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970年5月8,新任英國駐淡水領事戴斐(Thomas Duffy)抵達臺灣履任 [22]:787。為領事館撤館前最後一位正式派駐臺灣英國籍領事館館長。1972年3月13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撤離駐淡水領事館,[23] 並將其交由澳洲大使館

  2. 2023年11月7日 · 蔣渭水是反對殖民統治運動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所倡議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展開了關鍵的台灣民權啟蒙運動。 清末到日治時期,亦有諸多台籍人士前往中國大陸。

  3. 2023年7月21日 · 英國從防衛香港以及對大陸貿易的兩個角度出發承認了中共,英國堅決反對中華民國加入東南亞公約組織,此為亞洲版集體防衛組織在1950年代無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4. 2013年7月23日 · 台灣本土社團台灣南社、台灣北社、台灣中社、台灣客社與教育台灣化聯盟發表聯合聲明,質疑馬英九總統企圖混淆「治」與「日據」,是將台灣 ...

  5. 2013年9月5日 · 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在接受《中國時報》採訪時則進一步說明道,韓國稱呼日本統治時期時也使用「日本強佔」或「日帝佔領」的提法。因此,政府的公文書使用「日據」稱呼,是「任何一個有尊嚴的國家都應該要使用的方式。

  6. 2019年8月11日 · 在殖民地統治的理蕃軍事征服的直接暴力之外,內在於種種政策與制度實踐理路中的人群分類與人群文化特質的論述,更是認識論層面的象徵暴力。 松田在本書中指出,日本臺灣殖民地統治的過程中,臺灣原住民在身分上被編入成為帝國範圍內臣民主體權利不均等階序分佈的底層。 在空間上,是被圈包居住在蕃界特別行政區域內的差別統治之社群;在時間上,或作為文化進化發展的對立面、或作為保留文化本真性的人類社群,被當成了雖然與當下現代時間並存並置,卻代表著「過去」的時間。 在原住民統治的政策、知識、與文化概念的交織與沿革的歷史過程中,松田的研究指出了重層的暴力性(從牡丹社事件到五年理蕃計畫再到霧社事件的直接武裝暴力,與認識論上的象徵暴力)與不同形式的種族主義(生物體質的與文化的)在不同時期的配置與轉變。

  7. 2024年6月19日 ·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1945年偶曾使用「日本佔領時代」,1946–1949年常使用「日本時代」、「日本統治台灣時期」、「人在」、「人統治時代」、「台灣在日人統治時」、「人領」、「人統治時代」、「人時代」、「日本領時期」等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