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在 Watkins v. U.S.(1957) 的案例中,美國最高法院解釋了藐視國會罪的起源、應用實務,以及法院對保障被詢問人隱私權的重視。 以下簡介此經典案例中,法院的審查基準與說理。 於分析該案是否成立藐視國會罪上,法院首先討論的是,進行調查的委員會是否有受到國會全體充分和明確的授權? 比如,國會是否有通過決議來成立這個調查委員會,並且是否明確規定此調查委員會的成立目的、職責、和權限。 由於美國《憲法》並無明文規定國會的調查權,而國會調查權乃由過往最高法院法官由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必要及適當條款」(necessary and proper clause)推論而來──當調查權為國會行使職權所必要時,國會才可行使該調查權。

  2. 4 天前 · 經歷從5月17日起的4場院會馬拉松式舉手表決,藍白主導的「國會改革」法案幾拳完成三讀。528這天,網路上有累積破百位政法界學者連署反對,街頭上有各地開花的公民「青鳥行動」,監察院、行政院、總統府也各自發出聲明。這將是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3. 4 天前 · 2022年2月24日,一則Breaking News在世界各地的螢幕上彈出,迫使人們從和平的美夢中醒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了。 用時任德國外交部長的話來說,這如同「一醒來,發現自己身處在另一個世界」。 起初,多數專家相信這場戰力不對等的戰爭將很快結束,然而烏克蘭從未輕易放棄抵抗,一再擊退來犯,烽火因此延燒至今。 這場戰爭使柏林圍牆倒後的地緣政治格局受到大幅震盪,承平日久的歐洲因此被迫調整能源和軍備戰略,而這些與我們所處的台灣為何有著密切關聯? 2024年5月18日,「Boom.磅」計畫展開了系列講座第一場,春山出版邀請到長年旅居柏林、深耕德國和歐洲社會歷史議題的自由記者林育立,細述這場未竟之戰各種面向的影響。

  4. 4 天前 · 賴清德就職演說分析:延續蔡英文「四個堅持」但多次提到「中國」,強調民主台灣的世界布局 比較賴清德與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賴最大不同在於提到「中國」7次、「中華人民共和國」1次,這在蔡兩次就職演說中從來沒出現過;而賴提到台灣高達79次,遠遠超過蔡英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