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 天前 · 動作步驟: 1. 背部貼平地面,雙手手掌向下維持穩定,雙腳與肩同寬。 2. 吸氣時腹部、臀部用力抬起,使身體成一直線,維持平緩呼吸 10 秒後慢慢回到原位。 訓練組數: 每 8 次為一組,每日至少 2 組。 鍛鍊部位: 可以激活核心肌肉,並加強腿後肌腱群。 橋式:吸氣時腹部、臀部用力抬起,使身體成一直線,維持平緩呼吸 10 秒後慢慢回到原位。 平躺屈膝. 動作步驟: 1. 背部貼平地面,雙手手掌向下維持穩定,雙腳與肩同寬。 2. 吸氣時雙腳併攏抬起成 90 度,腹部收緊,維持平緩呼吸 10 秒後慢慢回到原位. 訓練組數: 每 8 次為一組,每日至少 2 組。 鍛鍊部位: 訓練腹內斜方肌與腰部力量,保持肌肉平衡。

  2. 2 天前 · 根據身體狀況因材施教. 聽起來運動似乎並不難,但長期堅持運動並不容易。 很多糖胖症患者開始運動後,常因為動作不當導致關節疼痛而半途而廢;或是對於運動強度抓捏不好,效果不彰而無法持續動力。 謝宗霖建議:「如果患者已出現神經病變或足部潰瘍等併發症,通常會建議暫時避免劇烈跑跳或對下肢有太大負荷的運動,以免使傷口惡化或加重病情。

  3. 2 天前 · 但如何評估運動強度,卻常常讓初學者感到困惑。 謝宗霖建議用「說話測試」當作判斷方式,所謂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根據 ADA 的定義,指在 運動時心率維持在 60%~70% 的最大心率,以說話測試來判斷就是當你運動時,如果可以說話但感到有些困難時,就代表你的運動強度大約達到中等強度。 別怕麻煩! 運動前後測量血糖. 除了掌握適當的運動種類和強度外,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後,還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謝宗霖直言:「 很多病友會排斥,但最重要的是運動前測量血糖。 根據 ADA 建議,血糖值在 70 至 250 mg/dL 之間較為安全可以運動。

  4. 3 天前 ·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新陳代謝主任王治元說明,糖尿病的英文是Diabetes 而肥胖的英文是Obesity,當兩者結合後就成為Diabesity 也就是「糖胖症」。 簡單來說,糖胖症指的就是身體質量指數 ( BMI) > 27 以上,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狀況的糖尿病患者。 王治元強調,「糖胖症」詞最早出現於1980年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並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主要是指因肥胖而導致糖尿病的群人。 直到1989年美國學者提出「死亡五重奏」的概念,認為此類患者臨床症狀伴隨著 高血壓 、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及胰島素阻抗,將它稱為「X症候群」,也就是現今大家所熟知的「新陳代謝症候群」。 目前國健署針對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

  5. 3 天前 · 營養師教你幾招,輕鬆降低對糖的依賴. 1.多吃蛋白質和纖維:可以緩解對甜食的渴望,也能增加飽足感,避免血糖波動劇烈。 2.戒糖週挑戰:試著停止攝取含糖食品一個星期,讓舌頭味蕾細胞重新校正和適應,以減少對糖的渴望。 3.漸進式調整:慢慢來比較快,不讓改變成為種壓力,例如:第一個禮拜飲料甜度改半糖,下一個禮拜改喝微糖,讓身體和心理有時間去接受、適應這個改變。 4. 尋找替代品: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品,像是改喝無糖茶、氣泡水、黑咖啡來刺激味蕾,或是在白開水中加入檸檬片、果乾來增添風味。 Q6糖胖症最佳減肥方法是什麼? 節食、斷食或單一食物減肥法,都不適合糖友,容易有便秘、肌肉、疲倦、基礎代謝率降低等風險,除了很難長期堅持,還可能會造成低血糖情況,不可不慎。

  6. 3 天前 · 日本警視廳保安部防災課推薦了 2 種方法 : 第 1 種是「用水瓶底部推」,第 2 種是「坐在方向盤上,雙手握住手柄,用臀部推」。 孩子們往往會隨身攜帶水瓶或水壺,把它放在喇叭上,用水瓶底部推,孩子們可以輕鬆做到。 即使沒有水瓶,也可以用屁股推。 這 2 種方法都是經過試驗後,孩子確實可以實踐的有效方法,請一定找時間教導你的孩子,並實際練習過。 在社群媒體上,許多網友關注並分享這個有用的資訊,不少人都提到「成年人無法理解按壓喇吧對孩子來說有難度,這是大人的盲點」、「不以為孩子用不上,一定教導孩子,以防萬一」。 炎熱高溫的夏季即將到來,如果孩子被關閉在車上,可能危及生命。 不論是家長的疏忽,或者是過往曾發生孩子被遺留在娃娃車上的憾事,有鑑於此,請一定帶著孩子練習用以上的辦法來按壓喇叭。

  7. 3 天前 · 整體來說,肝癌復發與以下因素有關係: 確診時癌細胞已轉移. 即使是透過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檢查,若腫瘤有小於 0.5 公分的細微轉移,就可能不到,這些在影像上抓不到的微小腫瘤可能在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後又長大,形成新的肝癌病灶。 有慢性肝病. 原本有慢性 B、C 型肝炎或肝硬化的慢性肝病患者,肝內本來就存在容易癌化的突變細胞,一段時間後可能又長出新腫瘤。 根據研究,B 肝帶原者如肝炎持續發作,有 15~20% 會發生肝硬化;感染 C 型肝炎病毒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 20% 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 3~5% 會發生肝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