒廠「赤司製酒場」為此地最初前身,1947年後轉為台中酒廠。 2002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接收後,初期定位為 文創 園區,目前是台灣唯一公辦公營的文資園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亦設於此。 園區內的 台灣日治時期 歷史建築及製酒機具設備,是台灣酒廠工業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廠區。 歷史 [ 編輯] 舊台中酒廠. 1914年6,日本商人 赤司初太郎 設立「赤司製酒場」。

  6. 金源吉 是一座位於臺中 北屯 的 潮州式 四合院 建築。 簡介 [ 編輯] 本建築之堂號為「金源吉」,門號為「旭峰樓」。 該建築係由產權所有者之家族第17世祖林德行(本名德行,諡有秋)所興建。 其傳統潮州式樣四合院建築之格局為二落五護龍;除主要建築外,另有內外埕、半月池,後院有蓄水池、洗衣堀;圍牆外之流水與庭院內之水池為其 風水 佈局。 特色 [ 編輯] 其空間規畫呈現客家族群之傳統「祖在堂,神在廟」: 其神明廳設於左外護龍,稱為「孔子間」,供奉文昌星君、巧聖仙師、荷葉先師、福德正神;左外護龍庭園「樹德園」之勒石,為 呂佛庭 親筆題寫。 建築 [ 編輯] 樣式 [ 編輯] 其正身及 護龍 之 山牆 造型屬斗子砌樣式,其護龍以卵石作基礎並由土墼牆構成,屋頂上鋪有紅薄瓦。 參考資料 [ 編輯]

  7. 臺灣省城大北門 (又稱 望月亭 )位於 臺中市 北區 ,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11月17日公告為 歷史建築 [1] 。 為 臺中公園 內之清代紀念物,雖經修建已非原貌,但仍具研究及保存價值。 歷史 [ 編輯] 光緒 十三年(1887年) 劉銘傳 來臺勘察後,確定選擇橋仔頭作為 省會 ,亦為 臺灣府 府治所在,周圍改為 臺灣縣 ,而原臺灣府與臺灣縣則改成 臺南府 安平縣 [2] 。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始,由臺灣府臺灣縣 知縣 黃承乙 監造、 吳鸞旂 為總理,工人則主要來自 兵勇 ,另外還有從 上海 招募來的50名木工與泥水匠師。 築城費用共21萬5000 銀兩 [註 1] ,由 彰化 、 苗栗 、 雲林 、臺灣四縣的經費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