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30日 · 台灣首見罕見毒素 米酵菌酸到底是什麼? 姜至剛教授表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簡稱BA)它是來自於一個特殊的菌「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也就是過去提到的「椰毒偽單孢菌」,它是跟水、植物、真菌之間共生的細菌,會在一些 ...

  2. 2024年3月29日 ·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指出,米酵菌酸為一種「粒線體毒素細菌,主要由抑制「腺嘌呤核苷酸轉運蛋白」(ANT, 功能為將腺嘌呤核苷酸從細胞質轉運至粒線體內部,從而參與粒線體的能量代謝過程)、而非電子傳遞鏈導致人體中毒。 1毫克劑量就可能危及生命? 米酵菌酸6大特性最棘手. 米酵菌酸與嚴重的食源性疾病爆發有關,並普遍存在於發酵米製品、發酵玉米製品、發酵椰子製品與發酵薯類製品,或發泡過久的銀耳、木耳等食物中。 經米酵菌酸汙染的食物大多不會如其他腐敗的食物發臭、發霉;相反地,其外觀、氣味和口感上皆可能與汙染前無異,人類食用前往往難以察覺。 研究指出,米酵菌酸的繁殖大致取決於2大條件:溫度與脂肪酸。

  3. 2024年3月28日 · 今(28)日稍早衛福部也召開記者會,公布其中一名死者解剖後,發現罕見毒素「米酵菌酸」。 至於民眾該如何避免吃到「米酵菌酸」,衛福部也提供4大QA,讓民眾能提早預防,避免憾事發生。

  4. 2024年3月28日 · 台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稍早傳出毒素疑似是「米酵菌酸」;晚間8點30分,衛福部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 台大醫師姜至剛說明這種東西,是1種會阻斷細胞獲得能量的可怕毒素,且一旦發病,致死率高達30%至100%!

  5. 2024年4月1日 · 大. 生活中心/李世宸、李管琯、李澤民、嚴凱 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中毒案,衛福部最新公布31例中毒個案中,14例驗出米酵菌酸採檢寶林茶室35樣食材都是陰性,毒究竟從何而來? 還要綜合研判。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米酵菌酸生成有三大要件,並不容易產生,但有專家推測米酵菌酸來自中國,衛福部長薛瑞元則認為,毒素不太可能從中國飄洋過海。 食物中毒風暴肇禍元凶到底是誰? 目前還不明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最新臉書證實,3/26稽查帶回的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醬油、老抽和分裝豆芽菜等等共35件食材檢體,通通沒檢出米酵菌酸,也讓案情陷入膠著,但現場環境採檢持續在做。

  6. 2024年3月30日 · 寶林中毒案,所有死者及患者,都被驗出「米酵菌酸」,讓粄條、米苔目等米食店生意,受到波及,傳承四代的米苔目老店也說,經營80多年來,沒遇過這種狀況,但其實「米酵菌酸,最容易感染的食物是玉米、椰子,如今因為翻譯名字,讓"米」揹黑鍋 ...

  7. 2024年3月29日 ·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米酵菌酸)特別是抑制了我們身體的能量工廠,粒線體裡面的特別的能量的轉換酶,完全讓所有細胞都停頓,頓時沒有能量去讓它繼續運作,所以就看到我們病患很嚴重的肝衰竭。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建議米酵菌酸,應正名「椰米酵菌酸」。 (圖/民視新聞) 首次在台灣被檢出的米酵菌酸,被指為中毒案元凶,但這個罕見毒素,無色無味無臭,溫度20幾度,酸鹼度偏鹼,最適合生長,尤其變質澱粉,和富含脂肪酸的玉米和椰子,最易受污染,即便高溫烹煮也殺不死,毒素產生1、2天,就有30%到100%的致死率,侵襲重要器官後,也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