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七國之亂,又稱吳楚七國之亂、七王之亂,發生於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1]。當時以吳王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剝奪地方諸侯王權力,所以興兵反抗,最終爲漢朝朝廷派周亞夫、竇嬰平定。[2] 七王分別是 ...

  2. 保元之亂(日語: 保元の乱 / ほうげんのらん Hōgen no ran ),是一場發生於保元元年(1156)7月的內戰,此事件涉及皇位繼承問題與攝關家內部紛爭。 對陣雙方為後白河天皇和其旗下平清盛、源義朝等武士,以及崇德上皇和其旗下平忠正、源為義等武士。 戰鬥的結果,後白河天皇一方勝利,崇德上皇 ...

  3. 鍾會之亂是三國時期曹魏 司徒 鍾會在蜀漢新亡的原將領姜維的幫助下,於264年反對曹魏的一場起事。 鍾會在滅蜀漢之後自認為足以抗衡曹魏權臣司馬昭,意欲在蜀地建立新王國,遂陷害原同僚太尉 鄧艾以及圖謀反叛。 [2] 最終鍾會舊部殺了鍾會、鄧艾等人,結束了動亂並回歸曹魏。

  4. 奢安之亂,彝族稱為阿哲起兵 [1],在貴州又稱安酋之,是指明朝 天啟元年(1621年)到崇禎三年(1630年)間彝族抗明的起事。 由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彥在四川永寧及貴州水西一帶起事,波及黔川全省,最終由朱燮元平定。 經過 [編輯] 天啟元年(1621年)九月,明廷因與後金戰爭吃緊,命令水西 ...

  5. 李麟佐之亂,又名戊申(무신란)、嶺南(영남란),是朝鮮王朝時期的一場反對朝鮮英祖的叛。 這次叛發生在1728年(英祖4年),持續了17天,最終以失敗告終。 辛壬士禍後,少論派分裂為緩和派的緩論(완론)和激進派的峻論(준론),緩論派以朴文秀等人為首,峻論派以李麟佐、沈維 ...

  6. 永嘉之亂,又稱永嘉禍,是發生在西晉 永嘉五年(311年)的戰亂,當時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 匈奴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及後西晉於316年滅亡。 據648年成書的《晉書》卷102〈載記第二 劉聰〉記載、此役約3萬餘人被殺,現代學者一般引用此數據。

  7.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是 中国 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 河东节度使 安祿山 與 平卢节度使 史思明 發動的跟 唐朝 皇室爭奪統治權的 內戰 及 藩镇 动乱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2] [3] ,并且造成了唐代中期以后不断加剧的 藩鎮割據 [4]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