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9日 · 1910年與姐夫陳獨秀私奔育有二子一女1922年起二人關係逐漸冷淡1925年陳獨秀移情別戀施之英高君曼到南京生活直到去世情婦施之英醫生上海醫科大學畢業1925年與陳獨秀相認識1927年陳獨秀被撤消了總書記職務施之英另嫁他人

  2. 2024年2月29日 · 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陈独秀 (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 字 仲甫 , 号 实庵 ,1914年始用筆名 独秀 [3] , 安徽省 安庆府 怀宁县 人,中国近现代 思想家 、政治家、革命家。. 1915年,他創辦了《 新青年 》雜志,是 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開創 ...

  3. 新青年. 關於與「 新青年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頁,請見「 新青年 (消歧義) 」。 《 新青年 》(法語: La Jeunesse )是 新文化運動 的核心雜志,後來成爲 中國共產黨 機關刊物。 1915年9月 陳獨秀 在 上海 創辦,面嚮青年,宣揚民主與科學 [1] [2] 。 開始名爲《青年雜誌》,一年後改爲《新青年》,1917年搬到 北京 ,1918年編輯部進一步擴大,包括 錢玄同 、 劉半農 、 陶孟和 、 沈尹默 、 胡適 、 高一涵 、 魯迅 、 李大釗 。 這一時期中國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們紛紛在該刊物上發表文章,《新青年》和 北京大學 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從1920年9月第8卷第1號開始,成爲 中國共產黨 機關刊物。 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

  4. 其他人也問了

  5. 新文化運動以《 新青年 》雜誌和 北京大學 為主要陣地陳獨秀 、 胡適 、 蔡元培 是主要發起人 [9] ,吸引了許多當時的新式知識分子參加,他們開辦雜誌、報紙,組建社團,傳播新思想,影響了很多青年學生,最後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 《青年雜誌》第一期(1915年9月15日)。 後改名《新青年》 新文化運動自 梁啓超 1898年開始創辦了《 清議報 》、《 新民叢報 》等報刊廣泛傳播,發表很多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文章, 白話文 影響很大。 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一方面更加廣泛地開展 [10] [11] ,另一方面產生了分化,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中, 陳獨秀 、 李大釗 等一大批人積極投入政治活動 [12] , 胡適 等少數人繼續堅持非政治化的文化運動 [13] [14] 。

  6. 2024年4月19日 · 陈独秀 (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 字 仲甫 , 号 实庵 ,1914年始用笔名 独秀 [3] , 安徽省 安庆府 怀宁县 人,中国近现代 思想家 、政治家、革命家。. 1915年,他创办了《 新青年 》杂志,是 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开创人和领袖之一。. 1920年起,他是 ...

  7. 內容 [ 編輯] 1905年陳獨秀在新小說第2卷第2期上發表的論戲曲一文中闡述了以下觀點:. 「戲曲者,普天下之人類所最樂睹、最樂聞者也,易入人之腦蒂,易觸人之感情。. 故不入戲園則已耳,苟其入之,則人之思想權未有不握於演戲曲者之手矣。. 使 ...

  8. 論戰期間, 社會主義 思想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從支持西方文化轉而支持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11] 。 這一論戰並未得出結論,以至1930年代重新出現 本位文化派 和 全盤西化派 的 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 [11] 。 1962年, 李敖 等青年學生在 台灣 與 中國大陸來台 的胡適觀點的反對者展開 中西文化論戰 [12] 。 中國大陸 在 1980年代的類似論戰 被 王元化 認為仍然在重複五四前後的東西文化論戰 [6] 。 2010年後,中國大陸學者又圍繞「 中國文化主體性 」辯論 [6] [13] 。 背景 [ 編輯] 參見: 西學東漸. 學習西方文明 [ 編輯] 自十六世紀以來, 西學東漸 ,引發中西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