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澳洲國立衛生和醫學研究理事會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NHMRC)發表的自然療法之一的 ,結果證實其無效,效果根本不比安慰劑(placebo)好。 許達夫以自身不手術抗癌成功當成出書及診所推行另類療法的「活案例」,事實上,他早年在自己的書中提及,被診斷罹患直腸癌後,曾在和信醫院接受了「術前的化學及放射線同步治療」(CCRT),對此,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在該院2013年出版 中直指:

  2. 推薦從零到壹的〈安毒幽靈〉,零突破的第一集,卻流暢扎實無比,當真是一鳴驚人。 我們與《絕命毒師》的距離,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近。 承接19年毒癮者的專題,感謝《報導者》讓我能夠一窺《Breaking Bad》的世界。

  3. 2020年7月19日 · 過去10年,因安非他命觸法的涉案人數裡,有職業者的佔比從52.4%提高至72.2%(註),使用者的教育程度也有漸漸升高的趨勢。. 《報導者》接觸了不少安非他命的施用者,他/她們擁有或曾有過專業的職業:醫護人員、工程師、照護員、博士生、髮型 ...

  4. 2019年4月13日 · 評論系列1. 蔡長哲/抗精神病藥物的善與惡──治療 vs. 副作用的天秤兩端. 公共電視熱播的電視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引發不少討論。 其中對於精神疾病的病症與病人處境的刻畫,在台灣戲劇中少見地深入。 劇中「應思聰」一角是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把思覺失調症初發病時的症狀詮釋得絲絲入扣,眼神、動作、表情皆十分到位,非常接近我在診間或病房看到的病人的症狀表現。 唯一讓我擔心的是,應思聰一次住院後,他的姊姊應思悅去醫院探訪他,他出現臉部抽搐、話語含糊、反應遲滯的症狀,劇裡的精神科醫師特別解釋「這是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會出現的副作用──錐體外症狀」。

  5. 2016年10月10日 ·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 ...

  6. 「其實不然,轉入安寧之後,我們給予更多照顧。」安寧療護團隊幫他做淋巴按摩,助他緩解不適,舒服地與家人「四道」 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7. 「什麼是現在? 現在又會到哪裡去? 我現在感覺到的,會怎麼進入我的身體和思考? 我怎麼記住現在這種恐懼、顫抖和後悔? 」那時候的永子,只是隱約感覺到,如果自己忘記了福島,自己就不再是自己。 1 5. (攝影/曾悅倫/雲門提供) 直到2014年,永子受邀在費城的三十三街車站演出,她才能處理儲存在身體裡的各種悸動和情感。 當她前往車站、正準備和藝術總監開會時,看到穿著西裝、行色匆匆的商務旅客,福島車站的荒蕪景象,一下子蹦出她的腦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