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巴斯德殺菌法(英語: Pasteurization,pasteurisation ),也稱為巴氏殺菌法、低溫殺菌法,是一種食物保存方法,由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於1864年發明。 原理是用低於100 C的短暫加熱,進行消毒,以殺死液體中的微生物,使食物在不變質的狀況下延長保存時間。

  2. 歷史 [編輯] 校史館籌館誌 台大校史館建築從1930年1月19日完工之後為台北帝國大學 圖書館 [2];隨著台大發展,館藏空間不足,經過五次擴建也無法解決問題 [3];另外,老舊建築也不利設置圖書館自動化設施。 [4] 台北市政府於1994年8月23日宣布校史館(當時仍為舊圖書館)為三級古蹟,1998年列為市 ...

  3. 一個用聚丙烯為原料的即棄食物容器蓋子 實驗室用的聚丙烯物品,藍色和橙色瓶蓋不是由聚丙烯製成。 聚丙烯(英語: Polypropylene,簡稱 PP )是一種半結晶的熱塑性塑膠。具有較高的耐衝擊性,機械性質強韌,抗多種有機溶劑和酸 鹼腐蝕。 在工業界有廣泛的應用,包括包裝材料和標籤,紡織品 ...

  4. 氢化钠,化学式为NaH,是一种无机盐。 有机合成中,氢化钠主要被用作强碱。氢化钠是盐类氢化物的典型代表,即其是由Na + 和H − 组成的,不同于硼烷、甲烷、氨和水之类的分子型氢化物。 氢化钠不溶于有机溶剂,溶于熔融金属钠,因此几乎所有与氢化钠有关的反应都于固体表面发生。

  5. 伏隔核(拉丁語: nucleus accumbens;英語: accumbens nucleus,NAc,NAcc),台灣譯依核 [1],又称依伏神经核,是位于基底核与边缘系统交接处、尾状核头部下方的神经核团;大脑的每侧半球各有一个伏隔核,它位于尾状核头部、壳核的前部,侧面与透明隔相接;伏隔核与嗅结节组成腹侧纹状体 [2]。

  6. 伏隔核(拉丁語: nucleus accumbens;英語: accumbens nucleus,NAc,NAcc),台灣譯依核 [1],又稱依伏神經核,是位於基底核與邊緣系統交接處、尾狀核頭部下方的神經核團;大腦的每側半球各有一個伏隔核,它位於尾狀核頭部、殼核的前部,側面與透明隔相接;伏隔核與嗅結節組成腹側紋狀體 [2]。

  7. 氯化鈉的晶體主要有帶正電荷的Na + 和帶負電荷的Cl − 組成,Na + 和Cl − 在相互垂直的3個方向上的平面上以1:1的比例均勻分布,每個方向上的平面上電荷的代數和為0,稱為「電性中和面」。 「電性中和面」內靜電力較強,但相互平行的相鄰的「電性中和面」之間的靜電力較弱,導致氯化鈉晶體的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