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黑面琵鷺 (學名: Platalea minor),又名 黑臉琵鷺 、 小琵鷺 、 黑面鷺 、 黑琵鷺 、 琵琶嘴鷺,俗稱 飯匙鳥 ,台灣閩南語稱作「烏面抐桮」 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 [3][註 1]。. 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 琵琶 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 ...

  2. 基本資料. 全 世界 最早有關黑面琵鷺的紀錄是由 荷蘭 的 鳥類學家 Coenraad Jacob Temminck在 日本 發表,Temminck也是黑面琵鷺的命名者;而在 台灣,有關黑面琵鷺的描述,則最早見於1864年的斯文豪氏(Robert Swinhoe),他在Ibis雜誌上的描述中提到,在台灣 台北 縣的 ...

  3. 黑面琵鷺 (學名: Platalea minor),又名 黑面琵鹭 、 小琵鷺 、 黑面鹭 、 黑琵鷺 、 琵琶嘴鹭,俗稱 飯匙鳥 ,台灣閩南語稱作「烏面抐桮」 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 [3][註 1]。. 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 琵琶 極為相似,因而 ...

  4. 黑面琵鷺是世界6種琵鷺屬中最瀕危的候鳥,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由於其繁殖地和度冬區橫跨多個國家,保育工作和族群監測需要國際間的合作。 每年一月,香港觀鳥會發起「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聯繫各國調查員同步進行普查。 鑒於臺灣的黑面琵鷺數量最多,調查門檻相當高,在農委會林務局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的經費支持下,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與聯繫全臺鳥友共同協力進行普查工作,近年來皆須超過百人次的調查員來完成。 今年1月6日至8日舉行的「2023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記錄到全球共有6,603隻度冬的黑面琵鷺,數量持續攀升寫下歷史紀錄。 其中,臺灣是最重要且最關鍵的度冬棲地,共記錄到4,228隻,首次突破四千隻,占全球數量的64%。

  5. 整個面部為黑色裸皮,使其與白琵區分開,白琵是其棲地範圍內唯一其他琵鷺。 經常聚集成大群,偶爾與白琵混在一起。 在泥灘,河口,湖泊和大型草本沼澤地覓食,經常在水中橫向掃動來篩捕水生無脊椎動物。

  6. 每年9、10月,超過全球數量60%的黑面琵鷺族群會陸續飛抵臺灣度冬,停留至隔年3、4月開始北返。. 黑面琵鷺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保育動物,自1989年由香港觀鳥會首次發表統計數量288隻,至2024年全球普查資料6988隻,是國內、外保育界 ...

  7. 黑面琵鷺. 學名: 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 俗名:黑面撓抔、黑面仔、飯匙鵝、琵琶嘴鷺、黑臉琵鷺. 黑面琵鷺屬於鸛形目朱鷺科的瀕臨絕種鳥類,正如其名眼睛週邊的臉、額、嘴與腳部全都是黑色,而先端扁平如琵琶形或湯匙狀的 ...

  8. 黑面琵鷺 (學名: Platalea minor),又名 黑臉琵鷺 、 小琵鷺 、 黑面鷺 、 黑琵鷺 、 琵琶嘴鷺,俗稱 飯匙鳥 ,台灣閩南語稱作「烏面抐桮」 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 [3][註 1]。. 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 琵琶 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 ...

  9. 黑臉琵鷺只在東亞地區出沒,全球數量估計約3,941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每一年,只有約30對黑臉琵鷺繁殖。 全球數目稀少,黑臉琵鷺容易面臨絕種威脅。 要繼續生存,牠們的主要繁殖地必須得到長久保護、越冬範圍內的沿岸濕地不受污染,兼備大量食物,以及避免致命的疾病或感染。 每年在港越冬的黑臉琵鷺,平均佔全球總數兩成。 米埔基圍是黑臉琵鷺的核心棲息地區,供牠們停棲和覓食。 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責任重大,負責管理米埔,為黑臉琵琶維持棲息地。 © John and Jemi Holmes. 黑臉琵鷺.

  10. 黑面琵鷺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保育動物,自1989年由香港觀鳥會首次發表統計數量288隻,至2020年全球普查資料4864隻,是國內、外保育界各方人士多年來共同努力豐碩成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