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sohu.com

      圖片: sohu.com

      • 經國身兼多重而矛盾的身份:他是蔣中正長子,蔣家王朝的接班人,卻又被譽為 「臺灣現代化的推手」(陶涵語);早年留學蘇聯深受社會主義熏陶,晚年卻整天跟民主美國打交道,並最終選擇民主化……。 作為臺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複雜的背景理應值得被後人認識。 然過去七十年來,歷史中的蔣經國始終屈於更「高大」的蔣中正後面──受島內政治轉型以及美、中、臺三邊關係變化影響,蔣經國的多重身份難以契合任何一邊主流政治的期待,故其歷史意義較少得到嚴肅研究者的重視;加之第一手史料尚未完整披露,歷史地研究蔣經國仍待時日。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臺灣正體. 工具. 蔣經國 (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字 建豐 ,出生於 浙江 奉化 ,曾任 中華民國總統 、 行政院院長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 制憲國民大會 代表、 國防部 部長、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為 蔣中正 與 毛福梅 的獨子。 1925年至1937年在 蘇聯 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 馬列主義 教育 [2] :1 。 回中國後成為 三民主義 忠實信徒 [2] :1 。

  3. 序言. 名字. 早期經歷. 返回中國大陸. 中年經歷. 總統政事. 逝世. 影響及評價. 人物紀念. 主要著作. 榮譽. 家庭. 藝術形象. 參見.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蔣經國 (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字 建豐 ,出生於 浙江 奉化 ,曾任 中華民國總統 、 行政院院長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 制憲國民大會 代表、 國防部 部長、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為 蔣中正 與 毛福梅 的獨子。 1925年至1937年在 蘇聯 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 馬列主義 教育 [2] :1 。 回中國後成為 三民主義 忠實信徒 [2] :1 。

    • 概觀
    • 人物生平
    • 主要貢獻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出生於浙江奉化。蔣介石之長子。字建豐,譜名經國,又名尼古拉。1916年入奉化武山國小,1922年入上海萬竹高等國小,1924年就讀於上海浦東中學。1988年逝世,享年78歲。

    人物生平,主要貢獻,

    蔣經國是蔣介石之子,又名建豐,俄語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1920年,蔣經國就學於上海有名的萬竹國小。當時,蔣介石正追隨孫中山在粵工作,就委託在上海經商的陳果夫對蔣經國予以照料。

    1925年10月,蔣經國赴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不久加入蘇聯共產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公開反共反蘇,使十七歲的蔣經國被貶到西伯利亞當列兵。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蔣經國發表聲明,聲討蔣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校學習。1935年,蔣經國在蘇聯與礦場女工芬娜結合,芬娜後來改名叫蔣方良。1936年1月,蔣經國在蘇聯《真理報》發表譴責蔣介石的公開信。第二年,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被獲準回國。從1925年10月留學,到1937年回國,蔣經國在蘇聯一共生活了12個年頭。

    回國以後,他的父親蔣介石先安排他在奉化溪口故鄉,讀《孟子》、《曾文正公(曾國藩)家書》這類的古書,叫他“補課”和“洗腦筋”,還叫他閱讀《總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這類的書。

    上海淪陷以後,蔣經國先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1938年,被任命為贛縣縣長。1939年以後,他曾經歷任江西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區保全司令、防空司令、防護團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員等職,但一直未取得什麼成績。1944年1月,蔣經國擔任了三青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並在這年10月參與了其父蔣介石發起的10萬青年從軍運動,任青年軍總政治部主任。

    1945年春天,蔣經國跟隨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宋子文赴蘇聯談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蔣經國被任命為東北行營外交特派員。此後,他一直控制“三青團”,成為國民黨一個派系的首腦,是他父親的得力助手。

    蔣經國在“行政院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推行十大建設之前還在行政方面進行十項革新,使行政執行更為簡廉有效,此外也頒布“政治

    與社會革新”的八項要點,有人將這兩次革新統稱為“十八項革新”。

    在其主政台灣期間較重視本土人才,大量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積極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執政晚年逐步開始民主改革,即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以及實行“民意機構改革”等,開啟了台灣政治民主化之路。

    蔣經國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台灣獨立”。1987年11月宣布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結束了近40年兩岸同胞不相往來的局面。

    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蔣經國主張改革台灣人鋪張餐飲陋習,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湯),使餐飲奢侈風氣有所收斂。

    較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據報導,其每年超過200次親自下鄉走訪,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同時也很注重偏遠鄉村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使台灣的鄉村建設程度較進步。由於其作風親民,深受台灣民眾的好評。當他在台灣逝世的訊息傳出,不少台灣民眾曾聞聲痛哭。迄今為止,在對以往幾位台灣領導人的民調中,他仍是最受台灣民眾肯定的一位。

  4. 2017年10月16日 · 1987年對台灣來講是個發生驚天動地變化的一年蔣經國在當年7月15日宣佈解嚴為10月宣佈外省人返鄉探親鋪平了道路不在計劃中的可能就是因為政府之前就已經開放台灣人民前往港澳旅遊北京方面則是只要台灣人民憑出入境證就能辦理旅行證所以不少本省籍的台灣人經由"探親"的方式到中國大陸觀光旅遊雖然說是違反台灣方面的規定但是後來也經由修法而由違法成為合法。...

  5. 2015年1月13日 · BBC中文網記者. 2015年1月13日. KMT. 蔣經國1986年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說出次年將開放報禁。 現任台灣總統馬英九(圖中)時為現場翻譯。 1月13日是台灣前總統蔣經國的忌日雖然已經去世20多年但是到了現在還是有許多人把現任的總統與他對比。...

  6. 蔣經國. 個人崇拜. 軟式威權主義. 形式:館藏品. 類型:文物. 點擊圖片可展開並放大觀看相簿. 展品地圖. 加入收藏. 繼任者蔣經國延續了個人崇拜政策以親民意象包裝產生個人崇拜的社會現象有學者提出從蔣介石至蔣經國的統治是從硬式到軟式的威權主義」,為因應國際變局政府當局採取革新保臺的有限度改革以穩固政權。 但強人威權體制未鬆動,對黨外人士及臺灣本土意識繼續採取壓制的政策,情治機關侵犯人權的作為也仍有所聞。 *參考來源: 1.吳乃德,〈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年,頁467-502。

  7. 2021年4月27日 · 關於蔣經國在台灣的時代在記憶上1971年出生於台北的林孝庭說高一時參加國慶日遊行在總統府廣場前曾經近距離看過執政最後一年的蔣經國坐在輪椅上向群眾揮手而短短3個月後的1988年一月蔣經國離世當時種種林孝庭記憶猶深在學術上林孝庭身為歷史知識的生產者他小心求證多方比對以求得公允的論述。 書中第二章提到一位與蔣經國交好、有私人情誼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駐台人員「藍日會」,為了找出這個特殊中文譯名的英文原名,林孝庭從不同管道,包括CIA圖書館和台灣外交部1950年代的外國駐華人員通訊錄等,依然無法在新書出版前尋知,對林孝庭來說是憾事一樁,也凸顯歷史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難。 儘管蔣經國日記中許多內容不脫外界對過去歷史的理解,林孝庭從中仍有新發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