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7月21日 · 急診護理師的故事. 勇敢,但也會跟著病人流淚──疫情下蓋起「組合屋」的急診護理長黃欣萍. 在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服務的黃欣萍,2019年11月從門診護理長轉任急診護理長,才沒隔幾個月,就碰上COVID-19疫情。 (攝影/陳曉威) 急診室裡不只醫師辛勞,護理師也是靈魂人物,而急診室護理長更是得替急診前線醫護人員解決所有的問題──要快速篩檢病人、建立病人輕病和重症分流的程序、安撫醫護高壓力下緊張的情緒,甚至在緊急時刻還要「變」出各種就醫或檢查的空間。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以下簡稱「部桃」)的急診護理長黃欣萍正是如此,在COVID-19疫情期間,她和所有護理師得在高溫戶外穿起隔離衣,長時間無法吃飯、上廁所,協助病人做PCR篩檢,還曾經長達21天沒有回家。

    • Nick Nurse1
    • Nick Nurse2
    • Nick Nurse3
    • Nick Nurse4
    • Nick Nurse5
  2. 2022年6月6日 · 照護. 去年(2021)台灣自詡防疫模範生,而今「每日確診人數破萬」已經連續超過一個月,各大醫院紛紛開設專責病房,卻面臨「開新病房就滿床」、「滿床再開新病房」、「開了又滿床」的狀況。 「確診者」可住院的標準愈來愈嚴苛,年滿80、併發其他內外科重症、精神疾病、無自理能力⋯⋯盡是最難照護的病患。 在這樣的關頭,醫護人員確診數字也紛紛飆高,護理站的咳嗽聲此起彼落,北部醫學中心護理師確診比例高達近3成。 病人數高、病況複雜,而醫護紛紛確診導致線上人力不夠。 怎麼辦? 護理師「確診即解脫」的壓力下,只換來「超額照護」就地合法. 確診人數破萬以來,專責病房一位護理師要照護的確診病人數量,從1比3、1比5、1比7、1比12,來到不可思議的1比18。

  3. 醫療. 科學. 科技. 藥物. 細胞治療被視為癌症與重症的新希望,但細胞治療發展多時,由最早的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到近期癌症治療、膝蓋軟骨修補,都算細胞治療的一種。 《報導者》採訪免疫學教授、臨床醫師,解釋並梳理細胞療法的發展,更解答多項關鍵問題:目前坊間最火紅的NK、CIK、DC等癌症細胞治療有用嗎? CAR-T、iPSC是什麼?

  4. 2021年1月20日 · 去年3月,精神科醫師廖泊喬和一群同仁,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個治療賭博成癮的「博弈門診」,目睹個案們在戒癮中的空虛、憤怒、無助。 去年11月,《報導者》連續推出兩集博弈產業報導幕後,廖醫師主動和我們聯繫,希望聽眾除了理解博弈產業的背後,也理解賭癮是如何發生、以及他在診間的發現。 而Summer,則是在30歲以前,一度沉溺於賭博中的個案之一。 運彩、線上博弈、借貸無所不碰的他,輸掉2000萬後,在去年10月接觸到博弈門診,開始試著轉變。 他後來開立 Podcast《不切實記》 ,持續講述他的經驗、希望幫助更多人不要落入這個陷阱。 你三不五時也賭一下嗎? 怎麼判斷自己成癮了? 怎麼求助、想辦法停下? 空虛、懊悔、憤怒……在戒癮途中,會遇到甚麼事?

  5. 從接受嘉義基督教醫院的照服員培訓課程開始,身為單親媽媽的盧湘羚當了20幾年的醫院看護,靠著這份看護工作養大了一雙兒女。 撇除平日不能陪在兒女身旁的辛苦外,她印象最深刻的是SARS時期「一罩難求」,她們天天待在醫院裡照護第一線的病人,在世紀病毒來襲時卻一點防護都沒有,人心惶惶。 「SARS的時候,我們全醫院的護理人員每天都有口罩,就我們看護沒有口罩;不僅沒有口罩,我們自己花錢還買不到口罩⋯⋯,我說『我跟你買吧! 』單位主管說『不行啊! 妳們不是我們員工,我不能給你口罩』。 盧湘羚說,嘉基的照服員和很多其他醫院情況一樣,都是「體制內、編制外」,雖然隸屬於護理部特聘組,有專門的組長負責派班跟處理異常事件,但碰到爭議案件時,醫院往往一句「你不是我們員工」撇清責任。

    • Nick Nurse1
    • Nick Nurse2
    • Nick Nurse3
    • Nick Nurse4
  6. 2018年1月29日 · 醫療. 高齡老人. 長照. 照護. 如果可以選擇,每個人都希望老了失能後,可以「不約束、不尿布、不臥床」有尊嚴的活。 長照的目的應該是「讓人重新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但為何這樣的基本價值,在台灣竟變成奢求? 為何多數照護機構仍戒不掉「約束帶」? 是什麼因素讓機構「自立支援」運動,成了翻天覆地的革命? 「說起我以前住的地方,我就非常的憤怒。 每天晚上9點一到就開始喔而且是統統有獎喔,對我們房間每個人都拿瀉劑塞屁股、吃安眠藥加四肢被綁起來,然後把燈關掉暗暗的叫不到人。 有一次我手腳很快地捏了要綁我的看護,結果夭壽喔! 他找來一個男的把我綁得更緊,嘴巴還念著看你以後還敢不敢作怪⋯⋯」

  7. 2023年1月17日 · 照護. 藥物. 雖然「與病毒共存、回歸日常」是各國的生活目標,但對許多人來說,要回到疫情前的日子,真的很困難。 過去3年,COVID-19改變了世界,人們被迫面對生離死別,很多人在確診後才出現的身體症狀、無以名狀的痛苦和失眠,是世界各國染疫者真實存在且正在經歷的挑戰。 面對已知的影響長期追蹤,未知的領域,我們還能做哪些研究與追蹤? 風暴過後的日子,我們該如何理解、療傷及復元? 2021年7月,台灣正處在 三級警戒 期間,疫情肆虐,疫苗卻還不夠充裕,整個社會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