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3 天前 · 六四35週年. 時間:2024-06-04 16:15. 新聞引據:中央社.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今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35週年,六四罹難者的親屬前往北京萬安公墓祭拜,圖為天安門母親發起人張先玲(前左一)與罹難者親屬們在墓前致哀。 (中國讀者提供) (圖:中央社) 今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35週年,罹難者家屬依往例前往北京萬安公墓祭拜,並發表祭文。 今年祭文寫道,歷史不能忘卻,並永遠記住罹難者們,盼領導人能夠承擔歷史的責任,讓六四能公開、公平、公正地解決,告慰六四遇難的亡靈。 「天安門母親」發起人張先玲與發言人尤維潔等六四罹難者家屬發表了這一祭文。 楊明湖、楊燕生、郝致京、袁力、王衛萍、段昌隆、郭春珉和王楠等8名罹難者安葬在萬安公墓。

  2. 3 天前 · 今天(4日)正值六四事件35週年,德國駐中國大使館3日夜及今天(4日)下午兩度在其新浪微博帳號上,發布一段3日晚間在使館內拍攝、且有燭光投影的短片作為紀念,但兩次都很快就被網管刪除。

  3. 4 天前 · 35週年紀念活動 一整天內容緊湊. 由台灣華人民主書院協會聯合海內外20多個公民團體舉辦的六四35週年紀念活動,將於6月4日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下午2時起由「民主市集」率先登場,各團體將進行相關倡議行動,現場也設有哀悼亭,開放民眾追悼;在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展出的「生死存忘:六四35週年藝術展」,將在3時由李采楹等策展人進行導覽。 到了4時,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將放映第二屆台灣國際民主誌影展的電影《獨生之國》,中國從1979年起推行計畫生育政策,這場控制生育的大規模社會實驗,在中共洗腦與恐嚇的宣傳下,造成數十年的「沉默螺旋」效應,《獨生之國》透過訪談,及蒐集到的數據、證詞和宣傳檔案,清晰地揭示歷史創傷。

  4. 3 天前 · 不過,舉辦活動的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已經解散。 2019年是支聯會最後一次舉辦燭光晚會,之後因為COVID-19疫情爆發,港府禁止支聯會舉辦相關活動,其後支聯會更因香港國安法的實施而宣布解散。 今年沒有團體向警方申請在維園舉辦類似悼念活動,但即使有人申請,維園已沒有地方可供使用,因為自本月1至5日,過往此時供燭光晚會使用的足球場,已被用作舉辦「第二屆同鄉社團家鄉市集嘉年華」。 這項嘉年華由28個親中同鄉社團合辦,已大致占用了維園可用的空間。 今 (4)日是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35週年,儘管香港沒有大型悼念活動,但警方仍然有所戒備,尤其在維多利亞公園及其外圍銅鑼灣一帶。

  5. 3 天前 · 本身是前「六四舞台」主席的列明慧,2021年帶著講述六四受難者家屬的香港舞台劇「5月35日」版權移居英國。 該舞台劇已無法在香港上演,但她沒有放棄,去年首次把舞台劇搬到台灣上演,今年在英國上演英語版。 她說,支聯會已解散,很多戰友被捕失去自由,自己在仍有自由時,應繼續發聲。 中央社另外訪問了一位不願具名的90後香港本土派青年,他自2013年後再沒有出席維園燭光晚會,改為參加其他團體舉辦的六四集會。 他回想昔日年輕一代質疑悼念六四時說,那幾年香港處於水深火熱中,既要處理2012反國民教育、2014雨傘運動後的社會情緒。 特別是他們年輕世代,在香港面對社會、政治、經濟問題,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聲音不被重視。

  6. 3 天前 · 35年後,中國如今又在國際上面臨與當年類似的處境。 不同的是,西方對中國的疏離是有系統且漸進性的。 報導直指,如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安不再源自於槍砲,而是中國激進的產業政策加上對台動武的傾向,以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內限制個人自由,對外影響國際事務的政策。 報導指出,加州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知名訪問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對中國進行了長達40年的研究。 他認為,中國政府的形象不像1989年那樣面臨一次性衝擊,而是正在經歷「系統而漸進的長期性下滑」。 他分析,雖然中國政府現在的抗壓能力比六四時增強許多,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憂慮卻比當時更廣泛,且蔓延到西方以外的國家。

  7. 2 天前 · 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1989年4月15日病逝,引發大批民眾悼念,之後學生和工人占領天安門廣場,呼籲民主改革。中共最終調派軍隊,在6月3日至6月4日清晨以鎮壓手段清場。六四事件在中國至今仍是禁忌,中共也從未公開死亡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