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插畫/黃禹禛) 3年多前,台南地方法院前發生一件震驚社會的殺人案:男子洪當興將談完離婚的妻子與其律師撞死。 該案一、二審皆判處死刑;2020年中,最高法院發回台南高分院更一審獲得減刑,改判無期徒刑,「 逆轉免死 」引發輿論譁然。 然而,更一審法官前所未有的在我國死刑案件中,聆聽孩童的聲音,判決書中不僅呈述洪男與受害前妻未成年小孩的心聲,並透過詳細的量刑前社會調查,完整建構孤立的「犯罪人」之外,一個活生生「社會人」的樣貌,更在司法的末端嘗試架起一座修復與療癒創傷的橋梁。

  2. 人與書關係,因為書店,有了景深與溫度,以及更多可能。. 最近三餘多了一些外國客人,其實,在之前也不是沒有國外讀者來訪過,只是近半年來比例開始升高。. 來自香港旅客通常會很熱情地過來搭話。. 曾經遇到剛抵達高雄,連行李都還沒有放到旅館 ...

    • 嚴格要求完美受害者的迷思
    • 何以被害者常常無法逃脫
    • 反覆被施暴與創傷,可能導致嚴重的認知缺陷
    • 來自加害者的施壓和威脅

    我們一方面帶著遺憾的心情,一方面也好奇,為什麼被害者無法選擇合理的應對方式?如果被害者無法提出可接受的「辯解」消除大家的好奇心,我們就會把被害者和犯人看成是同一夥人,或是給予被害人「不聰明、不明智」的評價,默默認為是被害者促發了犯罪行為,並在被害者身上印上烙印。 為什麼我們會以這麼不合理又嚴苛的方式看待被害者呢?這樣的行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當然,在互相挑釁爭執之後發生的暴力行為與殺人情況也不在少數,但是即使是這樣的情況,最後決定訴諸暴力和殺人的,還是加害者,而非被害者。犯罪是因為犯人決定以特定人物為目標進行犯罪而發生的,例如:暴力行為是因為「犯人產生想打人的念頭,並且判斷可以毆打對方,因此決定打人」而發生的。亦即當打人時,加害人認為即使被報復或受到法律處罰是值得的。唯有加害人發現這會讓自己...

    幾年前發生了公司高層主管對著下屬職員的臉吐口水、丟東西、肆意辱罵等仗勢欺人的惡劣暴力行為,轟動了世界。事件中的加害者主張,犯罪原因是因為婆家管得太嚴格,導致她的衝動控制障礙,因此請求法院從輕發落。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唯獨在惡言相向與暴力行為受到處罰可能性明顯較低,也就是判斷對方是「可以辱罵與毆打的對象」時,該事件加害者的衝動才會無法控制。 那麼,即使被害者充分具有身體、精神方面的能力,為什麼無法擺脫犯人的手掌心,反而不斷遭受犯罪的傷害呢?為了要了解這件事,我們首先要認同一點,那就是人類不僅具有以合理、正確的方式思考的傾向,也同時具有「以不合理且不正確的方式思考」的傾向。合理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onal behavioral therapy, REBT)創立者阿爾...

    過去5年來,滿14歲以上人口的暴力犯罪被害率為0.37%到0.57%左右,至少與我們擔心的程度相比並不算太高,但成為犯罪被害者的瞬間,被害者的大腦就會將情況理解為「被害的機率為百分之百」,從此在「犯罪隨時都會再度發生」的恐懼之中瑟瑟顫抖。為了應對這種恐懼感,於是進入了長期的警覺狀態,即使事件已經結束了,邊緣系統激活狀態卻難以平息,就算暫時平息下來,只要一有細微的刺激,也會迅速再度活化,啟動生存模式。 這樣會耗盡受害者所有的精神能量,再沒有力氣對現實的要求作出反應。此時的受害者很難集中與維持注意力,所以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失誤,包括健忘、失神、發呆等解離的症狀。不僅如此,只要暴露在與事件類似的情境之中,心理創傷的記憶就會再度活躍,彷彿回到事件當下,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值得慶幸的是,如果沒有特別的...

    不僅如此,即使不是性侵暴力案件,也絕不代表被害者總是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也不代表被害者的說法不會遭到質疑。有位被害者遭到某個突然出現的陌生醉漢強行拖走,被害者反抗之下被醉漢重擊一巴掌倒地,造成牙齒受損。但在裁判過程中,被害者卻被形容成「為了向犯人勒索金錢,被打巴掌後,假裝作秀摔倒在地,結果腳不小心沒踩好,導致牙齒受損」這樣的壞人。犯人坦承自己的確打了被害者巴掌,但主張被害者跌倒的直接原因並非是打巴掌。最終,法院認為此案不構成傷害罪──儘管在遠處的監視錄影有拍到犯人手伸向被害者以及被害者倒下的畫面。 在其他案件中,加害者還曾提出各種反駁,包含互毆、公然侮辱、名譽毀損等情況,反過來控訴受害者。不管這些反駁是不是事實,重點在於,他們知道這是給被害者最有效的威脅,讓被害者在身為被害者的同時,還要在為期...

  3. 2016年2月25日 · Vicky等人並不知道Google表單的背後其實是6位有政治背景彼此相熟的台南青年所創立的助台南志工團」。他們透過Google表單蒐集志工資訊並用臉書粉絲專頁發布現場情形希望能搭起政府及民間救災間的橋樑作為整合志工人力的平台

  4. 2017年11月28日 · 心理創傷工作難處在於,創傷帶給生命混亂和失去控制,但人仍繼續面對充滿變化生命;透過創作、透過先在安全心理空間一再地探索、嘗試各種方式,讓人對不穩定性恐懼減低,而不是減低混亂或關門。. 表達性藝術治療所嘗試,不在於「分析 ...

  5. 2017年6月23日 · 順著家庭合照望去,也許更該看看安德魯‧索羅門書寫《背離親緣》,去認識這個富裕模範背後關注議題。. 《背離親緣》上冊由聽障者、侏儒、唐氏症、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談,這些族群在這個社會越來越不容易看見,因為醫學努力讓聽障孩子 ...

  6. 2017年6月18日 · 野島:「聽說陳杏村本人贈送了2戰鬥機給日軍。」 許:「根據判決資料,資金也是公司出的,因為擔心用公司名字會引起麻煩,所以才連飛機取名也是用陳杏村名字。」 野島:「有沒有可能是透過賄賂才變成無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