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藻礁 是由 藻類 形成的 礁岩 或石塊。. 生長在海洋或淡水湖泊的大型底棲藻類死亡後鈣化的藻體遺骸,經過長時間與週遭表層 無脊椎動物 粘結或膠合,加上 礦化作用 所形成富含 碳酸鈣 的生物礁體,稱為藻礁。. 目前發現的藻礁主要組成藻種有 紅藻門 的無節 ...

  2. 曾擁有27公里藻礁海岸的桃園,因為北邊的工業污染與填海造陸的影響,僅存南邊約7公里較為健康的藻礁區域,由北而南分別包含:白玉藻礁、大潭藻礁及觀新藻礁(目前被規劃為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 [1]。

  3. 藻礁 是由 藻類 形成的 礁岩 或石塊。. 生長在海洋或淡水湖泊的大型底棲藻類死亡後鈣化的藻體遺骸,經過長時間與週遭表層 無脊椎動物 粘結或膠合,加上 礦化作用 所形成富含 碳酸鈣 的生物礁體,稱為藻礁。. 目前發現的藻礁主要組成藻種有 紅藻門 ...

  4. 一、藻礁如何形成 藻礁,從字面上的含義,是由藻類形成的礁岩或石塊。. 簡單來說,和社會大眾較熟悉的珊瑚礁形成方式類似,藻礁是由生長在海洋或淡水湖泊的大型底棲藻類死亡後的鈣化藻體遺骸,經過長時間與週遭表層無脊椎動物粘結或膠合加上礦化作用 ...

  5. 」是由生物將鈣離子固定後堆積形成的石灰質礁體,具有造礁能力的生物包括藻類、海綿、珊瑚、苔蘚蟲、管蟲、貝類、藤壺等。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礁,是由藍綠菌所形成的疊層石 (Stromathite),形成年代在34億年前,可在澳洲西 部發現。 二疊紀 (約2.5~3億年前)是地球發展 史上重要的成礁期,許多生物礁都在此時期形成。 以往世界上會造礁的生物不僅有珊瑚,但經過長時間演替後,三疊紀後,現生珊瑚逐漸取得優勢,成為現今海洋中最重要的礁體建造者,因而生物礁的名稱就漸漸被「珊瑚礁」所取代。 造礁珊瑚是指一群能形成碳酸鈣質骨骼的刺胞動物,與體內共生之微小的單細菌類,經由一系列複雜的生理過程,使碳酸鹽和鈣離子結合,形成固態的碳酸鈣骨骼,經由日積月累的堆積形成珊瑚礁。

  6. 桃園藻礁在海湖坑口工業區、大園工業區、觀音工業區影響下,已造成75%的藻礁生態消失,剩下的25%則以觀音區的大潭藻礁為中心,往北的白玉海岸及往南延伸到新屋區。

  7. 桃園藻礁是臺灣面積最大的藻礁,全長27公里。 圖中的觀新藻礁位於最南邊,已於2014年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 不過因大潭電廠進水口突堤效應,觀新藻礁長期面臨海水侵蝕與海岸退縮等問題,亟需重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